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蕭相國世家蕭相國何於秦時為刀筆吏》
原文
蕭相國何於秦時為刀筆吏[1],碌碌未有奇節[2]。及漢興,依日月之末光[3],何謹守管籥[4],因民之疾(奉)〔秦〕法[5],順流與之更始[6]。淮陰、黥布等皆以誅滅,而何之勛爛焉[7]。位冠群臣,聲施後世[8],與閎夭、散宜生等爭烈矣[9]。
段意
作者對蕭何的評論。司馬遷對蕭何有褒有貶。肯定其順應潮流,建立大功。但把蕭何比做周初的功臣閎夭、散宜生,很有分寸。
注釋
[1]刀笔吏:指办理司法文书的小吏。
[2]碌碌:平庸。奇節:突出的作為。
[3]依日月之末光:指蕭何依恃高帝、呂后的信任而得榮寵。日月,喻劉邦和呂后。
[4]管籥(yue):鎖和鑰匙,借喻相國職守。
[5]疾:痛恨。
[6]順流:喻順應民心。更始:指更改法律。
[7]何之勛爛焉:蕭何的功勳最燦爛。因韓信、黥布被誅殺,蕭何的功勳就突出了。
[8]聲施(yi):名聲延續。
[9]閎(hong)夭、散宜生:西周輔佐文王、武王的兩個大功臣。周初頭等功臣應是周公、召公、呂尚等,漢初功臣只韓信可以相當。司馬遷將蕭何與閎夭、散宜生比,即並不如劉邦認為的蕭何功當第一。爭烈:比較功業。[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