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詩傳箋通釋》
毛詩傳箋通釋
|
|
|
《毛詩傳箋通釋》是1989年中華書局出版圖書,作者是馬瑞辰。
《詩經》研究著作31卷清代馬瑞辰(1782~1853)撰。馬瑞辰,字元伯。安徽桐城人。嘉慶進士。此書卷首有自序及例言7則;第1卷通考《毛詩》源流和《傳》、《箋》異同得失,共考辨19篇;第2卷以下依詩順序作詮釋,先列《傳》、《箋》,下申己意。
目錄
內容簡介
《毛詩傳箋通釋》論詩宗旨,標榜「漢學」,以《詩序》為準,疏通《傳》、《箋》,辨正《鄭箋》不同於《毛傳》的各種解釋,以申毛糾鄭;偶有與毛、鄭相違者,則必言之有據。其詮釋詩句,也參考三家,辨其異同,而且能夠概括全書,說明同類義例;在文字聲韻方面,以古音古義來糾正訛誤,又以雙聲疊韻原理等來指明通假。
有很多說解,能糾《毛傳》、《鄭箋》及《毛詩正義》的失誤。如《秦風·蒹葭》「宛在水中央」句,馬氏據《說文》釋「央、旁同義」,說「詩多以中為語詞」,「水中央」猶言「水之旁」,與下二章「水中坻」「水中」同義,糾正了《毛詩正義》「中央」二字連讀的錯誤又如《邶風·靜女》「愛而不見」句,毛、鄭對「愛」字都按本義解,馬氏以為愛即「」或「」的假借字,即「隱蔽」之意。此外,駁正宋元以來諸儒臆說甚多,對朱熹《詩集傳》也多貶抑。
全書着力於文字、聲韻、名物、制度的考證,而對於詩篇的文學意義,則很少論及,其疏釋也有沿襲《傳》、《箋》失誤之處,但仍不愧為清代乾隆、嘉慶以後「漢學」派《詩經》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
作品評價
《毛詩傳箋通釋》的主要優點,首先是發揮了清代學者擅長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和名物考證的優勢,特別是運用了依聲求義的方法來校勘、解釋文字。詩經是羣經中產生時代較早的一部,文字多古音古義。而且毛詩依據的文本是古文經,其中假借字比較多。作者能廣徵博引,觸類旁通,以音古義證其為互,以雙聲疊韻別其通借「有時一個字能處古書中找出十個以上通假的例證,並求出本字本義,從而糾正了清以前許多學者望文生義、產強附會的解釋,比較準確地解釋了字義和語法,使一些疑難問題渙然冰釋。
印刻歷史
本書有道光十五年乙未學古堂初刻本,世上流傳的已極少。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由廣雅書局翻刻了一次(後編入廣雅書局叢書),對初刻版的錯誤(包擴引書的錯誤)有所訂正,大致情形見於廖廷相的跋語。同年王先謙編印《皇清經解續編》收入此書,翻刻時也有所校正。
二者訂正之處有所不同,同時在翻刻中又各自產生了一些新的刊誤,所以存在一些異文。《毛詩傳箋通釋》同有1929年中華書局鉛印本。
作者簡介
馬瑞辰(1782~1853),字元伯。馬宗璉之子。嘉慶乙丑進士,改庶吉士。歷官工部都水司郎中,因事遣戌瀋陽。文誠公富俊,時為吉林將軍,延主白山書院,生徒中式者二人,文誠以課士有效,奏賞主事。洊擢員外郎。復遣戍黑龍江,納贖回籍。
鄉居數十年,以著述自娛。聞亂,命二子團練鄉兵。家人以其老,避之山中。咸豐二年,桐城陷,仲子死焉。賊兵搜山,圍其宅,見一老人倨上坐,拽之起,怒詰為誰,植立大言曰:「吾前工部員外郎馬某也!」勸之降,不屈,罵且厲,遂遇害。事聞,賜恤,予賜祭。著《毛詩傳箋通釋》三十二卷,探賾達指,或高出陳氏新疏上。王益吾收入《續經解》中。[1]
參考文獻
- ↑ 《秦風·黃鳥》篇的章次問題,天眼新聞 2020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