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一念诚心

一念诚心,“满心仇恨”的女子,万万也没想到,今夜的雕刻师傅竟说她“容貌美丽、庄严、慈祥、很像菩萨”

目录

原文

  很久很久以前,在很偏远山区的村落里,流传着一个故事。

  山下住着一位小有名气的雕刻师傅;因为这师傅的为人实在、善良、雕刻技巧又很棒,很多人都请他去帮忙。最近山那边的一村庄新建了一座寺庙,邀请他去雕刻一尊“菩萨的像”。

  当天天色已晚,要到达山那边的村庄,必须经过传说“闹鬼”的山上丛林;有很多夜晚越过山的人,被极为恐怖的女鬼吓死。所以家里的亲人、朋友就力劝雕刻师傅,等隔日天亮时再启程,免得遇到不测。师傅对家人说:什么能误,雕佛像不能误!深怕动身太晚会误了约定的时辰,即辞别家人只身前往。

  行至半路,天色逐渐暗淡,圆圆月亮已高挂天空,漫天的星星也都出来眨着眼睛,月光下师傅隐约发现,前面怎麽有一女子坐在路旁,草鞋也磨破了,似乎十分疲倦、狼狈、披头散发、双手抱膝把头深深的埋在腿上。

  师傅紧走几步问女子:“姑娘是否需要我帮忙吗?”

  女子回答:“我是要翻越山头到邻村去看望生病母亲,行至半路因鞋被磨破脚痛无法走路,又害怕传说的鬼,所以不敢往前走。”

  师傅说:“如果你不介意我可以背你一程。” 女子同意。

  月夜中,师傅背着她,走得汗流夹背后,停下休息。

  女子问师傅:“师傅难道你不怕传说中的女鬼吗?为什么不自己快点赶路,还要为了我而耽搁时辰?”

  师傅回答:“我是想赶路啊!可是如果我把你一个人留在山上,万一你碰到什么危险怎么办?我背你走,虽然累,但至少有个照应、可以互相帮忙啊!”

  在明亮的月色中,师傅看到身旁有块半截木头,就拿出随身携带的凿刀工具,看着这女子,一斧一刀地雕刻起来。

  女子问:“师傅啊,你在雕什麽啊?”

  师傅心情愉悦地说:“我觉得你的容貌很美丽、庄严、慈祥,很像我母亲供奉的那尊观音菩萨,所以就按照你的容貌来雕刻一尊观音菩萨像啊!”

  坐在一旁的女子听到这话,顿时哭得泪如雨下。她告诉雕刻师傅,她就是传说中的那“恐怖女厉鬼”。

  多年以前,她只身带着女儿翻山看望生病的母亲时,在这半山腰遇上一群强盗,当时她奋力抵抗不过,自己被污,5岁的女儿也被强盗摔死在山崖下;悲痛羞愧的她,纵身跳下山谷,化为“厉鬼”,专在夜间取过路人的性命。

  “满心仇恨”的女子,万万也没想到,今夜的雕刻师傅竟说她“容貌美丽、庄严、慈祥、很像菩萨”!

  善良的雕刻师傅,用真诚感动了“满心复仇的女厉鬼”

  女子拜别善良的雕刻师傅,怀抱那半截木头刻成菩萨像。刹那间,化为一道光芒,消失在月夜山谷里。

  天亮卯时,雕刻师傅准时到达邻村的寺庙,大家都很惊讶他竟能在半夜中,活着越过山头。

  从那天后,再也没有夜行的人,遇见传说中的“女厉鬼”了。[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