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小說月報》

《小說月報》,是近現代文學期刊,1910年8月29日於上海創刊。從1921年起成為「文學研究會」的機關刊物,1931年12月停刊,共出22卷。初《小說月報》由惲鐵樵、王蓴農主編。1921年1月,該刊從第12卷第1期起由沈雁冰主編,成為文學研究會機關刊物,也成為倡導「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陣地。刊物革新後,辟有論評、研究、譯叢、創作、特載、雜載等欄目。

中文名稱 《小說月報》 類別 文學選刊 創刊時間 1910年7月 國際刊號 0257-9413 定價 8元/期 書名 小說月報 頁數 530頁 品牌 百花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年1月1日 語言 漢語 主辦單位 百花文藝出版社 國內刊號 CN12-1063 郵發代號 6-38 主編 沈雁冰 ISBN 9787530662120 作者 《小說月報》編輯部 開本 16 出版社 百花文藝出版社

目錄

1期刊簡介

《小說月報》,近現代文學期刊,1910年7月創刊於上海,商務印書館主辦印行。初由惲鐵樵、王蓴農主編。1921年1月,該刊從第12卷第1期起由沈雁冰主編,成為文學研究會機關刊物,也成為倡導「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陣地。刊物革新後,辟有論評、研究、譯叢、創作、特載、雜載等欄目。刊登魯迅、鄭振鐸、葉聖陶、胡愈之等人的理論文章,倡導為人生的藝術,批判封建文學觀念,推動新文學運動的發展。創作以小說為主,兼及詩歌、戲劇、散文。多是冰心、王統照、許地山、廬隱諸家的短篇小說以及朱自清、徐玉諾、朱湘等人的新詩。1923年第13捲起鄭振鐸任主編後,又增闢了「整理國故與新文學運動」欄目,這時的《小說月報》已經發展成為當時中國第一個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新文學刊物。1927年5月葉聖陶代行主編後,曾編印《創作號》。除連載其第一次用茅盾筆名發表的中篇小說《幻滅》、《動搖》、《追求》外,還發表了丁玲的處女作《夢珂》及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記》,巴金的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以及胡也頻、沈從文、戴望舒、施蟄存等新人的新作。所載作品,在廣闊的背景下,從各個不同側面描繪了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社會生活和時代風貌,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

《小說月報》榮獲首屆、第二屆、第三屆國家期刊獎、國家期刊提名獎。天津市模範集體(2002年度)。北方八省市十佳期刊。主編馬津海榮獲全國第五屆百佳出版工作者

2發展歷史

近現代文學期刊。1910年7月創刊於上海,商務印書館主辦印行。五四運動前為鴛鴦蝴蝶派刊物。1921年該刊第12卷第 1號起由沈雁冰主編,全面革新內容,成為文學研究會代用機關刊物,是第一個大型新文學刊物。

1932年「一·二八」淞滬戰爭時停刊。先後共出22卷,262期(包括增刊4期)。《小說月報》創辦之初,由王蘊章(蓴農)編輯;第3卷第4期起改由惲樹珏(鐵樵)編輯。基本撰稿人是鴛鴦蝴蝶派文人,主要刊登文言章回小說,舊體詩詞、改良新劇,以及用文言翻譯的西洋小說和劇本。其中,趣味庸俗、供人遊戲消遣的言情小說和即興小說占很大篇幅,為鴛鴦蝴蝶派控制的主要刊物之一。

1918年在新思潮日益傳播的形勢下,商務印書館不得不順應潮流作局部改良,重新由王蘊章編輯。五四運動以後,新文學蓬勃發展.

1920年1月第11卷開始進行部分改革,吸收沈雁冰主持新增設的「小說新潮」欄的編輯工作,開始登載白話小說、新詩、譯文和論文,刊物面貌發生了一些變化。同年11月,由沈雁冰接編。沈雁冰即對刊物進行徹底改革。此時文學研究會正在醞釀成立,沈雁冰為發起人之一,與北京的鄭振鐸、王統照等人聯繫,邀請文學研究會同人供稿。

1921年 1月10日由沈雁冰主編、經過全面革新的第12卷第1號以嶄新面貌出版,成為倡導「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陣地。兩年後,沈雁冰辭去主編職務,由鄭振鐸接任主編。他繼承沈雁冰的改革精神,使刊物沿着前兩卷的方針前進。

銳意改革

1月10月小說月報在第12卷1號發表改革宣言。宣言認為:

一、同人以為研究文學哲理,介紹文學流派雖為刻不容緩之事,而移譯西歐名著尤為重要。

二、同人對於為藝術的藝術與人生的藝術,兩無所袒,必將忠實介紹,以為研究之材料。

三、寫實主義文學:就國內文學界情形言之,則寫實主義之真精神為寫實主義之真傑作實未嘗有其之二,故同人以為寫實主義在今日尚有切實介紹之必要。

四、西洋文藝之興蓋與文學上之批評主義相輔而進;批評主義在文藝上有極大之權威,能左右一時代之文藝思想。同人因此將先介紹西洋之批評主義以為之導。

五、同人等深信一國之文藝應為一國國民之反映,對於此點亦甚願盡提倡之責任。

六、中國舊有文學不僅在過去時代有相當之地位而已,即對於將來亦有幾分之貢獻,此則同人所敢確信者,故甚願發表治舊文學者研究所得之見,俾得與國人相討論。

耿濟之翻譯的名著

1921年,耿濟之翻譯了果戈里的《狂人日記》(《小說月報》第12卷第1號)、契訶夫的《侯爵夫人》(《小說月報》第12卷第2號)等

耿濟之還翻譯有屠格涅夫的《父與子》(商務1月版)及《獵人日記》(1922年、1923年在《小說月報》上譯介)發表了《〈獵人日記〉研究》。

沈雁冰在《小說月報》發表文章批評鴛鴦蝴蝶派

1922年7月10日,沈雁冰在《小說月報》第13卷第7號上發表《自然主義與中國現代小說》,批評鴛鴦蝴蝶派。文章以《禮拜六》第108期上發表的一篇短篇小說《留聲機片》為例,從思想內容以至描寫方法,進行分析和批判,認為鴛鴦蝴蝶派寫得最多是戀愛小說或家庭小說的中心思想,無非是封建思想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女顏如玉"的各色各樣的翻版。此舉引起鴛鴦蝴蝶派的不滿,並對商務印書館當局施加壓力。商務印書館的保守派也藉此要沈雁冰斷然拒絕道歉後,商務印書館當局對《小說月報》的稿子實行檢查。沈正式向館方提出抗議。

1922年11月10日,沈雁冰在《小說月報》13卷11號的社評欄內發表《真有代表舊文化舊文藝的作品麼?》和《反動?》,談了對禮拜六派的看法。在一篇文章中,不同意有些人把禮拜六派看作是"舊文化舊文藝"的代表,而是"現代的惡趣味 一 污毀一切的世與縱慾的人生觀",說:"禮拜六派的文人......把人生當做遊戲,玩弄,笑謔;他們並不想享樂人生,只把他百般揉搓使他污損為快","我們為要防止中國人都變'猿猴之不肖子'的緣故,覺得有反抗這派運動的必要;至於為文學前途討,倒還在其次,因為他們的運動在本質上不能夠損及新文學發達的分毫"。沈雁冰的《反動?》一文,從有人把禮拜六派的通俗刊物泛濫看作是"反動"談起,認為禮拜六派不是"反動",而"是潛伏在中國國民性里的病菌得了機會而作最後一次的發泄"。文章提出:"治標不如治本,我們一方面固然要常常替可愛的青年指出'通俗刊物'里的誤謬思想與淺薄技能,一方面亦要從根本努力,引青年走上人生的正路"。

鄭振鐸接辦《小說月報》

1923年1月,《小說月報》主編易人,由鄭振鐸接替沈雁冰主編這本大型文學刊物。《小說月報》創刊於1910年,長期被"鴛鴦蝴蝶派"所壟斷。1921年沈雁冰主編該刊後,進行了改造,使其成為貫徹文學研究會的文學創作主張的新文學刊物。鄭振鐸接手主編《小說月報》,開始清除"鴛鴦蝴蝶派"和"學衡派"等文學流派的影響。在這個刊物上發表作品的,大多數是文學研究會的人。《小說月報》注重發現、培養許多在文壇上初露頭角的"新人鼓勵他們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同時鄭振鋒十分重視翻譯、介紹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作為發展該國文學的借鑑。

1924年徐調孚參加編輯工作。1927年 5月至1928年10月鄭振鐸旅歐期間,葉紹鈞(聖陶)代為主編。

1930年底葉紹鈞、鄭振鐸相繼脫離商務印書館後,由徐調孚任編輯。

直至1932年1月,未及發行的第23卷新年號與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一同毀於「一·二八」戰火而終刊,共出22卷258期。

3期刊特色

《小說月報》創刊以來,始終保持鮮明特色,即選得快、選得准、選得精和多樣化。它注重選發貼近現實,緊扣時代脈搏,格調高昂,思想性和藝術性較強的作品,使刊物既厚重沉實,又豐富多彩,既滿足讀者的閱讀欣賞需要,又照顧到專家學者研究鑑賞之需。不為一時的轟動效益趕時髦,而是把讀者的精神需求當作刊物的神聖職責。刊物發行量從高峰滑落後,認真總結得失,使刊物特色更加鮮明,以別人不可代替的特色顯現自己生存的價值,這一雅俗共賞的特色被廣泛認可。

4欄目設置

《小說月報》的《改革宣言》申明編輯方針:旨在創造中國之新文藝,內容和形式上「謀更新而擴充之,將於譯述西洋名家小說而外,兼介紹世界文學界潮流之趨向,討論中國文學革進之方法」。刊物革新後,辟有論評、研究、譯叢、創作、特載、雜載等欄目。稿件大部分為文學研究會會員所撰譯。

5主要內容

理論

理論文章多出自沈雁冰之手。他的《新文學研究者的責任與努力》、《創作的前途》、《社會背景與創作》、《自然主義與中國現代小說》、《春季創作壇漫評》、《評四五六月的創作》、《魯迅論》等文章,反映了作者當時倡導的現實主義文學思想,並代表了文學研究會的文藝理論主張。

《小說月報》曾開闢「創作討論」、「創作批評」、「文藝叢談」等欄目,並通過社評、雜談、通信、讀後感等形式,刊登魯迅、鄭振鐸、胡愈之、周作人、葉聖陶、瞿秋白、沈澤民等人的理論文章,倡導為人生的藝術,鼓吹血與淚的文學,譯述外國文藝論著,批判封建文學觀念,為現代文學的理論建設奠定基礎,推動新文學運動的發展。

創作

創作以小說為主,兼及詩歌、戲劇、散文。發表了魯迅的《端午節》、《社戲》、《在酒樓上》等小說。最初兩年,多系葉紹鈞、冰心、王統照、許地山(落華生)、廬隱諸家的短篇小說以及朱自清、徐玉諾、朱湘、梁宗岱、徐雉等人的新詩。他們的作品反映人生痛苦,暴露社會黑暗,同情被壓迫人們,發揮反帝反封建的作用。1923年後,又湧現出許傑、王以仁、王任叔、魯彥、羅黑芷等一批新作者。相繼刊載了王統照的《黃昏》、張聞天的《旅途》、老舍的《老張的哲學》等長篇小說和朱自清的《毀滅》、葉紹鈞的《瀏河戰場》、朱湘的《王嬌》等長詩。1927年5月葉聖陶代行主編後,曾編印《創作號》。除連載沈雁冰第一次用茅盾筆名發表的中篇小說《幻滅》、《動搖》、《追求》外,還發表了丁玲的處女作《夢珂》及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記》,巴金的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以及胡也頻、沈從文、戴望舒、施蟄存、孫席珍、張天翼等新人新作。所載作品,在廣闊的背景上,從各個不同側面描繪了20年代中國社會生活和時代風貌,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

翻譯

從第12捲起至終刊共譯介39個國家300餘位作家及其作品800餘篇。魯迅譯的俄國阿爾志跋綏夫的《工人綏惠略夫》,鄭振鐸譯的俄國路卜洵的《灰色馬》,耿濟之譯的俄國屠格涅夫的《獵人日記》等長篇小說均在刊物上連載,並曾編印《被損害民族的文學號》、《太(泰)戈爾號》、《安徒生號》、《非戰文學號》、《現代世界文學號》等專號和《俄國文學研究》、《法國文學研究》增刊號。第12卷增刊號《俄國文學研究》,收有鄭振鐸的《俄國文學的啟源時代》、魯迅的《阿爾志跋綏甫(阿爾志跋綏夫)》、耿濟之的《俄國四大文學家合傳》、張聞天的《論托爾斯泰的藝術觀》等論文24篇,同時譯載俄國作家果戈理、高爾基、屠格涅夫、安得烈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阿爾志跋綏夫等人的作品29篇,比較系統地介紹了俄國文學歷史發展情況。第15卷增刊號《法國文學研究》,則刊登由沈雁冰、鄭振鐸、耿濟之、劉延陵等人撰寫的論文16篇,介紹法國浪漫主義、自然主義和寫實主義戲劇及近代法國文學;譯載了法國作家巴爾扎克、喬治桑、莫泊桑、菲利普、法朗士、包爾都等人的作品。

整理中國古代文學

1923年鄭振鐸任主編後,增闢了「整理國故與新文學運動」欄,刊登余祥森的《整理國故與新文學運動》、顧頡剛的《我們對於國故應取的態度》、王伯祥的《國故的地位》等論文,就整理中國舊文學問題進行集中討論。1927年又編印第17卷增刊號《中國文學研究》上、下冊,刊有鄭振鐸、郭紹虞、劉大白、陳垣、許地山等35人的60餘篇研究論文。內容從先秦文學到魏晉六朝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以及民間文學,無不擇優評述,是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一部重要的學術論文集。

討論

該刊先後組織了「翻譯文學書的討論」、「語體文歐化討論」、「創作討論」,以及「自然主義」、「文學主義問題」等討論。

6編輯人員

主編:馬津海,男,畢業於河北師大中文系,編審。

副主編:董兆林,男,畢業於南開大學中文系,副編審。

文學編輯:劉書棋,男,畢業於天津市電視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副編審,副主任。

文學編輯:彩罕娜,女,畢業於天津師範大學中文系,學士,副編審。

文學編輯:徐晨亮,男,畢業於清華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編輯。

美術編輯:魏鈞泉,男,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美術編審。

7刊物意義

《小說月報》發行22年,但真正在社會上發生影響,卻是革新後的11年,包括魯迅在內的全國大多數作家和翻譯家,以及中國文學和外國文學的研究者,都為它付出過辛勤勞動,使它在建設新文學理論、發展新文學創作、評介外國文學和整理中國古代文學諸方面,都取得卓越成績。《小說月報》記錄了中國新文學第一代作家艱辛跋涉的足跡,造就和培養了一批新作家,對中國新文學運動的發展作出多方面的貢獻,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於1981年 4月開始,將《小說月報》第12卷至第22卷陸續影印出版。

一作為「百年」商務印書館的「品牌」雜誌,它從誕生之日起,就處在一個西方列強大肆入侵、封建王朝即將土崩瓦解極為不穩定的政治環境和惡劣的文化生態背景之下,成長中又不斷地經歷戰火的撞擊與洗禮(如第一次世界大戰、辛亥革命、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等,因此曾經先後使用過宣統、辛亥、民國三種年號)。但它在近代文學期刊史上卻仍以生存時間之最(歷時22年)、出版數量之多(共259期,附增刊1期,另號外3冊)、發行份數之豐(前期在1913年曾達到1萬份,即使是在衰落期的1920年也達到2000份,「這在20年代期刊史上是不多見的」)而著稱。

二它的誕生期正好處在中國近代文學期刊第一次晚清文學期刊辦刊大浪潮的結束與民初文學期刊辦刊高峰出現的過渡時期,也就是《新小說》、《繡像小說》、《月月小說》、《新新小說》、《小說林》等這些以「政治啟蒙」為辦刊宗旨的文學期刊「香消玉殞」與以「遊戲、消遣」為目的的《小說時報》、《禮拜六》、《小說大觀》等文學期刊創辦的交叉、轉型之際。而《小說月報》卻表現出了不同於它們的文學風貌與現代追求。

三它的歷任五位主編(王蘊章、惲鐵樵、茅盾、鄭振鐸、葉聖陶)均為中國近現代文學發展史上重要的文學大家和文化傳播者,有的人不但開創了文學期刊史上許多「首開先河」的重要舉措,而且他們都通過傳媒這一有利的渠道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開啟民智的作用。

四它又因為革新前後的兩個時期在文學史上的評價和地位反差巨大而甚為引人注目。前期由王蘊章、惲鐵樵兩位主編的《小說月報》(1910-1920年)始終被大多數學者認為是以消遣娛樂為目的、以迎合市民的低級趣味為宗旨的「鴛鴦蝴蝶派」頑固的舊文化堡壘,一向被人們扔在歷史的角落裡,蒙塵垢壁、少人問津。而後期由沈雁冰、鄭振鐸(葉聖陶)主編的新文學期刊,則被認為是「五四」新文學革新的急先鋒和積極倡導並大力實3踐新文學革命的高雅文化重鎮,特別是「為人生」的宗旨一直備受推崇,吸引了眾多學者的研究目光。既然改革前的《小說月報》常被新文學大家斥為的「文學逆流」,為什麼在1921年《小說月報》革新之時,不把這個刊物的名字改換掉,卻仍然延用這個所謂舊派文學期刊——《小說月報》的名字呢?恐怕改革前的《小說月報》在受眾中的品牌效應及十年的社會影響還是可想而知、不言自明的,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我們去深究與思考的。

五它的文字與圖像想象的互動設置方式和製作技術自成一格,無論是內容方面還是形式上都呈現出晚清至民初的「過渡性」特徵。它所刊載的封面插畫中的圖畫既不同於晚清畫報之「先哲」《點石齋畫報》和其前身《繡像小說》那種完全由傳統畫匠手工繪製的水墨工筆,又有別於20、30年代畫報繁盛與輝煌時期的《良友》雜誌和「月份牌」,那些具有非常先進的新式西方照排技術的影像圖片。在裝幀設計上,它既有對「晚清四大小說雜誌」刊首附插畫選圖風格的繼承與借鑑,又有別於同時代《小說大觀》等文學期刊的刊頭圖片,自我追求一種嶄新的選圖風貌與刊載方略。並且《小說月報》中那些大量精選的與文學雜誌風格交相輝映的圖片集中體現了編輯們辦刊時的良苦用心,它讓廣大讀者看到的,正是基於「畫報可以啟蒙」這樣一種認識。[15]

8編輯推薦

《小說月報(2012年精品集)》精選了二十四篇《小說月報》於2012年選載的小說,其中,中篇小說9篇,短篇小說15篇。這些作品代表了2012年中國小說的最高層次,小說愛好者絕對不能錯過!

9後記

小說與我們的公共生活 2012年,因倫敦奧運會的召開,世人皆將目光投向英倫三島。英國人自己卻把更多熱情傾注於另外兩項活動:女王登基六十周年的「鑽禧慶典」,以及查爾斯·狄更斯誕辰兩百周年紀念——在命名為「狄更斯2012」的紀念活動中。一系列展覽與演講把人們帶回狄更斯書寫過的維多利亞時代,一部部狄更斯的小說重新被搬上舞台與銀幕,民眾聚集於圖書館、書店、學校乃至街頭,用自己的方式為小說家「慶生」。一位作家的誕辰紀念竟成為舉國參與的公眾事件,這或許會令遠在萬里之外、已看慣種種「紀念」活動的旁觀者們也感到意外。英國人用他們對於狄更斯的熱情,向我們展示了,當文學融入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後,所能在公共生活領域發揮的持久影響力。 我們也並不僅僅是旁觀者,2012年同樣有一條新聞,讓文學變成身邊公眾話題的焦點:莫言先生獲得了這一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倘若不是孤立地把這看作一位卓越作家個人的成功,或一廂情願地闡釋為「軟實力」的投射,而是把視野拉回當代中國文學的處境,這一事件或許可成為一種契機。一位批評家前不久曾表達過這樣的期待:「熱愛文學的人們因為諾貝爾文學獎而沉浸在欣喜之中,但是在欣喜之後,我們也許應該以更加鄭重、更加認真負責的態度審視我們的文學。」某一世界性的文學獎項可能會從外部提供一種價值坐標,打開封閉的視野,拆除觀念的樊籬,讓當代作家用更加自信而開放的態度於世界文學的地圖上尋找定位。可是,「我們的文學」終歸要紮根於我們的公共生活,落實於寫作者創作成果的廣泛傳播、充分挖掘、精心篩選與有效閱讀,讓普通讀者也能從作品中找到藉以認識自身之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的精神資源,如此方可使公眾對文學重燃的熱情成為長久傳承的火種——這正是《小說月報》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 和往年一樣,本刊編輯部於2012年歲末對《小說月報》這一年度所選發的九十三部中篇小說、七十篇短篇小說加以重新審視,反覆斟酌,從中遴選出中篇小說九部、短篇小說十五篇,編為《小說月報2012年精品集》。本書是對《小說月報》過去一年工作的盤點,也為希望在有限時間內了解當代中短篇小說創作態勢的讀者提供了一種選擇。 《小說月報2012年精品集》選入了莫言先生一篇近作。短篇小說《澡堂》中,已成為名作家的「我」故地重遊,來到工廠舊址上新建的澡堂,脫下象徵社會角色的衣服,與昔日的工友們「裸裎相見」。傾聽他們談往論今、嬉笑怒罵——小說中蒸汽升騰的澡堂或可解讀為一種隱喻。在這一濃縮了當代生活紛雜景觀的空間裡,寫作者完成了一次傾空自我、返回本源,踏足於公共生活的「儀式」。從本書收錄的其他作品中,讀者同樣不難發現來自當下社會生活的鮮活斷片,或從幾代人共同經歷中覓拾出的記憶結晶。無論作者以何種方式處理這些「斷片」與「結晶」,他(她)們從不止步予抽象的主題或結論,而是讓敘事落實於對人物境遇與內心世界的關切。不管是《聲音低回》中的痴兒阿里與《你可以讓百合生長》中的另類少女,還是《兩個人的電影》里情路坎坷的愛侶,《信人》里身世如謎的老者,以及《武人列傳》里那群頑劣少年,小說所塑造的人物各有獨特的面目與氣場,仿佛合上書頁之後,他們還會繼續生活下去。 對人物境遇與內心世界的關切本來就是小說這一現代文體的特質之一。英國批評家利維斯曾在《偉大的傳統》一書中,以小說《艱難時世》為例,令人信服地說明。這種關切不僅具有方法論和美學的意義,更帶有價值觀與倫理學的色彩。狄更斯在《艱難時世》中創造的那個「到處都是機器和高聳的煙囪」,連河水也被氣味難聞的染料沖成深紫色的焦煤鎮,是維多利亞時代整個英國的縮影,而議員葛擂硬先生和他的朋友們,作為專講「事實」與「計算」的時代精神的化身,支配着小鎮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小說開篇,馬戲班小丑的女兒西絲,在葛擂硬的學校里失去了名姓。變成「第二十號女生」,雖然從小與馬戲班裡的馬兒相伴長大,她卻因無法在課堂上按照葛擂硬先生的要求「給馬下個定義」而驚慌失措——批評家利維斯獨具慧眼,從這段情節中解讀出貫穿整部小說的寓意:小女孩西絲的驚慌其實源自她身上「無法根除的人性」,這讓她不能理解把性情各異的人全部看作算術單元,把活生生的馬定義為「四足動物。草食類。四十顆牙齒,其中二十四顆臼齒,四顆犬齒,十二顆門牙……」的那種時代精神。從狄更斯的時代直至今天,專講「事實」與「計算」的時代精神仍所向披靡,而一代又一代小說家都選擇站在西絲這一邊,反對以代數學的簡化方式,像對待螞蟻和機器零件一樣「計算」、「操弄」個體,他們懷着對於個體生命體驗獨特性與豐富性的興趣,用小說的力量探索着人物內心不能被葛擂硬式定義所窮盡的一切。 小說在焦煤鎮的世界裡為最平凡的勞動者提供了精神庇護之所:人們在做完十幾小時的工作以後,走進圖書館翻開小說,書中描述的「人類的希望與恐懼,鬥爭、勝利與失敗,憂慮、歡樂與悲傷」令他們驚奇,也令他們感動。因為「其中的男人和女人多多少少像他們自己,而其中的小孩也多多少少像他們自己的孩子」……幾個世紀以來,小說正是這樣走入普通人的生活,用低語和呢喃卸下他們心頭的重壓。而小說改變了人們看待自己的方式,也影響着人們看待他人的眼光。當代哲學家努斯鮑姆在《詩性正義——文學想象與公共生活》一書中分析道:如果說,人們彼此間的誤解,乃至社會的衝突與斷裂多半源自「拒絕」,「拒絕在思想上走進他人的生活,拒絕把他人看作一個有着獨特故事的獨特個人,拒絕承認自己也可能就是他」,那麼,小說恰恰為讀者展現了一個個有着獨特故事與豐富內心的「他人」,在讀者那裡潛移默化地培育出一種由此及彼、接納他人的同情心與想象力——這些說法或許可以啟發我們,讓「文學與公共生活」這一話題繼續延伸下去。 《小說月報2012年精品集》秉承既定的編輯方針和體例,由中篇小說與短篇小說兩大板塊構成,作品均按本刊選栽時的順序排列,並附有作家近照與創作小傳。在本書編輯過程中,承蒙各位入選作者的大力協助,值此機會表示我們最誠摯的謝意。感謝各界朋友對本刊始終如一的厚愛與支持,真誠期望您對我們工作中的不足之處,給予批評指正。 《小說月報》編輯部 2012年11月

10目錄

【中篇小說】 孫頻小傳 醉長安 方方小傳 聲音低回 王躍文小傳 漫水 鍾求是小傳 兩個人的電影 鄧一光小傳 你可以讓百合生長 荊永鳴小傳 北京房東 滕肖瀾小傳 握緊你的手 弋舟小傳 李選的踟躇 【短篇小說】 莫言小傳 澡堂 范小青小傳 天氣預報 劉慶邦小傳 後事 胡學文小傳 春色 吳君小傳 皇后大道 韓少功小傳 山那邊的事 曉蘇小傳 剪彩 儲福金小傳 渡過等待 遲子建小傳 他們的指甲 鐵凝小傳 七天 鮑十小傳 冼阿芳的事 張新科小傳 信人 裘山山小傳 意外傷害 邵麗小傳 親愛的,好大的雪 葉兆言小傳 美女指南 小說與我們的公共生活(編後語) 《小說月報》2012年總目錄

11文摘

我本善良 王祥夫 一 吳美芳在裡邊服刑不覺已是一年,監獄裡的春節也是春節,犯人們也要歡度一下,要會餐,要張燈結彩,還要演出犯人們自己編排的節目。分給吳美芳的任務卻是去幫廚,去包餃子,另外幾個幫廚的女犯人是有說有笑,而吳美芳卻突然落下淚來。 「別哭,好好表現,爭取減刑,到時候也許還能趕上你兒子的婚禮。」 旁邊的一個女犯人對吳美芳說。 吳美芳哭得更厲害了,淚水打濕了手裡正在包的餃子。 「再哭你那餃子都成得不能吃了。」 旁邊的另一個女犯人說哭有什麼用?做人要硬氣一些。 吳美芳再也忍不住,放下手裡的餃子,掉過臉,開始號啕大哭。 二 去年冬天,雖然一年都沒下雪,但在吳美芳的心裡卻是最寒冷的一年。八月到十二月,已經過去了四個多月,吳關芳再傷心也不得不接受那個事實,那就是她的大兒子翔寶為救馬來亞的兒子把自己的一條命丟掉的事實。吳美芳的男人劉大寶,要吳關芳想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翔寶的死實際上是替他們兩個減輕了負擔,「兩個兒子現在只剩下飛寶一個,負擔還不是減輕了一半?」不但如此,壞事變好事,如果真能向馬來亞索要三十萬賠償,那套房子的錢也就有了。「我兒子的一條命換一套房也值!」劉大寶說。 吳美芳兩眼睜老大,當即罵出口:「劉大寶你吃屎啊,居然能說出這種屁話!」 「好好好!」劉大寶說吃屎歸吃屎,但這事可不能便宜了馬來亞。 「誰說要便宜他?」吳美芳說那是我兒子的一條命! 「明白這個就好。」劉大寶說咱們翔寶本該活七十年、八十年,誰想他活了十五年就走到頭了,這十五年你容易還是我容易,咱們把多少錢都花在他身上了,現在就像是竹籃子打水。劉大寶停停,喉結上去,又下來,下來,又上去,然後一句話才重重說出口:「就是打不上水,也不能把竹籃子丟了!」四個月來,劉大寶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又上網又查報紙,劉大寶現在心裡有了數,出了這種事,馬來亞那邊最少也得給三十萬賠償。 那天,劉大寶說是要陪吳美芳出去散散心,硬拉上吳美芳去看了一回房子。房子在大正街靠近二紡那一帶,屬棚戶改造,好不到哪裡。但站在這裡往遠看可以看到北邊的竹家山,還有山下那條目見窄細的平江。往下看,是大正街,街上熱鬧得很,既有菜市場,又有超市,買東西倒是方便,住在這裡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天天到下邊超市去買處理貨,超市總是隔三差五在快下班的時候處理掉一些過期食品,麵包、蔬菜、肉類什麼都有。除了離超市近這一大好處外,劉大寶拍拍陽台欄杆對吳關芳說這個陽台整天都能見太陽又是一大好處,我們農科所有的是種子,到時候在陽台上種七八盆蔬菜,不用花錢天天都有新鮮蔬菜可以吃。 吳美芳良久說出一句話:「住在這裡,天天讓我想兒子,我早死也算!」 劉大寶說:「你就當沒生他。」 吳美芳叫起來,「生他的時候你當然不痛!」 劉大寶閉住嘴巴,心裡說,女人生孩子男人當然不痛。 兩個人站在陽台上一時無語,好一陣子劉大寶又指着南邊讓吳關芳看,南邊是二紡,緊挨着二紡是那一大片蘇聯樓,那蘇聯樓的歲數恐怕要比吳美芳都大,現在也要拆了,住戶在秋天的時候都已經陸續搬走了,門窗都已被人卸掉,房頂上那個大水箱的蓋子打開着,有七八隻鴿子在上邊落着。 「可惜那大水箱搬不下來,搬下來做個儲藏室倒不錯,能放許多東西。」劉大寶說。 吳美芳把臉轉向那邊,房頂上的那個大水箱真是不小,像間小房子。 「關芳你再看那邊,我們農科所的那棟樓據說也要拆了重蓋。」劉大寶又住北指了指,農科所就在大正偏街,馬來亞的水產店也在這條街上。 「那傢伙明天晚上想請咱們吃辣火鍋嘎魚。」劉大寶說。 「我不去。」吳關芳說。 「你不去他未必就能省下。」劉大寶說。 「別說吃飯,說能給咱們多少賠償吧。」吳美芳說。

12作者簡介

馬津海,男,漢族,五十年代初生人。插過隊,當過工人,1978年河北師範大學中文系,1982年畢業,入百花文藝出版社《小說家》、《小說月報》任文學期刊編輯。九十年代視就職《小說月報》主編,任期內,該刊從從單一版本期發十餘萬冊,發展為四個版本期發八十餘萬冊,成為國內發行量第一的文學期刊。榮獲首屆、第二屆、第三屆家期刊獎。個人榮獲全國第五屆百佳出版工作者獎。

13序言

何為「未用稿」? 小說「燒友」們都知道,《小說月報》是當今國內發行量最大的文學選刊,鄙人虛為主編十數年,過目的小說過萬篇,可算作資深編輯了。忽一日,與幾位同仁好友對酌,席間一友人提出「未用稿」創意,眾人皆拍案叫絕! 鄙人以為,「未用稿」並非不符合《小說月報》的水準,為什麼?本刊編輯部總共三五人。需從全國百餘種文學期刊中遴選佳作,月月如此,年年如此,難免審美疲勞,掛萬漏一,此其一。其二,文學作品從來沒有一個量化標準,一眼看高,一眼看低,也在情理之中。因此,每每讀到精彩而又未被我刊選用的小說時,常留遺珠之憾。 承蒙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宋靈恩社長、林曉靖副總編輯熱情相邀,鄙人從近年來的「遺珠」中再選佳作,匯集成書,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