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書賦》
作者簡介
竇臮(jì 同「暨」)(生卒年不詳),字靈長。竇蒙弟。扶風(今陝西麟遊以西)人。官至檢校戶部員外郎,宋汴節度參謀。書法師張、王,草隸精深
內容簡介
中國唐代書法理論著作。竇臮撰於大曆四年(769年),竇蒙注於大曆十年(一說竇臮自注,竇蒙校定)。竇臮活動於天寶年間,字靈長,扶風(今陝西省麟遊縣西)人,曾任檢校戶部員外郎、宋汴節度參謀、刑部都官郎中等職。工書法。存《華陽三洞景昭大師碑》。人稱其書極壯偉,不在《李玄靜碑》之下。在唐人中別有一種風韻骨力。竇蒙,字子全,竇皋兄。書法家,官至試國子司業兼太原縣令。《述書賦》2卷,綜論歷代書家,起自上古,終於兄竇蒙及其劉秦之妹,凡13代,198人(上卷注列207人)。署證徐僧權等8人,印記太平公主等11家。
述作虞龢等10家。徵求寶玩韋述等26人,利通貨易穆聿等8人,其品題敘述,皆極精賅,書評而下,亦或有議。所注全憑史傳,典切精當,頗為扼要。其印記一章,同時畫印模於句下,不但為後來記書畫者並載印章所取法,實開鑑識印譜之先河。竇蒙等稱此賦精窮旨要,詳辨秘義,無深不討,無細不聞。竇臮卒後,竇蒙以《述書賦》注有未盡,意有未窮,另作《語例字格》附於文末。《語例字格》120字,並注240句。今只存100字,注110句。
《述書賦》概述歷代書家及其書品,上篇所述由上古至南北朝,下篇則由唐代高祖、太宗、武后以下,而終於其兄蒙及劉秦之妹。其開篇立旨敘云:「古者造書契,代結繩,初假達情,浸乎競美。自時厥後,迭代沿革,朴散務繁,源流遂廣,漸備楷法,區別妍媸……今記前後所親見者,並,今朝自武德以來迄於乾元之始,翰墨之二妙,可人品流者,咸備書之。(注曰:周一人史籀,秦一人李斯,漢二人蔡邕、杜操,魏韋誕等五人,吳皇象等二人,晉齊獻王等六十三人,宋武帝等二十五人,齊高帝等十五人,梁武帝等二十一人,陳武帝等二十一人,北齊一人劉珉,隋劉玄平等五人,皇唐神堯皇帝等四十五人。)並錯綜優劣,直道公論。或理盡名言,即外假興喻;雖闕標舊品,而舉寄斯文。刊訛誤於形聲,定目存於指掌。
其所不睹,空居名額,並世所傳拓者,不敢憑準,一皆略焉。」其詞中又概括書藝功效云:「雖六藝之末曰書,而四民之首曰士,書資士以為用,土假書而有始。
豈得長光價於一朝,適容貌於千里?(注曰:王羲之書蕺山姥竹角扇五字,字索百錢,人竟買去。)」繼而分敘篆籀章草各體,綜論歷代書家品第,首尾凡十三代,共一百九十八人(又有二〇七人之說),窮其旨要,詳辨秘義,敘述皆極精核,注文尤典要不支。篇末又系以徐僧權等署證八人,太平公主等印記十一家,述作梁武帝等十家,徵求寶玩韋述等二十六人,利通貨易穆聿等八人。其「印記」一章,兼畫印模於句下,遂為朱存理《鐵網珊瑚》、張丑《清河書畫舫》真跡日錄之祖。舊以為所注出於其兄蒙,但賦中蒙條下注曰:家兄蒙字子全,官議郎安南都護。又似乎皋所自注,且所敘仕履與卷首亦銜接不同,均為疑竇。然張彥遠《法書要錄》所題已同,且今根據單文孤證,亦不能隨意改易舊文。因此仍依舊書所傳姑存。
自來名著,後人咸有續編,或事仿效,獨此篇之後,書家、書論輩出,竟無嗣響,蓋搜集、批評,兩難難並,文辭之不易工,猶其餘事。故此篇有所謂「千古獨傳之作」的說法。但是,作品由於辭賦的形式所限,對其論述的發揮,不無影響。又由於言詞過於簡略,對其宏旨的理解,也不免增加一定的難度。然而,此書品第精賅,至為博洽,尤其文辭典雅等,使之成為書學論著中一篇非常難得的富有文學愈味的評書佳作。
文後附有其兄竇蒙(字子全,生卒年不詳)所作《五言題此賦》一首和《(述書賦)語例字格》(又名《字格》)一文,前者系對胞弟竇臮之懷念,後者則「結語立言,曲申幽奧」,對理解《述書賦》確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如注「天然」曰:「鴛鴻出水,更好容儀」。注「質樸」曰:「天仙玉女,粉黛何施」。注「斫磨」曰:「錯彩雕文,方申巧妙」。注「體裁」曰:「一舉一錯,盡有憑據」。注「意態」曰:「迴翔動靜,厥趣相隨」。注「不倫」日:「前濃後薄,半敗半成」。注「有意」日:「志立乃就,非工不精」。……凡百二十言,並注二百四十句(今本僅存一百言,注一百一十句,與原注不符),「且褒且貶,還同諡法」,皆形象具體,精妙獨到之言,對書法學的理論研究,也很有參考價值。
版本
述書賦全
論周至唐一十三代,工書史籀等二百七人,署證徐僧權等八人,印記太平公主等十一家,述作梁武帝等十家,徵求寶玩韋述等二十六人,利通貨易穆聿等八人。
古者造書契,代結繩,初假達情,浸乎競美。自時闕後,迭代沿革』朴散務繁,源流遂廣,漸備楷法,區別妍媸。洎於我唐,天寶末,國有寇難,府庫傾覆,散墜閭閻。既而興復京都,所司徵購,得其歸者蓋寡矣。余至德中往往偶見,祛積年之遐想,駭此生之新觀,雖欣鄙夫之幸遇,實為吾君之痛惜。恨沈草莽,上達無階,因記彼而炫求,願沽諸而善價。然為監臨動靜,公私貿遷,徒暫披玩,終歸他人。今記前後所親見者,並今朝自武德以來迄於乾元之始,翰墨之妙,可入品流者,咸備書之。[1]
參考文獻
- ↑ 《述書賦》成書及版本源流考 ,搜狐網 2017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