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秋雨叹三首》唐朝·杜甫

《秋雨叹三首》唐朝·杜甫

《秋雨叹三首》唐朝·杜甫
图片来自 搜狐

[1] 《秋雨叹三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形象地描述了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秋天连月雨灾的情景,寓有讽谏之意。第一首假物寓意,叹自己的老大无成;第二首实写久雨,叹人民生活之苦;第三首自伤穷困潦倒,兼叹民困难苏,有“长夜漫漫何时旦”之感。全诗语言委婉,寓意深切,表现出很强的忧患意识,堪称“史诗”。

作品名称 秋雨叹三首

作品别名 秋雨叹

作 者 杜甫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目录

作品原文编辑

秋雨叹三首

其一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⑴。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⑵。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⑶。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⑷。 其二

阑风长雨秋纷纷⑸,四海八荒同一云⑹。

去马来牛不复辨⑺,浊泾清渭何当分⑻?

禾头生耳黍穗黑⑼,农夫田妇无消息⑽。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值⑾?

其三

长安布衣谁比数⑿?反锁衡门守环堵⒀。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⒁。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⒂。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⒃?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⑴决明:一年生草本植物,夏初生苗,七月开黄花。可入药,功能明目,故名。

⑵“著叶”二句:实写决明颜色之鲜艳可爱。

⑶“凉风”二句:忧决明,也是自忧。汝,指决明。后时,谓日后岁暮天寒。

⑷“堂上”二句:因恐其难久,故特觉可惜。堂上书生即杜甫。杜甫身世,与决明有类似之处,故不禁为之伤心掉泪。

⑸阑风长雨:一作“阑风伏雨”,一作“东风细雨”。阑,阑珊,将尽。伏,平伏。赵次公说:“阑珊之风,沉伏之雨,言其风雨之不已也。”

⑹四海:一作“万里”。吴见思说:“风日阑风,雨日伏雨,盖下时飘洒,常贝其分纷也。又四海八荒,同云一色,则无处不雨,无日不雨矣。”

⑺“去马”句:用典写洪水浩瀚。《庄子·秋水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

⑻“浊泾”句:寓感叹于写实。

⑼禾头:一作“木头”。《朝野佥载》:“俚谚曰:秋雨甲子,禾头生耳。”是说芽蘖絭卷如耳形。黍不耐雨,故穗黑将烂。

⑽田妇:一作“田父”。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三载八月,上忧雨伤稼,杨国忠取禾之善者献之,曰:雨虽多,不害稼也。上以为然。扶风太守房琯,言所部灾情,国忠使御史推之。是岁,天下无敢言灾者。”灾情严重,而无人敢言,故杜甫有“无消息”之叹。

⑾“城中”二句:按《唐书·玄宗纪》:“是秋霖雨,物价暴贵,人多乏食,令出太仓米一百万石,开十场,贱粜以济贫民。”据杜此诗,则所谓“贱粜”,并未解决问题。贪吏舞弊,奸商居奇,人民无奈,只要“相许”,也就不计衾裯和斗米的价值是否相等了。换衾裯,一作“抱衾裯”。

⑿长安布衣:杜甫自谓。谁比数:是说人们瞧不起,不肯关心我的死活。司马迁《报任安书》:“刑馀之人,无所比数。”

⒀“反锁”句:说自己也不望救于人,所以从里面把门锁了。衡门,以横木作门,言居处简陋。环堵,只有四堵墙。

⒁“稚子”句:形容稚子无知的光景,大人正以风雨为忧,小孩则反以风雨为乐。

⒂“胡雁”句:有自比意。浦起龙说:“句中有泪。”

⒃“秋来”二句:从宋玉《九辩》“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干”化出。未曾,一作“未省”。后土,大地。一作“厚土”。

白话译文

其一

秋雨连绵百草烂死,台阶下的决明却颜色正鲜。

满枝的叶子像翠羽伞盖,无数的花朵黄金钱。

萧萧的凉风急迫地吹着你,恐怕你日后难以自立。

堂上的我徒然满头白发,风前频嗅你的馨香为你伤心落泪。

其二

凉风过后雨又下起,秋风秋雨乱纷纷,四海八荒笼罩着一色的阴云。

雨幕茫茫辨不出来牛和去马,浑浊的泾水与清澈的渭水也混淆难分。

谷穗生了芽子黍穗霉烂变黑,农民的灾情却传不到朝廷。

域中斗米可换得一床被褥,只要双方认可就不计二者价值是否相同。

其三

我这困居长安的书生有谁关心过死活?反锁着柴门孤零地守着四面墙。

久雨不能出门,致使院里长满蓬蒿;小儿不知忧愁,在风雨中戏耍奔跑。

飕飕的雨声催促寒季到来早,到来的大雁翅膀沾湿难飞高。

入秋以来未曾见过出太阳,泥污的大地何时才能干透了。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