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葉》
《臘葉》 |
《là yè 》 |
作者 :魯迅 作品出處 :《魯迅全集》 文學體裁 :散文詩 創作年代 :1925年12月26日 |
《臘葉》[2]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首散文詩。這首詩作者以"臘葉"自況,通過描寫"愛我者的想要保存我"的好意,委婉地陳述了"不能兩全"的意思,表達了作者為革命獻身的決心。
目錄
基本概述
《臘葉》是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於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寫的一篇抒情散文,通過一片楓葉抒發了他當時的心情。
作品原文
臘葉
燈下看《雁門集》⑴,忽然翻出一片壓乾的楓葉來。
這使我記起去年的深秋。繁霜夜降,木葉多半凋零,庭前的一株小小的楓樹也變成紅色了。我曾繞樹徘徊,細看葉片的顏色,當他青蔥⑵的時候是從沒有這麼注意的。他也並非全樹通紅,最多的是淺絳⑶,有幾片則在緋紅地上⑷,還帶着幾團濃綠。一片獨有一點蛀孔,鑲着烏黑的花邊,在紅,黃和綠的斑駁⑸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視。我自念:這是病葉呵!便將它摘了下來,夾在剛才買到的《雁門集》里。大概是願使這將墜的被蝕而斑斕⑹的顏色,暫得保存,不即與群葉一同飄散罷。
但今夜它卻黃蠟似的躺在我的眼前,那眸子也不復似去年一般灼灼⑺。假使再過幾年,舊時的顏色在我記憶中消去,怕連我也不知道它何以夾在書裡面的原因了。將墜的病葉的斑斕,似乎也只能在極短時中相對,更何況是蔥鬱⑻的呢。看看窗外,很能耐寒的樹木也早經禿盡了;楓樹更何消說得。當深秋時,想來也許有和這去年的模樣相似的病葉的罷,但可惜我今年竟沒有賞玩秋樹的餘閒。 [3]
詞語注釋
⑴雁門集:元代薩都刺(1272-1340)所著詩詞集。薩氏世居山西雁門,故名。
⑵青蔥:蔥即青翠之色。
⑶淺絳(jiàng):絳,赤色;淺絳,淺赤色。
⑷緋紅地上:地,是一種東西的襯托面,如「白地紅花的碗」。
⑸斑駁:色彩相雜。
⑹斑斕(lán):文采燦爛。
⑺灼灼:光明貌。
⑻蔥鬱:草木青盛貌。
創作背景
作者在1931年寫作的《<野草>英文譯本序》曾說《臘葉》是為愛他者的想要保存他而作的。愛他者有兩種所指,狹義的指許廣平。廣義的指所有關心作者的人。1941年,許廣平發表的文章中的一段文字,將這篇散文詩的寫作意圖,說得更清晰:「持久而廣大的戰鬥,魯迅先生拿一枝筆橫掃下軍之後,也難免不筋疲力盡,甚至病起來了,過度的緊張,會使眠食俱廢,這之間,醫生的警告,是絕對不能抽煙,否則吃藥也沒有效驗,周圍的人們都惶恐了。在某一天的夏夜,得着他同鄉人的見告,立刻,我們在他的客廳里,婉轉陳說,請求他不要太自暴自棄,為了應付敵人,更不能輕易使自己生起病來,使敵人暢快,更使自己的工作無法繼續。我們的話語是多麼粗疏,然而誠摯的心情,卻能得到魯迅先生的幾許容納。後來據他自己承認,在《野摯》中的那篇《臘葉》,那假設被摘下來夾在《雁門集》里的斑駁的楓葉,就是自況的。」
此文寫於1925年12月26日,最初發表於1926年1月4日《語絲》周刊第60期。
作品鑑賞
內容賞析
文章先寫燈下看《雁門集》,翻出一片壓乾的楓葉來。這才想起這是一年前的深秋,「繁霜夜降,木葉凋零」的一個夜晚,「我」偶然在庭前小小的楓樹上,看到一片被蟲子蛀壞了的病葉。它「獨有一點蛀孔,鑲着烏黑的花邊,在紅,黃和綠的斑駁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視」。於是,我將它摘下來,夾在剛買的《雁門集》里。目的「大概是願使這將墜的被蝕而斑斕的顏色,暫得保存,不即與群葉一同飄散」。
其次,寫一年後的今夜,翻出這一片楓葉後,發現病葉呈「黃蠟似的躺在我的眼前,那眸子也不復似去年一般灼灼」。於是,「我」想再過幾年,「舊時的顏色在我記憶中消去,怕連我也不知道它何以夾在書裡面的原因了」。看來病葉的斑斕,「只能在極短時中相對」,至於「蔥鬱」之色更只能短時保持。所以,今年深秋「蔥鬱」之色已褪,仍會有「和去年的模樣相似的病葉」,也不願保存它了。因為在這繁忙緊張的戰鬥生活中,已經「沒有賞玩秋樹的餘閒」。這裡,作者魯迅以斑斕的病葉,象徵自己飽經風霜而病弱的生命,通過病葉的變化,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對同志和親人勸告他保重身體的盛情的謝絕之意,表達了一種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獻身精神。
關於此文含蓄深長之義,孫伏園在《魯迅先生二三事》一書中有一段說明:「…《臘葉》寫成後,先生曾給我看原稿,仿佛作為閒談似的,我曾發過一次傻問:何以這篇題材取了『臘葉』?先生給我的答案,當初便使我如獲至寶,但一直沒有向人說過,至今印象還是深刻,覺得說說也無妨了。『許公很鼓勵我,希望我努力工作,不要鬆懈,不要怠忽;但又很愛護我,希望我多加保養,不要過勞,不要發狠。這是不能兩全的。這裡面有着矛盾。《臘葉》的感興就從這兒得來,《雁門集》等等都是無關宏旨的。』這便是先生談話的大意。」這段回憶文字印證了作者魯迅所說的「為愛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這句話。這裡的「許公」指許廣平。自然,魯迅所說的「愛我者」不單指許廣平,應包括當時熱愛和關心作者魯迅的廣大進步青年在內。因此,魯迅在《臘葉》中把自己憐惜、愛護、珍藏病葉的心情,比喻青年們對於自己的愛護和珍惜,並流露出自己親切的感激之情。進而通過病葉,闡明自己體味的人生哲理:生命的衰老和死亡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作為一個革命者只能把自己的生命獻給戰鬥的事業,而不應在鬥爭中過份珍惜和保存自己。此文就是這樣從個人生命與革命鬥爭關係這個生死觀的側面,展示了一個革命戰士應有的心境和情操,把一種置個人苦樂安逸於不顧的無私的心懷,展現出來。
作品評價
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孫玉石:「這篇散文詩,在它現實生活的層面上的表述中,已經包含了面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因此它本身就包蘊一種人生的哲學,並在象徵中構設了通向更深的哲學層面的橋樑。」
日本大阪市立大學名譽教授片山智行:「散文詩《臘葉》的主題重心應該說是在於現實構成的緊張感之中」 。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名為周樹人,筆名魯迅,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與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論文、散文、翻譯作品,對五四運動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20世紀中國的主要作家,是中國現代小說、白話小說和近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評論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中華的精神。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他的著作收入《魯迅全集》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八卷)。從1918年5月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始以「魯迅」為筆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等,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相關視頻
臘葉(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