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草藥匯編》:丁榔皮
《全國中草藥匯編》:丁榔皮 |
拼音Dīnɡ Lánɡ Pí
別名丁木樹、白對節子
來源山茱萸科燈台樹屬植物棶木Cornus macrophylla Wall.,以樹皮入藥。夏季剝取較老樹枝的皮,曬乾。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祛風止痛,舒筋活絡。用於風濕筋骨痛,腰腿痛,肢體癱瘓。
用法用量3~5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丁榔皮
拼音Dīnɡ Lánɡ Pí
別名松楊木皮(《本草拾遺》)。
出處《陝西中草藥》
來源為山茱萸科植物椋子木的樹皮。夏季剝取較老樹枝的皮,曬乾。
性味《本草拾遺》:"苦,平,無毒。"
功能主治①《本草拾遺》:"主水痢,不問冷熱,取皮煎令黑,服一升。"
②《陝西中草藥》:"祛風止痛,通經活絡。治筋骨疼痛,腰腿痛,肢體癱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丁榔皮
拼音Dīnɡ Lánɡ Pí
英文名Bark of Largeleaf Dogwood
別名松楊木皮
出處出自《陝西中草藥志》
來源藥材基源:為山茱萸科植物(木來)木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wida macrophylla (Wall.)Sojak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剝取樹皮,切段,曬乾。
原形態落葉喬木或灌木,高4-15m。一年生枝赤褐色,疏生柔毛,有稜角。葉對生;葉柄長1.6-3cm,上面有淺溝,基部略呈鞘狀;葉片橢圓狀卵形至橢圓狀長圓形,長8-16cm,寬4-8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側脈5-7對,弓狀彎曲。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長8-9cm,寬9-11cm;總花梗紅色,花小,白色至黃色;花萼裂片4,齒三角形,外面褐柔毛;花瓣4,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雄蕊4,花葯丁字形着生;子房下位,花柱短,棍棒表,宿存。核果球形,成熟時藍黑以,核骨質,扁球形,兩側各有1條澆溝及6條脈紋。花期6-7月,果期8-9月。
性味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通絡;利濕止瀉。主筋骨疼痛;肢體癱瘓;痢疾;水瀉腹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
各家論述1.《本草拾遺》:主水痢,不問冷熱,取皮煎令黑,服一升。2.《陝西中草藥》:祛風止痛,通經活絡。治筋骨疼痛,腰腿痛,肢體癱瘓。
摘錄《中華本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