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一激到底

内容简介

没有人会拒绝给予自家孩子成功的机会,没有人会冒险不让孩子参加竞争性活动

田野调查+成人访谈+儿童访谈,童年竞争资本×阶层狂热×产业结构

★超越批判,分析“鸡娃”现象背后的理性机制;

★投身现场,倾听家长和孩子们自己的声音;

★深入剖析,揭示推动童年竞争的产业结构。

万相·005号作品

为什么竞赛和课外兴趣班充斥着年幼孩子们的生活?为什么再忙碌的家庭也愿意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怀着这样的疑问,美国社会学家、教育研究学者希拉里·弗里德曼以国际象棋、舞蹈和足球三个活动为例,综合了来自田野观察、成人访谈和儿童访谈三个方面的数据,对将近100个家庭进行了全面的社会学调查。《一激到底》不仅梳理了儿童竞争性课外活动的历史发展,分析了父母让孩子报名兴趣班、参加竞争性活动的动机和目的,也揭示了童年竞争文化背后的一套复杂精妙的产业结构。

——————— ———

媒体推荐

令人印象深刻……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是美国人对于成功、失败的观念是如何渗透到下一代的,对于他们来说,这项研究是至关重要的读物。

——《出版人周刊》

这本书从三个不同的领域审视了儿童竞争性活动的历史和运行机制,视角敏锐、研究深入、叙述清晰。如果你对课外活动以及参加这些活动的孩子的未来前景感兴趣,那么希拉里·弗里德曼的《一激到底》就是一本必读书。

——《儿童·大脑》杂志

考虑到年幼的孩子也面临着相当大的竞争压力,要为考上名牌大学、从事赚钱的职业做全方位的准备,《一激到底》是一项非常及时、极富启发性的研究……读过《虎妈战歌》《放养孩子》的非专业读者,肯定也会对这本书感兴趣。

——《图书馆杂志》

《一激到底》是一部重要的社会科学著作,它突破了学术研究和大众批评的界限。希拉里·弗里德曼成功地解释了美国中上阶层如何看待孩子们参与课外竞争性活动,她倾听父母和孩子的心声,揭示了童年竞争性活动的张力、机制和利弊,为学者和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必要的视角

——加里·艾伦·费恩,美国西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21世纪的童年世界迎来了一位杰出的诠释者。凭借精彩的论述、详实的证据,希拉里·弗里德曼的《一激到底》向我们介绍了美国当代最引人注目的创新性研究之一:儿童竞争性课外活动的社会机制研究。对于文化社会学和社会不平等两个领域来说都有突出的贡献。

——维维安娜·泽利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给无价的孩子定价》作者

作者简介

[美]希拉里·弗里德曼

希拉里·弗里德曼(Hilary Friedman),美国社会学家,先后毕业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现任教于布朗大学教育学院,在儿童课外活动、童年社会化、大众文化及选美比赛历史等研究领域耕耘多年。

董应之 译

董应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发展与心理学在读博士生。美国科尔比学院国际关系和法语研究双学士,芝加哥大学人文科学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政策和双语发展方面的研究。

原文摘录

家长们早早就开始努力确保他们的孩子能升入好的大学,获得高等教育学位。在美国,大学教育极为重要,它在“决定一个人未来社会阶层的归属”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数百万受过教育的专业劳动者来说,不确定性已经成为生活中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这提高了精英教育的重要性一也许只有教育才能防止未来家庭向下流动,尽管这存在一定的风险。大多数中产阶级中上层的家庭如今已不再有家族企业可以传承,因此,这些家庭能否让下一代进入更好或哪怕只是相同的社会阶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下一代是否能成功地取得教育文凭的认证。

书评

要说当下谁最忙,恐怕没人去跟“鸡娃”事业的主力军争第一。

每个周末和假期都要赶去“上班”的孩子们实在太忙了。不过孩子们上的兴趣班现在是越来越五花八门了,除了常见的钢琴、舞蹈、画画,还出现了国象象棋、足球甚至马术、滑冰、击剑、冰球等等。

跟孩子一起奔波在路上的,是以“海淀妈妈”为代表的宝爸宝妈们。值得注意的是,“鸡娃”事业中的父母们,很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层。

在《一激到底:在竞争环境中抚育孩子》这本书中,我们发现,“鸡娃”这件事原来不只发生在我们身边,在笼罩着“素质教育”光环的美国,孩子们同样面临着被“鸡娃”的命运。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教育研究学者希拉里·弗里德曼,她以国际象棋、舞蹈和足球三个儿童竞争性课外活动为例,综合来自田野观察、成人访谈和儿童访谈三方面数据,系统分析了“鸡娃”现象的社会历史背景、形成原因及运行机制。

书中说,“婴儿潮”一代与他们的子女“回声潮”一代叠加形成的双重人口压力,是“鸡娃潮”的源头。

对于婴儿潮一代来说,僧多粥少的大环境,早已让他们把生活看成了一连串的竞争。特别是接受过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中产阶层的年轻父母,不仅预见到未来社会将会更加激烈,而且还清晰地意识到未来竞争中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于是,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要给孩子灌输各种资本要素。除了学业,他们还试图通过各种竞争性课外活动来培养孩子的性情品格,并认为这是能让孩子终身受益的隐形财富,可以助力孩子在未来保住当前地位,并努力实现阶层跃迁。


家长们希望通过竞争性课外活动为孩子提升的技能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内化获胜的重要性;

(2)学会走出失败,赢在未来;

(3)学会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任务;

(4)学会在高压环境下获得成功;

(5)坦然地在公共场合接受他人的评判。

这五种技能和经验综合起来,就构成书中所说的“童年竞争资本”的基础。


虽然没人知道究竟哪些“童年竞争资本”能让孩子在未来取得成功,但家长们坚持认为,孩子在活动中赢得的奖项,有可能会在升学时形成优势、并助力孩子未来的职场竞争。没人会拒绝给予自家孩子成功的机会,所以也没人会冒险不让孩子参加竞争性活动。

而对于孩子们来说,最初对胜利的渴望本质上可能只是对奖励的期待,但随着参与程度日益深入和年龄逐渐增长,从参加活动、赢得奖杯中获得快乐,会渐渐成为他们坚持某项活动的核心动力。

倾听到来自家长、孩子的不同声音,看懂了“鸡娃”现象背后的理性机制,我们便也懂得了为什么竞赛和课外兴趣班会充斥年幼孩子的生活、为什么再忙碌的父母也愿意为“鸡娃”投入大量时间。


书中还揭示了竞争性课外活动背后庞大的产业链。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老师和教练、培训机构、竞赛组织方、媒体以及考试用品、服装等众多下游商家,在如何不遗余力地利用家长的“鸡娃”心态和监管漏洞,努力实现着利益的最大化。

这本书中所写的虽然是美国的家长与孩子,但却足可作为我们当下情境的参照。面对“鸡娃”江湖的风起云涌,也许它能让深陷育儿焦虑中的父母们可以多些从容与淡定。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