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 感舊》羅隱詩詞

《感舊》

作品名稱: 《感舊》

作品出處: 《全唐詩》

作 者: 羅隱

創作年代: 晚唐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感舊》是唐代詩人羅隱的五言律詩。

目錄

詩詞原文

劍佩孫弘閣,戈鋋太尉營。重言虛有位,孤立竟無成。

丘隴笳簫咽,池台歲月平。此恩何以報,歸處是柴荊。

作者簡介

羅隱(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原名羅橫,字昭諫,杭州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代文學家。從大中十三年(859年)底,進入京師,十多次進士試,全部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改名羅隱,隱居於九華山。光啟三年(887年),歸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人稱羅給事。後梁開平三年十二月(910年1月),去世,時年七十八。著有《讒書》及《兩同書》等,前者對當時社會進行的揭露和批判相當深刻,有很強的戰鬥性;後者提出「仁政」,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詩集有《甲乙集》,頗有諷刺現實之作,多用口語,於民間流傳頗廣。[1]

人物生平

才名初顯

羅隱於大和七年(833年)正月二十三日出生於杭州新城。原名羅橫,字昭諫,後改名隱,自號江東生。小時候便在鄉里以才學出名。他的詩和文章都為世人所推崇,與另外兩個同族才子被合稱為「三羅」,即羅隱、羅虬、羅鄴。


羅隱和許多人一樣也想藉助科舉考試踏入仕途,一展宏志。大中十二年(858年)由江西南康取解,途經江陵拜見丞相白敏中,時為嚴冬。年底到京師。

大中十三年(859年)初開始應進士試,落第後北游同州、夏州等地。 自此羅隱連考了七年都榜上無名,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雖然屢敗屢戰,但最終還是鎩羽而歸,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史稱「十上不第」。並因此改名隱。

咸通二年(861年)前後遊河中府、晉州等地。 咸通三年(862年),羅隱困居長安。 咸通八年(867年),居長安,完成《讒書》五卷。 咸通九年(868年),羅隱在蘇州、越州等地,因龐勛之亂未能進京赴次年春試。 咸通十一年(870年)夏秋,一直在河中府(蒲津)參加秋試取解。

咸通十二年(871年)春禮部試失利後上書湖南觀察使於瑰求職,當年夏得衡陽縣主簿。冬十月,乞假東歸,途中作《湘南應用集序》。咸通十三年(872年)東歸途中作詩《贈妓雲英》(《嘲鍾陵妓雲英》)。 乾符元年(874年)春,離開長安東遊大梁(今河南開封),在大梁一帶流落二年。 乾符三年(876年)在京兆府秋試入「十等第」,但罷舉未參加乾符四年(877年)禮部春試,可能是因為父親病故,回鄉丁憂。乾符四年(877年)又入京兆府「十等第」。

乾符五年(878年)春落第後南遊夏口(今湖北武漢)、蘄州(今湖北蘄春),有文《投前夏口韋尚書啟》《投蘄州裴員外》及詩《送蘄州裴員外》,後東歸。

隱居池州

乾符六年(879年)長江以北已被黃巢起義軍兵所據。廣明元年(880年)北上受阻,與宗人羅鄂、羅鄴及杜荀鶴、張喬等人一起隱居池州九華山。《唐詩紀事》所謂「廣明中,池守竇潏,營墅居之」,是謂池州刺史專門營造別墅供羅隱居住。 中和三年(883年),羅隱離開池州,游鄭州等地。

中和三年(884年),投鎮海節度使周寶,在潤州(今鎮江)期間,與僧處默交遊,送王蘊任蘇州刺史。

歸仕吳越

光啟三年(887年),羅隱歸江東,投靠杭州刺史錢鏐,受愛重,任錢塘令,拜著作佐郎。 景福二年(893年)錢鏐充鎮海軍節度使後,征任羅隱為鎮海軍掌書記。 乾寧四年(897年),羅隱代武肅王錢鏐草謝賜鐵券表。 光化三年(900年),羅隱任鎮海軍觀察判官。

天祐元年(904年),羅隱奉吳越王錢鏐命,從瑞安乘木船而上溯江口,步行至莒江滌頭村(今屬泰順縣新浦鄉)尋訪寓賢吳畦(原平章事諫議大夫)出山輔政。 天祐三年(906年),轉司勛郎中,充鎮海節度判官。 天祐四年(907年)朱溫篡唐,唐亡。羅隱曾勸說錢鏐舉兵討梁,未能用。羅隱約在此後正式受籙入道。梁以諫議大夫征隱入朝,不就。 後梁開平二年(908年),錢鏐表授羅隱吳越國給事中。此年前後與羅袞唱和。 後梁開平三年(909年),遷鹽鐵發運使。開平三年十二月十三日(910年1月26日)去世。

人物評價

王定保《唐摭言》:羅隱,梁開平中累征夕郎不起。羅袞以小天倅大秋姚公使兩浙,袞以詩贈隱曰:「平日時風好涕流,《讒書》雖盛一名休。寰區嘆屈瞻天問,夷貊聞詩過海求。向夕便思青瑣拜,近年尋伴赤松游。何當世祖從人望?早以公台命卓侯。」隱答曰:「崑崙水色九般流,飲即神仙憩即休。敢恨守株曾失意?始知緣木更難求。鴒原謾欲均餘力,鶴髮那堪問舊遊!遙望北辰當上國,羨君歸棹五諸侯。」

孫光憲《北夢瑣言》:鄴王羅紹威喜文學,好儒士,每命幕客作四方書檄,小不稱旨,壞裂抵棄,自劈箋起草,下筆成文。又癖於七言詩。江頭有羅隱,為錢鏐客,紹威伸南阮之敬。隱以所著文章詩賦酬寄,紹威大傾慕之,乃目其所為詩集曰《偷江東》。今鄴中人士,多有諷誦。 何光遠《鑒誡錄》:(羅)隱常獻卷於鄭相公畋。鄭女妙於篇什,每讀隱詩,至「張華謾出如丹語,不及劉侯一紙書」,未嘗不於父前三復,似慕其才。相國或一日因隱到宅,遂留從容,命女下簾窺之。女見隱為人迂差,永不復吟隱詩矣。

薛居正《舊五代史》本傳:(羅隱)詩名於天下,尤長於詠史,然多所譏諷,以故不中第,大為唐宰相鄭畋、李蔚所知。 辛文房《唐才子傳》:(隱)少英敏,善屬文,詩筆尤俊拔,養浩然之氣……恃才忽睨,眾頗憎忌。自以當得大用,而一第落落,傳食諸侯,因人成事,深怨唐室。詩文多以譏刺為主,雖荒祠木偶,莫能免者。

魯迅《小品文的危機》:「唐末詩風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輝。但羅隱的《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皮日休和陸龜蒙,自以為隱士,別人也稱之為隱士,而看他們在《皮子文藪》和《笠澤叢書》中的小品文,並沒有忘記天下,正是一榻糊塗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