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黑人姑娘在歌唱
《一個黑人姑娘在歌唱》是當代詩人艾青於1954年7月17日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停留期間所創作的一首現代詩,發表於《人民文學》1954年第11期,後收錄在作者的詩集《春天》中。
該詩共分五節。前三節寫詩人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偶然看到一個美麗的黑人姑娘,儘管她內心很痛苦,但還是要不停地唱着歡樂的歌曲,給她白人小主人進行催眠。後兩節中,詩人抓住這一西方常見的生活情景,將黑人姑娘和她的白人小主人進行對比,描繪了一個反差強烈、讓人心酸的畫面。全詩短小精悍,詩句有如白話,卻十分精練,情感表達自然又深沉,有很強的感染力,讓人過目不忘。[1]
- 作品名稱 一個黑人姑娘在歌唱
- 作品出處 《春天》
- 文學體裁 現代詩
- 作 者 艾青
- 創作時間 1954年7月17日
目錄
作品原文
一個黑人姑娘在歌唱
在那樓梯的邊上,
有一個黑人姑娘,
她長得十分美麗,
一邊走一邊歌唱……
她心裡有什麼歡樂?
她唱的可是情歌?
她抱着一個嬰兒,
唱的是催眠的歌。
這不是她的兒子,
也不是她的兄弟;
這是她的小主人,
她給人看管孩子;
一個是那樣黑,
黑得像紫檀木;
一個是那樣白,
白得像棉絮;
一個多麼舒服,
卻在不住地哭;
一個多麼可憐,
卻要唱歡樂的歌
創作背景
1954年,詩人受智利眾議院議長和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的邀請,前往南美洲智利進行訪問,參加巴勃羅·聶魯達的五十壽辰,同時利用這機會做世界和平運動的工作。這歷時兩個月的旅行,使詩人感觸頗多,他的詩情一次又一次被激發起來,寫下了一批詩篇,《一個黑人姑娘在歌唱》就是其中一首。
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停留期間,這個城市黑人區的貧困情況使詩人的心顫動了。黑人們有的看門,有的推車,有的當石工,有的當褓姆,甚至有的以賣淫為生。他們做着社會上最下賤、最沉重的體力工作,在簡陋的木屋裡過着衣不裹體、食不果腹的窮苦生活。當時,詩人面對這個很不發達又很不公道的世界,在內心裡不能不作深入的思考,不能不對黑人的處境鳴不平。於是他寫下了《一個黑人姑娘在歌唱》,對這不公道的世界以及不人道的種族歧視進行揭露和譴責。
作品賞析
《一個黑人姑娘在歌唱》所描寫的場景在巴西並不少見,也很普通,可在詩人樸實無華的筆下,卻產生了動人的藝術力量。詩中幾乎沒有作任何雕飾,樸實地對生活真實進行白描,並用對比手段,加強了詩的震撼力量。而對比,對這首詩起了重要作用。
前三節,一層層推進。先寫一個黑人姑娘在歌唱,繼而寫她唱的歌是催眠歌,再寫她為什麼唱催眠歌。因為她為人家看管孩子,那孩子是她的小主人。這三節,很樸實也把人物處境寫出來了,似乎還不使人感到什麼。下面兩節,給整首詩賦予了震撼力。寫的完全是生活的真實,詩人並沒有作任何誇張。可是,經詩人這麼樸實地、又是巧妙地一點,其藝術魅力躍然紙上了。
一個黑人姑娘抱着一個白人小孩,孩子在哭,姑娘在唱歌,這是生活提供出來的。詩人的高明在於,把這種強烈的反差抓住了。這既是生活的真實,又是藝術的真實。從這反差中,不僅使人深切感到這世界的不公道,使人同情黑人姑娘,使人產生關心黑人命運的感情,而且,就藝術上來說,也是頗為精采的。最後兩節是黑與白的對比,又是兩個人的對比,使詩十分鮮明地勾畫出一幅圖畫,而且有聲有色。
《一個黑人姑娘在歌唱》提供了這樣一個成功的範例:藝術手段的產生和運用,必須依據生活,依據所描寫的對象。離開了生活,藝術手段不可能產生,也不可能運用。該詩它所描寫的生活和對象,本身就提供了一種啟示,詩人準確地抓住了這種啟示,使這首詩渾然天成了。它啟迪讀者:要注重生活,要善於觀察,並善於抓住生活的啟示,再貼切地運用藝術手段,就會達到極好的效果。脫離了生活,任何藝術技巧都可以是無用武之地。
名家點評
華中師範大學退休教授黃濟華《語文教學與研究》:巴金老人曾說,文學的最高技巧是沒有技巧,這是一種很不容易達到的高境界。《一個黑人姑娘在歌唱》可以說達到了這種境界,也可以說是爐火純青吧。這首詩用了欲擒故縱、把筆宕開、故意設問、造成懸念和鮮明對比等手法。可是,這一切都是那麼自自然然,順順噹噹你簡直很難看出詩人用了什麼技巧,這就是沒有技巧的技巧。所有這些,也許可以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絢爛歸於平淡的美學境界。最後稍稍說一說,這首詩在詩形上比較勻整,每節四行,句式也大體整齊,這與艾青的許多散文化的自由詩不大相同。艾青後期的一些短詩也大多如此,有一種大體勻整的詩形。但完全自自然然,決不削足適履。而且,即使在自然勻整的詩形中,也仍然保留着他一貫追求的詩的散文美。《一個黑人姑娘在歌唱》不就是這樣的嗎?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唐達成《文藝賞析詞典》:如果說造物主將人類塗上不同的膚色是自然形成的民族差異的話,那麼殖民主義者將人類分為三六九等的民族歧視政策則是人為製造的罪惡。作者善於從日常的生活現象中尋找並發現詩情,進行深刻的哲理開據。此可謂平中見奇、質樸自然、由淺入深、意蘊豐厚。而作者在進行這一詩情詩意的發現和開掘時,又是通過藝術感黨和具體形象來完成的。作者由淺人深地推進詩的內在情緒,最後又深沉、尖銳、一針見血地刺向殖民主義者的骨髓——民族壓迫和世間不平,從而完成詩人和作品主持正義呼喚平等的主題與宏旨 [4] 。 詩歌評論家葉櫓《中國新詩名篇鑑賞辭典》:這首詩的語言看似樸實平易卻處處以平中見奇取勝,如「她長得十分美麗/一邊走一邊歌唱」這樣的詩句,初讀時絕不會想到她的悲劇命運,等到一旦道出她的處境之悲慘時,就感到了這類詩句所蘊含的感情之深沉了。還有那「紫擅木」和「棉絮」的比喻,雖然看似信手拈來的物喻,可是那言外之意卻讓人回味不已。詩的語言不在於追求表面上的奇突,而在於能溶奇巧之意於平淡之中。能如此者,方為大手筆
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年),原名蔣正涵,號海澄,曾用筆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華人。中國現代詩人。被認為是中國現代詩的代表詩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詩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