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審判》The Trial 作者 - 弗蘭茲•卡夫卡

《審判》The Trial 作者 - 弗蘭茲•卡夫卡

 《卡夫卡孤獨三部曲》的《審判》,寫於1914年,距今超過100年了。沒有真正完成,也沒有計劃要出版。在他去世後,由他的摯友馬克斯‧布洛德(Marx Brod)保存手稿,於1925年在德國出版。

出版後迅速被譯成十幾種文字,風行全球。小說表現了現代人的絕望與困境,沒有因為過了百年而失去現實意義。荷李活兩次改編成電影。[1]

小說敘述主人公約瑟夫·K在30歲生日那天突然被捕,他自知無罪,找律師申訴,極力加以證明,然而一切努力均屬徒勞,沒有任何人能證明他無罪。

法院是藏污納垢的骯髒地方,整個社會如同一張無形的法網籠罩著他,最後被殺死在採石場,這就是官僚制度下司法機構對他的「審判」。[2]

1925年,弗蘭茲•卡夫卡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的主角在一個早上被喚醒後,不明原因地被捕,陷入一場難纏的官司之中,卻不知道自己的罪名。K最終在一個黑夜裡被帶走,並秘密處死。

目录

作者簡介

弗蘭茲•卡夫卡 Franz Kafka (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出生在布拉格(奧匈帝國領地波西米亞王國的首都[4])的一個中產階級、講德語的猶太家庭。是奧匈帝國一位使用德語的小說家和短篇猶太人故事家,被評論家們認為是20世紀作家中最具影響力的一位。

卡夫卡曾受過律師這門職業的培訓,在他完成法學課程後在受聘於一家保險公司工作,任職後的空餘時間,卡夫卡開始寫短篇故事。[3]

對於工作剩餘的時間,卡夫卡經常會抱怨難有較充裕的業餘時間從事寫作,因為自己不得不將大量時間去工作。卡夫卡喜歡使用書信交流,他給自己家人和親密的女性朋友(包括他未婚妻菲利斯·鮑爾)寫過上百封的信件,卡夫卡與他父親的關係複雜且陷入了困境,這極大地影響了卡夫卡後來的文學創作。

因為歐洲當時對猶太人的壓迫排擠,卡夫卡時常曾抱怨自己身為一名猶太人。他對猶太人處境的低下、被動的埋怨與不滿也對他作品的風格有影響,但卡夫卡自認為身為猶太人卻對自己沒有起多大的幫助。

代表作品

《變形記》、《審判》和《城堡》有著鮮明的主題並以現實生活中人的異化與隔閡、心靈上的兇殘無情、親子間的衝突、迷宮一般的官僚機構為原型。以及有著對人物角色恐怖的追求和使角色發生奇異般的轉換在小說中都有所表現。

卡夫卡遺囑中聲明要將《審判》手稿焚毀

因為遺囑執行人布羅德的「背叛」,《審判》最終得以整理發表,並成為卡夫卡作品中的經典。

本雅明說「卡夫卡的作品在本質上都是寓言作品」,但是卡夫卡不同於一般的寓言作家,他的寓言難以闡明,像雲遮霧繞的勝境,即便像本雅明這樣的專業讀者,也僅能窺其一隅,「時不時發現一些暗示」而已。

無法避免的審判

《審判》的主角約瑟夫.K他誇張地攻擊它,表面上有效地把它痛批了一頓,從被告的身分轉換成原告。

從人類的眼光看來,法院陷入了尷尬的處境,變得退縮、無助。這份無助,完美的表現出法院的崇高和人類世俗事務之間的不平衡。這一切都讓滿腦子改革念頭的主角感到興奮,提高了他的自大與狂熱。盲目的人類就是以這種方式去面對神之力量的侵襲:他們誇大自我,把古老的傲慢披在身上――然而,這份傲慢並不是引起神之憤怒和天譴的原因,而是它的副產品。[4]

約瑟夫.K覺得自己比法院高尚百倍,它那些虛有其表的欺騙手段和陰謀讓他覺得噁心、輕蔑。他於是試圖用個人的國家利益、文明和工作來反駁它。真是可笑的盲目!他的高尚和權利無法保護他,讓他免於面對那已經無法避免的審判。

審判深入他的生命,彷彿完全凌駕於他的高尚及權利之上。約瑟夫.K感到審判像一個環狀物,在他身邊越收越緊。不過,他沒有停止作夢,仍然相信他可以避開這場審判,在它所觸及的範圍外生活。他哄騙自己:他可以透過女人走旁門左道,從法官那裡得到什麼(在卡夫卡筆下,女人是人與神之間的連結),或者透過那名好像和法官有點關係的畫家─乞丐。

卡夫卡就以這種方式不遺餘力地批判、取笑人類在面對神之秩序時所採取的那些絕望、可疑的行為舉止。

約瑟夫.K的錯誤是,他頑固地堅持自己的人類權益和正當性,而不是一句話都不說地乖乖投降。他孜孜不倦、不斷改寫給法院的陳情書,每天都想辦法向法院證明他那無懈可擊、人類的不在場證明。這所有一切努力和「透過法律途徑解決」的意圖最後全都詭異地落入徒勞無功的陷阱,完全無法到達法院高層。

人類竭盡所能想要和這個各部分不成比例、表面凹凸不平、內部充滿自相矛盾的世界建立關係,然而這一切一點用處都沒有,只會造成誤會。兩者之間不會有任何交集,所有的嘗試只是旁敲側

被捕—先後與格魯巴赫太太和布爾斯特納小姐的談話 在他30歲生日的早上,一個年輕的銀行經理約瑟夫·K在自己租的房間被兩個差役逮捕了,卻沒有宣布他的罪名。差役並沒有自述他們所供職的機關。K沒有被帶走,但要呆在家等候來自「庭審委員會」的指示。那天晚上,K沒有像往常一樣去探訪一個妓女艾爾莎(Elsa)。

K的房東格魯巴赫太太(Frau Grubach)想去安慰K,但無意間惹惱了K,因為她猜想K的被捕可能與他和他隔壁的房客布爾斯特納小姐(Fräulein Bürstner)的曖昧關係有關。深夜,K和布爾斯特納小姐談論起他的困境,但在最後吻了她,這印證了房東先前的猜想。最初的跡象已經表明K將失去自己對命運的控制。

人物介紹

約瑟夫·K

約瑟夫·K是一名銀行襄理,在被宣布逮捕之後仍可以外出,上班,談戀愛,只在審訊的日子才去法庭。可是,卻並沒有合乎法律程序的名副其實的審訊。法官甚至不了解被捕者的真實身份,而詢問K是否是一名油漆匠。接下來,他遇到了一個又一個與法院熟識的人。住在法院的負責法院雜務的門房女人,K的叔叔給他找的律師先生,銀行的客戶一個大廠主給約瑟夫介紹的法院專職畫家。就連K準備陪同意大利商人去參觀的教堂的神父也是法院的監獄神父。小說中與法院的有關的人都聲稱自己能夠幫助K,但卻誰都沒有真正將K從法網中解救出來。而K本人卻越來越看清法院及司法制度的骯髒內幕。

布爾斯特納小姐

布爾斯特納小姐和K同是格魯巴赫太太的房客,在被捕事件發生以後,K第一個想要求助的對象就是布爾斯特納小姐。K等至深夜,並且因為格魯巴赫太太對布爾斯特納小姐的不滿和格魯巴赫太太發生不愉快。他是維護布爾斯特納小姐的。直到K向她講述被捕的事件時,布爾斯特納小姐對法律的知識了解不多,近乎無知,她不是從事跟法律相關的工作的,而她要到下個星期才要去一個律師辦公室工作。所以,K等待布爾斯特納小姐想和她講講被捕的事情,並不是因為她能給他在這個案子中以實質性的幫助,而是他需要傾訴。

門房妻子

門房在法院的地位很低,他的妻子因為與法官有染,而存在幫助K的可能。門房妻子引誘K,並且主動提出幫助來誘惑K。雖然K不信任她,但是他依然找不到什麼站得住的理由來拒絕這種誘惑,並且他想通過與這個女人建立關係來報復法院。但是這個女人又讓K失望了,她雖然說很想讓K帶她逃離那個地方,但是當學生帶她去見預審法官的時候,她自己的行為又表現出她自己不想離開。

萊妮

萊妮是K去拜訪霍華德律師的時候認識的。從一進門K便對這個小看護產生了興趣。他對萊妮有一種生理上的吸引,當他得知萊妮認識很多法院的人的時候,他又期待萊妮能夠在這個案子中給他提供幫助。但是在萊妮的引誘下,K也是極為不理智的。他不顧萊妮是律師的情婦這樣一個身份,不顧他的叔叔正在跟律師和法官周旋,把自己的案子拋之腦後,與萊妮發生關係,這使得K失掉了一個很好的機會。最後,K不顧萊妮的勸告,堅持解聘律師,從而使他陷入困境。

《審判》分為十章

審判全文閱讀 -卡夫卡 審判TXT下載[5]

初審

K被通知去一個當地的法庭,但卻沒有被告知時間。這導致他要浪費時間來等被傳喚。當他最終被傳喚時,卻莫名其妙地被告知已經遲到了。審訊一開始,他就被問了一個錯誤的問題,法官把他的身份搞錯了。K在氣憤地法庭上說了許多——對被捕一事感到不滿,並質疑法庭的能力和公正性。當他走的時候,初審法官對他說:「今天,你自己拋棄了審訊肯定會給被告帶來的全部好處。」

在空蕩蕩的審訊室中

K想去見見預審法官,但他只找到了法院門房的妻子。他翻翻了法官的書,驚訝地發現這都不是些法律書,而是一些色情書刊。這個女人試圖誘惑K,而K決心順從她,以示對法庭的蔑視和挑戰。正當這時,一個學法律的學生走了進來,在和K發生了口角後,一把把這女人抓走了。

攆出了法院

K後來看到了門房,他對自己妻子的不檢點很不滿,並帶K參觀了一下法院辦公室。那有許多其它被告在絕望地等待關於他們案子的消息。K拼命和那裡「混濁沉重而且使人窒息」的空氣掙扎,幾乎要暈倒。最後他屈辱地被兩個官員攆出了法院。

布爾斯特納小姐的朋友

K回家後發現原來住在另一個房間裡的蒙塔格小姐(Fräulein Montag)正往布爾斯特納小姐的房間裡搬,打算一起住。他懷疑這是防止他繼續和後者的曖昧關係。另一個房客,上尉蘭茨(Captain Lanz)看起來和蒙塔格小姐是一夥的。

打手

幾天後的晚上,K在自己銀行的一個儲藏室之中,發現了兩個逮捕他的差役正在被一個上司痛打。這個荒唐的畫面好像是專門給K看的:要麼是要殺雞儆猴,要麼是顯示法院對無能和腐化處理的決心。第二天,K再去這個儲藏室時,震驚地發現打手和兩個差役還在裡面,就像他一天前離開時一樣。

K的叔叔—萊妮

K一個有影響力的叔叔來看K,那位叔叔在法院裡有個當書記的朋友。他對K的困境表示同情,但對K低估這個案子的嚴重性感到很擔憂。K的叔叔把K介紹給一個律師。這個律師身體不好,由一個護士萊妮照顧。K在他的叔叔和律師還有那個法院的書記談話時,偷偷和萊妮親熱了一會兒。K的叔叔對此生氣,他覺得這可能會對K的案子不利。

律師—廠主—畫家

K去見了一次律師,發現他反覆無常,而且對案子幫不上什麼忙。K回到銀行後覺得他的同事們都在和他搗亂。

K的一個主顧建議K去見見蒂托雷利(Titorelli)。蒂托雷利是個給法官們畫像的畫家。他雖然沒有什么正式職務,但對法院了解頗深。他說:「你知道,一切都屬於法院。」他給K想了幾個辦法,但這些辦法都會造成不好的後果。因為這些辦法非常費力,而且結果並不徹底。K的前景不妙。

穀物商—解聘律師

K決定由自己來掌握命運,他去見律師,並打算解聘他。在律師的辦公室,他看到一個被踐踏的人——穀物商勃洛克(Block)。勃洛克的案子已經持續了5年之久,他太依賴於律師所提供的一些沒有什麼用的建議,在律師面前他完全失去了尊嚴。這到這幕情景,K相信繼續請律師有弊無利,於是乾脆解聘了他。

在大教堂中

K要帶一個從義大利來的主顧參觀大教堂。但這個主顧沒有來,正當K要走的時候,一個牧師叫出了K的名字,儘管K從來沒有見過他。這個牧師為法院工作,他給K說了一個寓言(這個寓言後來被卡夫卡抽出來,收入《鄉村醫生》(Ein Landarzt)那個集子中,故事名為〈在法的門前〉(Vor dem Gesetz),這似乎在說K的案子已經不可挽回了。而牧師的話也暗示了K最後的結局。

結局

在K三十一歲生日的前一天,兩個黑衣人把K帶走了。K幾乎沒有反抗,顯示出他早就預料到此事不可避免。在被押解的路上,K看到一個形似布爾斯特納小姐的人。最後K被帶到一個採石場,兩個黑衣人處死了K。K說:「像條狗!」卡夫卡寫道:「彷彿他的恥辱將留在人間。」

經典名句

起先他想離開這裏,可是後來,縱使你跟他說上一百次‘這裏是出口’,他也不肯動一動。

牧師說:“根本不必把他說的一切都當成是真的,只要認為他的話是必要的就夠了。”

一定是有人誣陷了約瑟夫.K,因為一天早上,他沒有犯什麼錯,就被捕了。

像我這樣一個已經在世界上混了三十年,為了從中闖出一條路而搏鬥過的人,對於奇怪的事情,已經變得麻木不仁了,已經不怎麼,予以認真對待了。

法院不會向你要求什麼。你來了,它接待你;你要走,它允許你離去。

草地并不是青一色的草,而是伏地車前子和葉子殘了的老頭蒼子。

那是一個雷雨天氣,頭一會兒陽光灼熱,過一會兒閃電雷鳴大雨滂沱。……下雨時,水滴已將泥地“砸”出與棚子沿兒四麵等齊的溝兒,水滴與地麵接觸時濺起了水霧,水霧承接着陽光散碎的光芒,瞬間絢爛着。 [6]

評價

布魯諾·舒茲在《審判》的跋文中說:「卡夫卡的作品有著自己詩意的生命——具有多重含義,不可捉摸,無論什麼樣的詮釋都無法將它全部掌握。」所以即便收錄了卡夫卡《審判》中的殘稿,也只能豐富而不能窮盡對這部小說的理解。

加繆說:「卡夫卡的全部藝術在於迫使讀者一讀再讀。……但硬想把卡夫卡作品的細節全部解釋清楚,恐怕就不對了。」這就告誡讀者不要試圖探卡夫卡的底,他挖的坑都是無底深淵,《審判》也是!

薩特說:「《審判》可能是關於猶太人的。就像小說的主人公K,猶太人陷入了一場漫長的審判。他不認識自己的法官,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認識自己的律師。他不知道自己的罪名是什麼,但他是被認為有罪的。審訊在被不斷的拖延,他利用這段拖延不斷地找人說情幫忙,但每一步都把他推向罪的深淵。他的外表雖然依然正常,但出生一刻起他就陷入了審判。終於有一天他被告知被捕了,最後被處死。」

視頻

小說與想像講座範例:《審判》(Le procès,196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