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蒿
一枝蒿 |
一枝蒿(Artemisia rupetris L. [A.dentata Willd.;)多年生草本,高20-50cm。全株具特異芳香。根莖木質,常橫臥或斜上,具多數營養枝。莖通常多數,稀少數或單一,褐色或紅褐色,下半部木質化,上部密被灰白色短柔毛;不分枝或莖上部有少數短的分枝。具有祛風解表;健胃消積;活血散瘀等功效,有微毒,味辛;微苦;性微濕。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一枝蒿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菊亞綱
目; 菊目
科; 菊科
屬; 蒿屬
種; 一枝蒿
分布區域; 分布於我國新疆等地
目錄
1基本簡介
2簡介
3形態特徵
4分布範圍
5性狀鑑別
6藥理作用
基本簡介
多年生草本,高20-50cm。全株具特異芳香。根莖木質,常橫臥或斜上,具多數營養枝。莖通常多數,稀少數或單一,褐色或紅褐色,下半部木質化,上部密被灰白色短柔毛;不分枝或莖上部有少數短的分枝。具有祛風解表;健胃消積;活血散瘀等功效,有微毒,味辛;微苦;性微濕。
簡介
一枝蒿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Yì Zhī Hāo
英文名:Alpine Yarrow Herb
別名:蜈蚣草(《分類草藥性》),亂頭髮(《貴州民間方藥集》),一支蒿、飛天蜈蚣(《貴陽民間藥草》),羽衣草(《貴州草藥》),千條蜈蚣(江西《草藥手冊》),鋸草(《內蒙古中草藥》)。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岩蒿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temisia rupetris L. [A.dentata Willd.;
A. uiridis Willd.;Auris Willd.;A. wirid-ifolia Spreng.]
採收和儲藏:夏季割取地上部分,紮成把,陰乾。
段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20-50cm。全株具特異芳香。根莖木質,常橫臥或斜上,具多數營養枝。莖通常多數,稀少數或單一,褐色或紅褐色,下半部木持化,上部密被灰白色短柔毛;不分枝或莖上部有少數短的分枝。葉薄紙質,初時兩面被灰白色短灰色,後脫落無毛;莖下部與營養枝上葉有短柄,中部葉無柄,葉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5-5cm,寬12.5cm,二回羽狀全裂,每側裂片5-7,上半部裂片常再次羽狀全裂或3出全裂,下半部裂片通常不再分裂,基部小裂片半抱莖,小裂片呈櫛齒狀的線狀披針形,先端常有短的硬尖頭;上部葉與苞片羽狀全裂或3全裂。頭狀花序半球形或近球形,直徑4-7mm,具短梗或近無梗,下徒工
或斜展,基部常有羽狀分裂的小苞葉,在莖上排成穗狀或近於總狀花序;總苞片3-至4層,外層、中層總苞片背面有短柔毛,邊緣膜質,撕裂狀,內層總苞片膜質;花序托凸起,半球形,具灰白色托毛;雌花1層,8-16朵,花冠的瓶狀或狹圓錐狀,檐部具3-4裂齒,花柱略伸出花冠外,先端附屬物長三角形,花柱與花冠等長,先端分叉。瘦果長圓形,頂部常有不對稀的膜質冠狀邊緣。花、果期7-10月。
分布範圍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100-2900m的干山坡、荒漠草原、草甸、沖積平原及干河谷地帶。
資源分布: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西南、西北等地。
性狀鑑別
該品長20-50cm。根及根莖呈類圓柱形,表面淡黃或土黃色,斷面黃色。莖數個或單一,幼枝上有短茸毛,老枝多光滑,莖圓形,有不甚明顯的縱向條紋,直徑1.5-3mm,呈紫紅色,有時黃綠色,中空。基部葉裂片呈狹披針形,具柄,上部葉較小,羽裂或不分裂,葉兩面均被疏柔毛。花序形,具柄,上部葉較小,羽裂或不分裂,葉兩面均被疏柔毛。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綠色,紙質,條形,內層膜質,卵形;管狀花,黃色,邊花1列,雌性;內層花兩性,花長約2mm。果倒圓錐形,長約1mm。全株具特異芳香,味微苦。
顯微鑑別莖橫切面 表皮細胞1列,外菲薄的角質層,可見丁字形或叉狀非腺毛;皮層細胞3-7列,間有裂隙,在莖的稜角處常存在圓形的外韌型維管束;內皮層細胞大而明顯;維管束約20個排列成環,射線細胞1-2列,每個維管束外方為中柱鞘纖維束,維管束外韌型,纖維和導和均木化,形成層不明顯;髓部薄壁細胞較大,壁部薄壁細胞較大,壁木化,具紋孔,中央常呈空腔。
粉末特徵 黃綠色。丁字形或叉狀非腺毛,頂端狹尖,微,長達600μm以上;腺毛頭部呈橢圓形,由6-10個細胞排列成2列,長約38-44μm,直徑32-44μm,短軸22-25μm,副衛細胞3-5個,花粉粒類圓球形,直徑約18μm,外壁較厚,微有小刺狀突起,螺紋導和直徑10-15μm。
藥理作用
蓍草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宋內氏痢疾桿菌、弗氏痢疾桿菌有高度的抑菌作用,其有效成分可能為內酯香豆精類化合物。用相當於人劑量的625倍於小白鼠(腹腔注射)無死亡。10%鮮草醇溶性部分用平板紙片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腸桿菌及福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
毒性:經動物實驗證明,該品毒性低,臨床使用較安全。
炮製:取全草去根、洗淨利、曬乾、切斷備用。
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濕
功能主治:祛風解表;健胃消積;活血散瘀。主風寒感冒;食積氣滯;脘腹脹痛;跌打瘀腫;風疹;蛇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劑。外用:適量,熬膏或泡酒塗敷。
注意:孕婦忌服。
附方
⒈治跌打損傷:一枝蒿一兩。泡酒塗擦。
⒉治重傷,止痛消腫:一枝蒿二錢,法半夏三錢,生白芷三錢。各藥研成細未,混合成散劑
,開水吞服,每服三分。
⒊治跌打損傷,風濕疼痛:一枝蒿一錢,五香血藤五錢,見血飛二錢,黑骨頭五錢,排風藤四錢,紅牛膝三錢。泡酒二斤,每次服一兩。
⒋治腹中痞塊:蓍葉、獨蒜、穿山甲未、食鹽。同以好醋搗成餅,量痞大小貼之,兩炷香為度,其痞化為膿血,從大便出。(《保壽堂經驗方》)
⒌治頭風、年久頭風痛:一枝蒿搗絨絞汁,滴耳心。(《貴州草藥》)
⒍治經閉腹痛:蓍草葉三至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⒎治腫毒:蓍草葉三至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⒏治風火牙痛:一枝蒿搗絨,揉擦兩太陽穴;如痛不止,再取葉含塞於痛處。(《貴州草藥》)
⒐治毒蛇咬傷:一枝蒿、水慈姑。搗爛,或曬研未,調淘米水敷傷口。(《貴陽民間藥草》)一枝蒿莖葉一握,搗爛,在患腫上部向下推,直到傷處,敷於傷口周圍,並可止血。此藥敷後疼痛減低。(《貴陽市秘方驗方》)
選方
1.治尿路感染:東南星蕨15g,石韋15g,海金沙9g,水煎服
2.治黃闔 :東南星蕨15g,茵陳15g,龍膽草6g,煎服
床應用
治療各種急、慢性炎症疾患。將蓍草製成注射液,每安瓶2ml,相當原生藥8g,成人每次2-4ml,每日2次,肌肉注射,小兒酌減。或取鮮莖葉3-5錢,水煎服,每日2次。亦可用莖葉加工製成50%凡士林軟膏外用。曾治急性外科感染、急性闌尾炎、急性腸炎,急性乳腺炎、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淋巴結炎、深部膿腫、癰、婦科炎症疾患、上呼吸道感染、慢性中耳炎、濕疹等共188例。急性炎症以3日為觀察期,如已見效可繼續用藥5-7日以鞏固療效;慢性炎症以7-10日為觀察期,療程視病情而定。結果1療程後痊癒137例(72.8%),好轉36例(19.2%),無效15例(8%)。
據臨床觀察,該品具有較好的抗菌消炎、退熱鎮痛作用,尤其對急性腸炎、急性闌尾炎、急性扁桃體炎和急性乳腺炎療效顯着,而對呼吸系統炎症效果較差。有效病例多數在1-2日內體溫降至正常;2-3日內白細胞數逐漸恢復正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