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唐朝·杜甫
[1] 《日暮》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這首詩曲折婉轉,含蓄蘊藉,耐人尋味。詩的開頭兩句展現山村的閒靜景象,作者凝望這景象,禁不住思緒萬千:皓月升起,晚風清涼,月下的山村明麗如畫,無奈並非自己的故鄉。三、四句隱含着詩人無奈的愁緒和濃重的思鄉情懷。五、六句寫幽深的泉水和秋夜的露珠,流露出一種遲暮之感。燈花報喜,不覺歡欣,反而倍覺煩惱,最後兩句滿含辛酸的眼淚。這首詩,作者沒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懷鄉、思鄉之怨,但讀來卻更覺淒楚悲涼,其含蓄之美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 作品名稱 日暮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目錄
作品原文編輯
日暮
牛羊下來久, 各已閉柴門。
風月自清夜, 江山非故園1。
石泉流暗壁2, 草露滴秋根3。
頭白燈明里, 何須花燼繁4。
注釋譯文編輯
詞句注釋
故園:故鄉。
石泉流暗壁:即暗泉流石壁。
草露滴秋根:即秋露滴草根。秋根:秋天的草根。滴秋根:一作「滿秋原」,「滿」一作「滴」。
花燼:燈芯結花,民俗中有「預報喜兆」之意。
白話譯文
群群牛羊早已從田野歸來,家家戶戶各自關上了柴門。
風清月朗自是一個迷人的夜晚,可這優美的山川不是自己的家園。
泉水從石壁上潺潺流過,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
花白的頭髮與明亮的燈光輝映,燈花何必濺着斑斕的火花報什麼喜訊。
創作背景編輯
唐代宗大曆二年(公元767年)秋,作者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東屯期間,見到瀼西一帶,地勢平坦,清溪縈繞,山壁峭立,林寒澗肅,草木繁茂。作者居住的山村,黃昏時分寂靜祥和,觸發了他的思鄉之情,便有感而作此詩。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