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定海山》題內題外話
千年定海山 |
《千年定海山》題內題外話愛國必自愛鄉起,山水故土潤胸懷。這是舟山第一本當代人寫的系統性、文學性的鄉土文化讀本,由定海區委宣傳部、區文聯聯合組織作家學者創作出版——[1]
1: 《千年定海山》是一本提供給中學生閱讀的鄉土文化讀物。鄉土文化讀物有什麼作用呢?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通過對鄉土知識的學習和鄉土文化的薰陶,使學生增強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的認同。
2018年9月22日,中秋節前夕,我到杭州參加《浙江有意思》叢書第一批五座城市「有意思」的發布儀式。《台州有意思》《寧波有意思》《嘉興有意思》《金華有意思》《麗水有意思》的作者一字排開坐在台上,數說自己家鄉「有意思」,交談中還要相互極有分寸地調侃一下對方。這是杭州文博會的一道「大菜」,看到第一批發行的《浙江有意思》叢書中沒有杭州,到會的杭州官員在致詞中也故意說了句拈酸吃醋的俏皮話,使現場氣氛更加活躍。那天我作為《舟山有意思》的作者應邀到會,我見五位作者都競相誇讚自己的家鄉好,心裡也對自己的家鄉一個勁地點讚,覺得舟山的「有意思」比他們的「有意思」更有意思。
這就是家鄉認同。誰都覺得自己的家鄉最好。美不美,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說大點,這種認同就是一種文化自信吧。
任何的文化自信都建立在文化自覺之上,而這種文化自覺必須是科學的、理性的。這樣你寫家鄉,就會找到千百年來鄉土社會所傳承下來的不變的精髓,同時也能看到順着時代的變遷,鄉土社會所不斷變化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我們對家鄉文化,必須放在整個地區乃至民族、國家的大舞台上來觀照,不能囿於一隅,要以一種開放的姿態和寬闊的視野來加以梳理和篩選,這樣才能找到真正「有意思」的鄉土文化。
我在創作《舟山有意思》時,又接手了參與編寫這本《千年定海山》的任務。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文本(一個是「段子體」,一個是學生課外讀物),內容也完全不同,但對家鄉故土的認知上,我覺得應該有相通相似的精神內核。
2 《千年定海山》全書共四個單元,包括「歷史留痕」「人物春秋」「舊跡新景」「鄉土風物」,原先計劃要按照年代順序把這些內容打亂,但當所有的文章都集攏了,我通讀一遍後卻覺得還不如以四個專題來架構全書內容更有特色。
「歷史留痕」記載定海史事,共八篇文章,分別記載了定海歷史上最具里程碑意義的八件史事。其中,海上河姆渡遺址上溯到史前,是定海文明最早的淵源,與餘姚的河姆渡文化可謂同出一宗、一脈相承,它的發現改寫了以往舟山文明史的起始年代。唐朝翁山縣設址於鎮鰲,為舟山島歷史上最早設立的縣治,之後雖宋稱昌國,元代為州,清稱定海(光緒為廳),除明清兩度徙民於大陸外,作為行政樞紐的地位一直未曾變動。這兩件史事,都代表了定海文明的起源。
八件史事中,列入了明朝抗倭和清朝抗英兩件大事。從全國而言,定海是抗倭、抗英的重要戰場之一,而戚繼光、「三總兵」的英雄傳奇,在定海傳頌了數百年或者百餘年,是定海人民愛國精神的最重要標誌。此外還列入了明清兩次海禁和人口大遷徙,它造成了定海文明發展大斷層,在全國也屬罕見,之後一段堅韌不拔的展復史,與抗倭、抗英傳奇一樣,亦是定海歷史上可歌可泣的正氣歌。
當今出版的鄉土文化讀物,理當反映所處時代的聲音,反映當代和今後社會發展方向,而這種聲音和方向,其實從歷史文化中也是有跡可循的。恩格斯說,「歷史總是螺旋式地上升」。一個個歷史過程循環往復,最終又回到歷史的原點,但已經比歷史又高了一個層次。當今的定海,開放已屬最強音。回顧清朝前期,定海有過一段對外開放的歷史,包括當時中國四大海關之一的浙海關移址定海,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問中國首站登陸定海,英軍侵占定海期間有過四年多的自由貿易港時期,這段複雜的歷史在過去的鄉土文化書本中涉及不多,這次撰寫了《鈔關弄的歷史回音》和《定海與香港,一根藤上兩顆瓜》,告訴人們對外開放來之不易,理當珍惜。
在定海歷史上,還有一段值得大書特書的史事,那就是金時榮先生在《寧波商幫文化》一文中提到的「以買辦商人和進出口商人為代表的寧波幫新式商人群體」,他們從事的商品交換,已經不是以小農為交換兩端的傳統交換,而是以中國農產品和西方工業品相交換的國際貿易。這種交換以前所未有的劇烈程度衝擊着當時中國根深蒂固的自然經濟形態,為商品經濟的發展掃清道路。其實,寧波幫商人的代表人物是定海的朱葆三、劉鴻生,因此,「寧波幫」也可以稱呼為「定海幫」,只不過當時定海縣隸屬於寧波府而已。對於這段歷史,我們特別以八千字的長文《定海康白度》進行介紹,這是本書唯一的一篇長文,以展現定海人在那個社會經濟大變革時期的歷史性的大作為。
鄉土文化讀物的編撰並非像編撰地方志一般需要不遺巨細,而應擇其重要史事,深度展示歷史進程中最具代表性的鄉土文明特徵和本質。定海歷史上八件大事所蘊含的文化信息,以及它們對於今天社會發展的意義,是巨大和深遠的。
3 《千年定海山》第二單元是「人物春秋」,七篇文章介紹了十位人物,宋朝的柳永,明朝的張信,元朝的干文傳,清朝的藍理、繆燧、黃式三、黃以周,現當代的金性堯、何為、三毛。定海名人資源在舟山各縣區中最多,「人物春秋」中所列的,哪怕再加上「歷史留痕」中寫到過的,也只是較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十位人物或者對定海作出過傑出貢獻,或者本身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出生在定海抑或在定海留下過深刻印記。他們是定海文化的寶貴財富。
名人文化之所以成為地方文化的寶貴財富,不僅因為它是文化命脈和集體記憶的一部分,更因為它能夠把我們所希望弘揚的思想品德人格化,並且具有強大而持久的滲透、浸潤和普及的教化作用。更進一步說,它還可塑造地方文化個性和文化特色,打造獨特的地方文化品牌。近年來定海推出的已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的「三毛文學獎」,便是成功之例。《千年定海山》所載十位人物,在過去的歲月中,演繹了或波瀾壯闊、或精彩絕倫、或使人動容、或令人扼腕的故事。這些故事使定海的歷史文化變得更加生動和清晰起來,也給定海留下許多文化故跡和人文精神。人傑地靈才是文化之邦,定海的城市形象和這些名人的光輝繫於一體了。
在本書第三單元「舊跡新景」中,我們為大家介紹了定海的南洞藝谷、三忠祠、同歸域、大鵬島、鳥島、祖印寺和老街等七個舊跡和新景。這些舊跡新景,有着豐富的人文情感和精神內核,蘊涵着愛國主義、民族大義、善待自然、保護生態、積德從善、淡泊寧靜等人文內涵。閱讀這些篇章,繼而踏訪實地,能夠給人帶來另外一番人文薰陶和美的感受。
本書第四單元「鄉土風物」,記敘了定海的兩種仙果——金塘李和晚稻楊梅。稱之為仙果,自然就會有不同於一般水果的獨特美味,也有着久遠的歷史淵源和奇特的民間傳說;這個單元還記敘了定海的兩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舟山鑼鼓、跳蚤舞與跳蚤會,那是活化的歷史,是歷史上民間文化的活化流變,它包含着鄉土文化中難以言傳的意義、情感和特有的思維方式、審美習慣,蘊藏着傳統文化最深的根源。
4 《千年定海山》的意義,除了內容還在於文本,以一種紀實散文的體裁,將定海鄉土文化最精華部分,翔實又簡潔、通俗又深刻、樸素又生動地敘述出來,不追求藝術散文的雅致華美,但包含着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思想意義。這同樣會給學生帶來一種新的文本感受。
紀實散文,記的是實人、實事、實地、實物,抒情和議論的成分極少,更沒虛構與想象。與重在抒情、文筆優美、結構精緻、首尾呼應而主題往往單一的藝術散文不同,它更注重較大的信息量,思考的也不是某個人生哲理,而是更重大的歷史與現實問題,即或落於小處細部,也多是小中見大,能折射和映照出有關歷史變遷、社會變化、時代風雲、文化走向甚至人類命運等大景觀。這種紀實散文極其適合鄉土文化寫作,因此參與此書撰寫的作家,幾乎都一致採用了這種文體。
這就與中學課本中的藝術散文形成了一種差異性。進入中學課本的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等「白話美文」歷史範本,以及「楊朔模式」和秦牧、冰心、吳伯簫、碧野、劉白羽等作家的當代散文,是多年來一直視作正統的藝術散文,我在讀中學時讀到的語文課本大多屬於此類。前不久我在《新民晚報》「夜光杯」副刊發了篇千字文《海上石屋》,承蒙「夜光杯」首席編輯南妮在微信朋友圈謬讚「可當學生的散文教材」,我想大約也是因為該文有點像此類藝術散文吧。
惶恐之際也曾想到,散文不只是藝術散文一種。巴金《隨想錄》,余秋雨《文化苦旅》,賈平凹的商州文化系列散文,李輝的文化名人大特寫和講述美國著名刊物《時代》雜誌與中國20世紀歷史之間故事的《封面中國》,邵燕祥、魏明倫、公劉、牧惠等雜文,以及台港作家柏楊、李敖、三毛、龍應台、董橋等人的作品,都是不同寫法的散文作品。而回顧文學史,其實像周作人、林語堂、沈從文、梁實秋、胡適等人的散文,也明顯區別於中學生課本常見的藝術散文。
顯然這又是題外話了,好在這篇短文的題目就叫《〈千年定海山〉題內題外話》。究竟是題內還是題外話,也就是見智見仁的事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