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二首》唐朝·杜甫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组诗作品。这组诗抒写的就是诗人由望月所感发出的思回归而无期、想报国而无门的情怀,第一首诗吟咏中秋之月,先情而后景,寄情于景,第二首诗咏将落之月,先景而后情,以景托情,两首诗景象鲜明,景情相融,体现了杜诗布局别致的特点。
[1] 作品名称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出 处 《全唐诗》
作 者 杜甫
创作年代 唐代
作品体裁 五言律诗
目录
作品原文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其一 满目飞明镜⑴,归心折大刀⑵。
转蓬行地远⑶,攀桂仰天高⑷。
水露疑霜雪,林栖见羽毛⑸。
此时瞻白兔⑹,直欲数秋毫⑺。
其二 稍下巫山峡⑻,犹衔白帝城⑼。
气沈全浦暗⑽,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⑾,蟾蜍且自倾⑿。
张弓倚残魄⒀,不独汉家营。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明镜:比喻晶莹皎洁的圆月。
⑵折大刀:折断大刀。《古乐府》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乐府解题》:“大刀头者,刀头有环也。何当大刀头者,何日当还也。”环与还同音,古人因之借音取义。折,谓归心摧折。
⑶转蓬:也叫蓬转,蓬草随风飞转的意思。蓬,即飞蓬,草名,秋后枯萎断根,遇风即飞飘无定。
⑷桂:此指桂宫,即月宫。相传月中有桂树,故称。
⑸栖:鸟类歇宿之称,此指停留。
⑹白兔: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晋傅咸《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因以白兔代指月亮。
⑺数秋毫:见月光之明亮。数,一根一根地计算。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此指兔毫。
⑻稍下:逐渐落下。巫山峡:即巫峡,一称大峡,长江三峡之一。
⑼白帝城:故址在今四川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末公孙述据此,传言殿前井内曾有白龙跃出,因自称白帝,山为白帝山,城为白帝城。山峻城高,如入云端。
⑽沈:古同“沉”。全浦:整个鱼腹浦,指夔州江边。浦,水滨。
⑾刁斗:以铜为之,军中用其昼炊饭食,夜击以警夜。
⑿蟾蜍:传说月中有蟾蜍,故以“蟾蜍”为月的代称。
⒀残魄:月将灭时的微光称残魄。
白话译文
其一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此时月光如水,明亮如昼,好似那月中的兔儿,也秋毫可见!
其二 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
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
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
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创作背景
杜甫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雄心壮志,但仕途坎坷,遭际悲苦,一生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两首诗即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避乱瀼西(川奉节瀼水西岸地)时所写的,与《十六夜玩月》《十七夜对月》当是八月连续三晚作于同一地点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