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暮春》宋朝·蘇軾
《望江南·暮春》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寫晚春遊興,作者興之所至,移步換景。上闋以城中曲水、亭台兩個景點為中心,寫作者自己的酣詠場面,讚美「昇平」景象;下闋空間背景轉為郊野,寫自然美景和春耕,補充「昇平」的內涵,詞尾詞人發現,雖已暮春,春光猶在。這首詞透露出作者遊春的滿足感和遊興的濃酣,表現了作者的熱愛自然、寄情山水田園的情懷。
作品名稱 望江南·暮春
作品別名 望江南·春已老
作 者 蘇軾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蘇東坡全集》
文學體裁 詞
詞 牌 望江南
目錄
作品原文編輯
望江南⑴·暮春
春已老,春服幾時成⑵。曲水浪低蕉葉穩⑶,舞雩風軟紵羅輕⑷。酣詠樂昇平⑸。
微雨過,何處不催耕。百舌無言桃李盡⑹,柘林深處鵓鴣鳴⑺。春色屬蕪菁⑻。
注釋譯文編輯
詞句注釋
⑴望江南:詞牌名。又名「憶江南」、「夢江南」、「江南好」。《金奩集》入「南呂宮」。單調二十七字,三平韻。宋人多用雙調。
⑵「春已老」二句:《論語·先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春服,春天所穿的衣服。指袷衣。成,穿得住。
⑶「曲水」句:寫曲水流觴的活動。古代風俗,陰曆三月上巳日,就水濱宴飲,以祓除不祥。後人多引水彎曲成渠,置酒杯子水面,任其流動,同游者依次取飲。蕉葉,蕉葉狀如杯,借指酒杯。
⑷舞雩(yú):魯國祭天求雨的土壇,在今山東曲阜。此處借指春遊的亭台。紵(zhù)羅:指麻織和絲織的服裝。
⑸酣(hān)詠:暢快地飲酒吟詩。昇平:太平。
⑹百舌:鳥名。到晚春桃李花謝時,便不啼鳴。
⑺柘(zhè)林:灌木林。鵓鴣(bó gū):鳥名。天將雨,其鳴甚急,故俗稱水鵓鴣。
⑻蕪菁(wú jīng):蔬菜名。又名蔓菁,俗稱大頭菜。
白話譯文
春已歸去,春衣幾時製成?小溪彎彎水緩浪低平,盞盞蕉葉杯兒水面穩穩行。舞雩壇上風輕輕,輕輕拂動輕柔紵羅衣襟;讓我們盡情高歌歡舞,歌唱天下昇平。
小雨才飄過,何處農家不催耕?喧春的百舌鳥兒已無語,絢麗的桃李也已開過芬芳盡。那催春的布穀鳥啊,也早已飛進深深茂密的桑林。春天啊一片春色,已囑託根碩葉肥的蕪菁。
創作背景編輯
此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暮春三月,與《望江南·超然台作》同時而稍後。熙寧七年秋,蘇軾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東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舊台,並由其弟蘇轍題名「超然」。到了熙寧九年暮春,蘇軾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煙雨,有感作《望江南·超然台作》後又寫下了此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