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殿御览》
作品简介
在武平三年(公元572年)二月,他命令修《玄洲苑御览》,曾改名《圣寿堂御览》,同年八月编成,又改名《修文殿御览》,共360卷。内容分55个部类,部下240个子目
《御览》的命名是取齐武城令宋士素的书,他曾搜集古来帝王言行要事三卷名为《御览》。《修文殿御览》正是这样取名。它用《华林遍略》为蓝本,大采特用,只是补充《华林遍略》里没收的书籍。补收的大多是北朝的文史,南方未见的书籍。而编者除祖珽和阳休之外,还有30多位文学士参加 [2-3] 。 《修文殿御览》与《华林遍略》对比,《华林遍略》用八年时间,此书仅用七个月的时间就编成,可见《修文殿御览》因用《华林遍略》为蓝本,自然能事半功倍。
版本信息
据史料记载,《修文殿御览》的领修人祖珽天性聪明,事无难学,文章之外,又善音律,并懂得四夷语及阴阳、占候、医药;但人品却极坏,曾两次盗卖《华林遍略》,并有其他劣迹。南宋人评他“奸贪凶险”,但他领编的《修文殿御览》却传世最久。这是因为它的特点是编例严谨,很重视体例,由颜之推专负撰例的责任,而颜之推是个很有实学的人。
后来北宋编《太平御览》,不仅以此书为蓝本,且分部的数目,都完全按它的体例。《修文殿御览》在南宋时还全部存在。大约到明初书已不全,可能明初以后,书才不传于世。
作品争议
甘肃省敦煌县鸣沙山第288号石窟封藏的古籍和文物,蕴藏几乎近千年,到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才被发现。不久便被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分子陆续盗劫。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被法国伯希和(PaulPelliot)所盗走的文卷中,有唐人抄本类书残卷,存259行,没头没尾,也没有书题和作者,所以不知道是哪一部类书。 公元1911年经罗振玉考订,订名为《修文殿御览残卷》,收入《鸣沙石室佚书》。可是到1932年,燕京大学教授洪业发表《所谓<修文殿御览>者》一文,提出异议,认为这卷残本古类书不是《修文殿御览》,而可能是比它更早的《华林遍略》。
洪业的考订比较细,他的考证已动摇了残卷为《修文殿御览》的说法,而使人觉得这卷石室本古类书应是出于南朝的编撰,而非北朝的产物。至于是否《华林遍略》还待进一步考证。但无论如何,这个残卷的发现,应该说是类书之最古而仅可见者,这是确定无疑的。[1]
参考文献
- ↑ 梁元帝《职贡图》与西域诸国,网易订阅 2020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