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破裤子的慈善家》
《穿破裤子的慈善家》 小说以英国南部小城为背景,描写不同年龄建筑工人在不同季节里的遭遇。描绘了失业时对工人们的威胁,画出英国工人阶级生活的一个侧面。
小说中塑造了工人和雇主两组人物,以表现当时的社会问题。书中描写了工人对自己手艺的由衷热爱与资本家追求利润的利已心理的冲突,以及工人在贫困、失业和病痛中表现的幽默感和生命力,爱护老人儿童的人道主义品质。
书名是对不觉悟的工人说的,提醒他们不要受资本家的欺骗,心甘情愿地听任资本家剥削,把菲薄工资像“慈善家”一样塞进资本家的钱袋。
目录
作者简介
罗伯特 • 特莱塞尔Robert Tressell(1869年-1911年)原名罗伯特·努能。他很早就当了工人,曾在南非居住,在布尔战争中加入布尔人一方,被俘至英国。
1902年,定居英国南部小城海斯汀斯,当油漆房屋和写招牌的工人,并参加当地的社会民主同盟支部。
《穿破裤子的慈善家》(1906-1910),是罗伯特一生唯一写下的小说。罗伯特患有严重的肺病,这部小说是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写成的,历时三年。
1911年,罗伯特病死于一所贫民医院。[1]
内容简介
以英国南部某个小城为背景,描写了一些不同年龄、不同工种的建筑工人在一年不同季节里的遭遇。老工人林登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被资本家无理解雇,后来病死在济贫院中。[2]
另一个老工人菲尔波特由于资本家不顾劳动安全,在工作时被一座扶梯压死。青年学徒伯特整天像牛马一样受老板和工头的驱使和斥责。青年工人伊斯顿因为贫困,受人欺骗,以致夫妻不和。
作者描绘了失业的阴影时发胁著这些工人,画出英国工人阶级生活的一个侧面。刻画了一个正在觉悟过来的英国工人形象——欧文。欧文的主要活动是在工人中间揭示工人贫困的根源,使他们觉醒起来,不再受资本家欺骗和压迫。资本家编造种种谬论,说什么资本家动脑,工人动手,工人天生就应该服从资本家指挥;说什么工人贫困是由于子女过多,由于机器代替了人工,由于工人酗酒懒惰等等。欧文戳穿这种谬论,指出这是要掩盖剥削,麻痹工人斗争意志。
欧文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表、形像在工人中间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揭露宗教、慈善事业、新闻、教育等的欺骗实质。作者热情洋溢地描写了欧文对自己阶级兄弟的爱护和关心,歌颂了他热爱劳动的品质。欧文虽然一再受到贫困、饥饿和死亡的威肋,但他最终还是相信社会主义的胜利,“那时升起的社会主义太阳所散发的金黄色光辉,将照耀整个快乐的世界。”
特雷塞尔怀著无比的愤怒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性,指出资本主义英国是一座悲惨的人间地狱,要求变革英国社会,结束剥削制度,使英国工人永远摆脱受奴役的地位。但欧文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他的活动还只停留在口头宣传的阶段,他本人的思想中也存在不少资产阶级的因素。
工人们还处在不自觉或半自觉的状态,没有进行有组织的斗争。作者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时,借用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某些艺术手法,但他出身于工人阶级,对本阶级的疾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能比较深刻而真实地反映当时的英国现实,他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是同时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所不能企及的。
小说中的这群工人
以英国小城为背景,描写了一些不同年龄、不同工种的建筑工人在一年里的遭遇。
欧文
黑暗中总会有一点星光,在人们迷茫无措之时,帮他们照亮前方的路.在此,作者着重刻画了一个正在觉悟过来的英国工人形象--欧文。欧文的主要活动是在工人中间揭示工人贫困的根源,使他们识破资本家的谬论论,觉醒起来,不再受资本家欺骗和压迫。
林登
在这群工人中,老工人林登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被资本家无理解雇,后来病死在济贫院中。
菲尔波特
菲尔波特由于资本家不顾劳动安全,死于工作事故。
伯特
学徒伯特整天被老板和工头驱使、斥责,当牛做马。
伊斯顿
青年工人伊斯顿受人欺骗,以致夫妻不和.....而这些人面对他们所受的压迫却无动于衷,不思变革,甘愿就此沉沦。
赏析
《穿破裤子的慈善家》是英国工人作家罗伯特·特莱塞尔唯一的一部小说,是他根据自身经历,在十分困苦的环境下利用工馀时间写成的。小说出版后,被英国舆论界誉为“我们这时代工人运动的一部经典作品”。它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当时英国工人阶级——特别是建筑业工人的生活情景和精神状态。[3]
为什么将这部小说取名为《穿破裤子的慈善家》呢?特莱塞尔将“贫困”和“慈善”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明显带有讽刺的意味。所谓“慈善家”是指工人中不觉悟的分子,他们认为自己生来就是下等人,生来就是为那些有钱、有地位的上等人干活的,他们被剥削得一贫如洗,却仍然慷慨大度地把一切奉献给资本家老爷,还“不遗馀力地选举那些自由党或保守党的剥削鬼、骗子、土地掠夺者来统治他们”。同为普通穷苦工人中的一员,特莱塞尔对他们的悲惨处境抱著深切的同情;同时,身为一个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的进步工人,对造成工人悲惨状况的原因看得透彻了然,更对工人的麻木无知、逆来顺受感到愤怒痛心。特莱塞尔怀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心情,给与自己一起做工的伙伴们写下了这部小说,并且对工人身上的无知、麻木、逆来顺受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试图唤醒那些还在浑浑噩噩中度日的工人同胞们。
特莱塞尔在小说中创造了一系列工人群像,有精疲力竭的老头儿,有年轻力壮的工人,有未成年的学徒工,有些人已经觉悟或正在觉醒,有些人还未觉悟,前者为数不多,后者倒是有一大群。油漆工欧文是作者塑造的一个觉悟的先进工人,是一个忠实的社会主义者,也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他在一起做工的伙伴中间孜孜不倦地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结果总是遭到反对和讪笑。他对工人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感到痛心愤怒,但又怀著深切的理解、关怀和尊重。小说以较多篇幅描写了工人阶级不觉悟的状况和社会主义宣传遭到的巨大阻力。麦格斯市的自由党和保守党资本家竞选的这一段中,特莱塞尔运用漫画式的讽刺手法,不仅嘲弄了资本家的丑恶和伪善,而且对工人们的可笑、愚昧、麻木刻画得入木三分。
选文的第一句话就是以讽刺开场,麦格斯市那些一直吃不饱穿不暖的慈善家们一听说要选举,失业和饥饿都成了“比较次要的事情”,“几乎叫人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寥寥数笔就将工人们不关心自己的糟糕处境,反而对那场丝毫不会改善他们处境的竞选大张旗鼓的不合情理、荒唐可笑勾勒出来。
选举是由保守党单方面突然宣布的,这令自由党人措手不及,“这太不公平了”,因为“当自由党的领导人还跟往常一样对选民不屑一顾的时候,格莱鲍爵士却在一个月以前就在他的选民中间大肆活动,狡猾地准备了这场竞争”。自由党人匆忙应对,却找不著候选人,就在一筹莫展之际,拉什顿先生灵机一动,推举本市的亚当·斯韦特先生作为候选人,时间紧迫,“好人斯韦特”当仁不让地接受了推举,自由党人终于没有让保守党人“横行无阻”。这场竞选的开场就像演戏一样具有戏剧性,而竞选的候选人也极有演员的天赋,他们讲的谎话比真话还要生动自然,也更具煽动性。斯韦特那绘声绘色的演讲让那些穿著破靴子、烂衣服的工人们深信社会主义是一场“可怕的瘟疫”,会使他们“像原始人一样,光著屁股跑来跑去,什么裤子和靴子也休想保住了”。特莱塞尔用漫画式的嘲弄,将资本家的伪善、对社会主义的无知、对工人群众可耻地欺骗的丑恶面目揭露无遗。所谓的竞选,本质上是一场谎话连篇、为达成自身利益的无耻选秀罢了。
在这场竞选的闹剧中最倾情投入的是那些穿著破靴子、衣衫褴褛的穷苦工人们,他们已经“把失业和饥饿忘得干干净净”。那些自由党的工人们“满腔热情地要卫护”自由党“历史悠久的大旗”,“一心只想打倒那可恨的'敌人',他们的同胞保守党人”。这群人为他们的“好人斯韦特”欢呼,而从来没有想过这个好人根本没有为他们做过什么好事,这群人在街头游行,和集会的保守党工人殴斗,却不曾意识到他们是一样被资本家剥削得一无所有的同胞。这些被他们的主人称为“东方智者”的慈善家们,对那些谎话连篇的演讲听得“如痴如狂”,对资本家老爷“要不了五百年工人阶级就一定能享受人类文明的某些果实”的可笑保证充满憧憬。他们使劲鼓掌,拼命欢呼,这还不够表达他们的激动之情,于是“索性解下了拉车的马”,亲自为老爷们拉车!读到这里,相信大家除了“哀其不幸”,更会“怒其不争”。最后,这些经常吃不饱的慈善家们还著实为菲泽斯登老爷的养老金担心了一番,“两千镑——对他那种人顶什么用呢”,“至少得加一倍才行”,不过,听说他“一离任就可以拿养老金,不用等到七十岁,这总算给了他们一点安慰”。这处细节描写让人在哭笑不得之馀,不禁要感叹资产阶级的精神奴役达到了何种程度。小说中,特莱塞尔对工人们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讽刺比对资本家无耻、虚伪的嘲弄更甚,只有这样,才能揭露资产阶级对工人的思想毒害有多么深、多么可怕,才能给工人们当头棒喝,促使他们觉醒。因为对工人阶级怀著满腔赤忱和无限期望,特莱塞尔对工人“哀其不幸”之后,更是“怒其不争”,作者运用这种漫画式的讽刺将这两重态度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小说更具艺术张力。
《穿破裤子的慈善家》是第一部真正从工人阶级立场出发写就的小说。之前如盖斯凯尔夫人、亚瑟·莫里森、马克·拉瑟福德等人虽然也描写过工人阶级的困苦处境和悲惨命运,但都是在外部观察的基础上诠释的。特莱塞尔却根据当工人的亲身经历,以完全不同的立场、观点、情感写下了这部独树一帜的工人阶级的小说。书中不仅鲜明地指出了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而且道出了工人阶级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有权利向资产阶级收回自己的劳动成果。
《穿破裤子的慈善家》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深奥的哲理分析,也没有独特的艺术技巧,但是作者以真实、生动、毫不矫揉造作的语言,直抒胸臆,畅所欲言,使人读来痛快淋漓。特莱塞尔在这部小说中融入了对工人阶级的深切同情和热切期望,这种亲切质朴的情感赋予小说长久的生命力。这部小说没有被文学史家列入正统的文学经典书目,但是英国人民没有忘记这部经典之外的经典作品,并且引以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