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郡圖經續記》
內容簡介
圖經是一種較古老的地方志類型。它最早出現於東漢,至南宋逐漸被正式方志所取代。據考,南宋之前圖經以全帙而存者只《吳郡圖經續記》一種。
作者簡介
朱長文(1039—1098)北宋書學理論家。字伯原,號樂圃、潛溪隱夫,蘇州吳人(今屬江蘇朱長文半身像)。生於宋仁宗康定二年,卒於哲宗元符三年,年六十歲。嘉祐四年進士,以病足不肯試,築室樂圃坊,著書閱古,吳人化其賢,士大夫過者,以不到樂圃,遂名動京師。元祐中(1089),以蘇軾薦,充本州教授,召為太常博士,遷秘書省正字、樞密院編修。
長文著述甚富,本有樂圃集一百卷,南渡後,盡毀於兵火。今存樂圃余稿八卷,及吳郡圖經續記、墨池編、琴史,並傳於世,均《四庫總目》。長於書法理論,所編著《墨池編》、《續書斷》等,頗為世重。
《吳郡圖經續記》系朱長文致仕返里之後所編,時當元豐七年。關於此書編纂緣起,據朱氏自稱「方志之學,先儒所重」,自漢代以來,有朱贛條記風俗,顧野王記敘輿地,賈耽載錄十道等,皆「稱於前史」,而「城邑有遷改,政事有損益,戶口有登降,不可以不察也」,由是而萌獨力撰志之願。
本書簡介
吳郡,古地名,秦漢間分會稽郡置,治所在今蘇州市。蘇州地區宋時為平江府,這裡以古名吳郡代之。據考,蘇州地區現存最早的地方志書為唐陸廣微撰《吳地記》,第二部為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所編《吳郡圖經》(已佚),緊隨其後者即為《吳郡圖經續記》。 《吳郡圖經續記》全書分上、中、下三卷。除卷首目錄外,上卷含封域,城邑、戶口、坊市、物產、風俗、門名、學校、州宅、南園、倉務、海道、亭館、牧守、人物十五門;中卷含橋樑、祠廟、宮觀、寺院、山、水六門;下卷含治水、往跡、園第、冢墓、碑碣、事志、雜錄七門。從門目上看,該書因事立目,分門別類,比唐陸廣微《吳地記》門目多一倍有餘,幾乎涉及蘇州地區情況的各個方面,其門類的設置有幾點值得注意:其一,門類設置以地理為重,首篇記封域,其內容以吳國開創為重點。其二,此書因事設目,一些門目頗能反映地方特色。如蘇州地區近海,且湖泊、河道密布,故書中特辟「海道」、「治水」二門,給以重點記載。其三,十分重視當地文化古蹟。此外,此書內容統合古今,資料豐富。
本書評價
《吳郡圖經續記》被後人推為名志、佳志。清《四庫全書總目》稱其「徵引博而敘述簡,文章爾雅,猶有古人之風」。但此書系私撰,作者不可能獲得官府檔案文書,加以受個人學識所限,因而仍有一些不:
第一,門類尚缺大項。書不不載當地田賦、兵事、藝文、郵傳等重要情況,為很大的缺憾。
第二,內容記載過於簡略。如書中雖設橋樑一門,但所記橋樑廖廖無幾,缺載或漏記者甚多。
第三,內容記載有詳古略今的傾向。如記人物,北宋人物無一人細述,僅以一虛語帶過。
第四,內容記載以概論居多,不合志書之體。如記風俗,門下無小目之分,眉目不夠清楚。
此外,此書多有作者議論夾在具體記載之中,儘管有時能幫助讀者理解,但畢竟有違方志只敘不議或寓觀點於敘述之中的一般編纂原則,而且不少議論屬冗詞虛語,無裨實用。[1]
參考文獻
- ↑ 《蘇州圖經》流落何處? ,搜狐網 2019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