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邊行》唐朝·杜甫
[1] 《天邊行》是唐代詩人杜甫於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旅居閬州、久客思鄉而作的七言古詩,詩成後拈篇首二字為題。
杜甫此七言詩描述了一幅戰亂中人民顛沛流離的生活場景。全詩直抒胸臆、真情奔涌而出,這首詩可看作是《同谷七歌》的續篇。
作品名稱 天邊行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唐朝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古詩
目錄
作品原文編輯
天邊行①杜甫
天邊老人②歸未得,日暮東臨大江哭③。
隴右④河源⑤不種田,胡騎⑥羌兵入巴蜀。
洪濤滔天風拔木⑦,前飛禿鶖⑧後鴻鵠。
九度⑨附書向洛陽,十年⑩骨肉⑪無消息。
注釋譯文編輯
注釋
① 杜詩往往以篇首二字為題,此亦一例。
② 天邊老人:詩人自謂。
③ 大江,嘉陵江。聲淚俱下曰哭。
④ 隴右:隴右道,唐代十道之一。轄地為今甘肅隴山以西、烏魯木齊以東。指廣德元年(763)七月吐蕃入侵,盡取河西、隴右之地。
天邊老人歸未得,日暮東臨大江哭
天邊老人歸未得,日暮東臨大江哭
⑤ 河源:在青海省境內。
⑥ 胡騎:指廣德元年十二月,吐蕃陷松、維、保三州及雲山,新築二城。
⑦ 「洪濤」一句:寫江邊所見,寓情於景,含世亂之象。
⑧ 禿鶩(qi0),一種大型猛禽,又名「座山雕」,狀如鶴而大,青蒼色,張開翅膀有五六尺。
⑨ 九度:多次。九,極言其多。洛陽,故里所在。
⑩ 十年:自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起,至今已十年。
⑪ 骨肉:這裡指兄弟。
譯文
流落天邊的老人回不了家,黃昏時分向東來到大江邊失聲痛哭。隴右和河源的地再也不能種了,吐蕃的騎兵已侵人了巴蜀。洪水滔天啊大風拔起了樹木,前面飛着禿鶩後面飛着鴻鵠。多少次捎信給故鄉洛陽,十年間骨肉親朋音訊杳無。 創作背景編輯 播報 此詩當作於公元764年(唐代宗廣德二年),當時杜甫復自梓州來閬州,擬由嘉陵江入長江出峽。此詩為杜甫重到閬州時作。 當時吐蕃犯境,隴右失守,被戰爭波及的民眾背井離鄉,骨肉分離。年逾五旬的詩人在感慨自己回天乏力之餘,亦唯有臨江而泣矣。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