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蘇軾

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感傷春光易逝的作品,詞中不可勝數,蘇軾這首《蝶戀花》,在秀麗的意象、婉媚的風姿中暗含人生哲思,耐人品味,故能獨樹一幟,千古傳唱不衰。[1]

目錄

原文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注釋

花褪殘紅:此指春花將謝。

「枝上」二句:柳絮飄盡,芳草遍野,顯示春意已殘,綠意蔥蘢。

悄:寂靜無聲。

賞析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這幾句是寫暮春時節的景物特點。春花凋謝、殘紅將盡,青杏已經出現在枝頭,表明春天將要過去、夏天就要來了。對於春天的逝去,宋人多抱着較理性的態度,更為樂觀曠達。這種樂觀曠達一方面固然是他們看到了春花雖逝、夏木陰陰的事物的全貌,另一方面還因為他們用理性的態度克制自己的情緒。他們與常人一樣,也有喜愛春天的情感,對於春天的逝去自然也是不舍的,所以雖然曠達,卻又不免有傷感。「花褪殘紅青杏小」,既寫了衰亡,也寫了新生,所以作者也交織了傷春和曠達。

接下來,作者將目光從枝頭轉向更廣闊的空間,發現了更美好的景致:「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燕子在盤旋飛舞,綠水環抱着村上人家。這兩句描寫就進一步沖淡了上幾句的傷春情緒。它的視野開闊,「燕子飛時」所描寫的動態、活潑的景象,沖淡了「花褪殘紅」的靜態、蕭疏的景象所容易帶來的傷感情緒,而「綠水人家繞」的「綠」字也很有生意。水裡的青草、浮萍和岸邊的綠樹倒映在水中,顯得水也成了綠色,表明這不是枝上剛剛長出嫩芽的初春,而是綠意蔥蘢的暮春。這樣的暮春不是花謝花飛的淒涼景象,而是一派生機勃勃之景。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這兩句和前幾句的情緒一樣,仍然交織着傷感與曠達的複雜心情。作者雖然看到了「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但他並沒有因此完全擺脫傷春的情緒,所以又陷入下一輪的矛盾。「枝上柳綿吹又少」的「又」字,極具感情色彩。柳絮越來越少,意味着春天越來越走到盡頭,而一個「又」字,表明作者一直在關注着、眷戀着春天的逝去。清代王士?曾經說:「『枝上柳綿』,恐屯田緣情綺靡,未必能過。」(《花草蒙拾》)意指蘇軾這句「枝上柳綿吹又少」比柳永詞還要綺靡。此處的「綺靡」不是愛情詞的香艷纏綿,而指充滿婉約詞的深於情的特點,深婉感人。下句「天涯何處無芳草」,作者的情緒仿佛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又由傷感變為曠達:枝上的柳綿雖然越來越少,可是綠意盎然的芳草已長滿天涯。在這樣顯著的矛盾情緒中,其實作者的傷感是真實的,曠達也是真實的,曠達不等於沒有傷感,而是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善於在傷感中看到希望。

下片由寫景轉到一個頗有點戲劇性的場景。「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牆」可說是中國文學中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意象。古代的女子無法像男子一樣自由地在社會上活動,她們被隔絕在高牆之內,但是對於牆外的男子以及愛情的嚮往卻是高牆無法阻隔的,於是「牆」成為無數愛情故事或單相思故事中的重要道具。比如宋玉的自我敘述當中,有對他無限傾慕的「窺牆」的東鄰女;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說「妾弄青梅憑短牆,君騎白馬傍垂楊,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後成為白樸《牆頭馬上》的著名雜劇;當然還有《西廂記》中的「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張生跳牆與鶯鶯相會。所以,「牆」在文人筆下常常用來作為阻隔青年男女的相思或相戀的道具,蘇軾此詞同樣有這層意思,但卻有了新的表達。在關於「牆」的故事中,或是女方登上牆頭,主動表示,或是男方跳牆過來,繼續發展,這樣,愛情故事才能有下文。在蘇軾這首詞里,「牆」卻阻隔了「行人」,他無法得見「佳人」,這個無法繼續向愛情故事發展的故事也就超越了描寫單純的男女之情,而蘊含了更多的意義。

高牆分隔兩邊,一邊是牆外路過的行人,一邊是牆內佳人的笑聲。詞中的女性形象可謂不計其數,女性尤其是婉約詞的絕對主角,詞人們總是對他們心目中的美麗女性的容貌體態、穿着打扮極盡描寫之能事,而蘇軾此詞中的女性,顯然也是「行人」心目當中美的化身,他看不見這個女子,只能通過笑聲想象,而想象是任由人自由發揮的,所以蘇軾是別出心裁地在詞中通過笑聲刻畫了一個美麗女子的形象。這個行人想象中的美麗女子讓他頓生愛慕之心,只是「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佳人的笑聲漸漸消失,只剩下行人在牆外獨自悵恨。

下片寫了什麼呢?有研究者認為這詞里的「行人」就是作者自己,他在牆外聽到妙齡女子的充滿青春氣息的歡快笑聲,而感慨自己年華已去,只能獨自悵恨。這固然是一種解讀。但在我看來,這首詞下片所寫的似乎是一個單相思的愛情故事,但又不僅僅如此,它還充滿了象喻的意味。那牆裡佳人的笑聲,猶如暮春時節最後一道亮麗的風景,給人以無限遐思;只是這風景也如同春光一樣易逝難留,於是只能「多情卻被無情惱」。正因為下片不僅僅是一個單相思的愛情故事,上下兩片才能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上片的景物描寫不但為人物的出現鋪設環境,而且與下片都體現了詞人對於短暫而美好的事物的欣賞與留戀。不過,詞中雖有美好事物難以久留的傷感,而「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兩句又最突出地顯示出蘇軾的本性,表達了他的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作者選取自然現象中常見的季節更替和生活中普通的情感波瀾,把它提升到審美與哲理的層面,表達了對於「美」的追求和對於人生的態度,從而給人以回味不盡的意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