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
《金匱要略》 中醫典籍
本詞條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名詞術語成果轉化與規範推廣項目 提供內容 。
聲明 本詞條內容僅為傳承中醫藥文化,不做用藥和治療參考。部分瀕危動植物有保護等級,請遵守法律,保護野生動植物。
目錄
簡介
《金匱要略》是我國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的雜病部分,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論述雜病診治的專書,原名《金匱要略方論》。
「金匱」是存放古代帝王聖訓和實錄的地方,意指本書內容之珍貴。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載疾病60餘種,收方劑262首。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病為主,兼及外科、婦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飲食禁忌等內容。被後世譽為「方書之祖」。
基本信息
書名(異名) | 《金匱要略》《金匱要略方論》 | 作 者 | 張仲景 |
成書年代 | 東漢 | 歸屬類別 | 中醫典籍 |
成書背景
東漢末年,戰亂頻仍,疫病流行,死亡枕藉,張仲景的族人亦多數亡於傷寒之疾。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說「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金匱要略》即為《傷寒雜病論》之雜病部分的節略本。
流傳版本
《傷寒雜病論》問世以後,由於戰亂等原因,成書不久即散亂於世。至北宋時,翰林學士王洙在宮藏書匱中發現蠹簡本《金匱玉函要略方》,書分上、中、下3卷,實為《傷寒雜病論》的節略本。北宋校正醫書局校勘《金匱》時,依據此本,刪去上卷傷寒部分,保留中、下兩卷雜病和婦人病兩部分,並把下卷方劑分列各證之下,重新編成《金匱要略方論》,分為上、中、下3卷,其文字自此基本定型,並由此演變出各類版本。
北宋校正醫書局校勘的《金匱要略方論》初刊在宋治平三年(1066年),但原刊本已佚。南宋時有一版本為書帕本,此本雖已早佚,但現存一種明代無名氏據南宋書帕本的仿刻本,曾收藏於日本聿修堂中,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亦存一部。元代根據南宋書帕本的復刻本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一種,書名為《新編金匱方論》,卷首有「鄧珍序」,作序時間為「至元庚辰」(1340年),這是現存最早的一種《金匱要略》刊本。
明代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趙開美在刊《仲景全書》時據鄧珍本重新刊刻的《金匱要略方論》(稱趙開美本),為現存較早、且為國內學者公認較好的《金匱》傳本。明嘉靖年間(約1522年~1566年)俞橋氏刊《金匱要略方論》(稱俞橋本),1929年商務印書館所編《四部叢刊》中之《金匱要略》初印本即據俞本影印。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吳勉學校刊《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時刊入《金匱玉函要略方論》(稱《醫統正脈》本)。《四部叢刊》第2次刊印(即1936年印本)改用吳本,不再用俞橋本。清以後刊本較多,主要有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文瑞堂刊本,康熙六十年(1721年)寶綸堂刊本,光緒二十年(1894年)成都鄧氏崇文齋刊本,以及1912年江東書局石印本,1954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本,1964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排印本等。
校注、整理
《傷寒雜病論》問世後,因戰亂而散失。西晉王叔和經過廣泛搜集,將原書傷寒部分編成《傷寒論》10卷,而未見到雜病部分。到北宋仁宗時,一位叫王洙的翰林學士在館閣殘舊書籍里發現了一部《傷寒雜病論》的節略本,叫做《金匱玉函要略方》,一共有3卷。
上卷講傷寒病,中卷講雜病,下卷記載方劑及婦科病的治療。至神宗熙寧時,宋廷召集林億等人對此節略本進行校訂。因為《傷寒論》已有比較完整的王叔和編次的單行本,於是就把上卷刪去,而只保留中、下卷。為了臨床方便,又把下卷的方劑部分分別列在各種證候之下,仍編為上、中、下3卷。此外,還採集各家方書中轉載仲景治療雜病的醫方及後世一些醫家的良方,分類附在每篇之末,題名為「金匱要略方論」。後人將《金匱要略方論》簡稱為《金匱要略》或《金匱》。
作者簡介
張機,字仲景,東漢南陽郡涅陽(今河南鄧縣)人。約生於漢桓帝元嘉二年,即公元152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自幼聰敏好學,曾官至長沙太守。久慕名醫之術,始從學於同郡名醫張伯祖,盡得其傳,並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於公元205年左右完成了確立中醫學辨證論治理論體系的重要著作《傷寒雜病論》。[1]
書評、序言
張仲景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今世但傳《傷寒論》十卷,雜病未見其書,或於諸家方中載其一二矣。翰林學士王洙在館閣日,於蠢簡中得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則辨傷寒,中則論雜病,下則載其方,並療婦人。乃錄而傳之士流,才數家耳。嘗以對方證對者,施之於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證而無方,或有方而無證,救疾治病其有未備。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臣奇先校定《傷寒論》,次校定《金匱玉函經》。今又校成此書,仍以逐方次於證候之下,使倉卒之際,便於檢用也。又采散在諸家之方,附於逐篇之末,以廣其法。以其傷寒文多節略,故斷自雜病以下,終於飲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複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舊名曰《金匱方論》。臣奇嘗讀《魏志·華佗傳》云:「出書一卷曰:此書可以活人」。每觀華佗凡所療病,多尚奇怪,不合聖人之經,臣奇謂活人者,必仲景之書也。大哉!炎農聖法,屬我盛旦,恭惟主上,丕承大統,撫育元元,頒行方書,拯濟疾苦,使和氣盈溢,而萬物莫不盡和矣。
章節目錄
卷上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卷中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並治第十三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驚悸吐血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第十八
卷下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第十九
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雜療方第二十三
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第二十四
果實菜谷禁忌並治第二十五
內容簡介
《金匱要略》共25篇,首篇《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屬於總論性質,對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治療、預防等都以舉例的形式作 了原則性的提示,故在全書中具有綱領性意義。
第二至十七篇論述內科病的證治。第十八篇論述外科病的證治。第十九篇論述趺蹶等5種不便歸類病的證治。
第二十至二十二篇,專論婦產科病的證治。最後3篇為雜療方和食物禁忌。原著前22篇,計原文398條,若單以篇名而論,包括了40多種疾病,如痙、濕、暍、百合、狐惑、陰陽毒、瘧病、中風、歷節、血痹、虛勞、肺痿、肺癰、咳嗽、上氣、奔豚氣、胸痹、心痛、短氣、腹滿、寒疝、宿食、五臟風寒、積聚、痰飲、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氣、黃疸、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嘔吐、噦、下利、瘡癰、腸癰、浸淫瘡、趺蹶、手指臂腫、轉筋、狐疝、蛔蟲以及婦人妊娠病、產後病和雜病等。共載方劑205首(其中4首隻列方名,未載藥物),用藥155味。在治療手段方面,除使用藥物外,還採用了針灸和食物療法,並重視臨床護理。在劑型方面,既有湯、丸、散、酒等內服藥劑,又有熏、洗、坐、敷等外治藥劑,約10餘種。有的對煎藥和服藥方法以及藥後反應都有詳細的記載。
影響評價
為中醫經典著作之一,被後世譽為「方書之祖」。[2]
相關視頻
1、張仲景《金匱要略》薯蕷丸淺聊
2、倪海廈金匱要略高清 60
參考資料
- ↑ 《傷寒論》、《金匱要略》、辨證論治,一代醫聖張仲景,百度,2017-09-03
- ↑ 古經方張仲景《金匱要略》方劑,360個人圖書館,2017-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