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落新婦
落新婦 |
拼音Luò Xīn Fù
別名小升麻(《本草拾遺》),術活(《四川中藥志》),馬尾參、山花七、阿根八、鐵火鉗(《貴州草藥》)。紅升麻、馬尾參、野開麻、虎麻。
出處《本草經集注》
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落新婦等的全草。秋季採收。
原形態多年生直立草本,高45~60厘米,根莖粗大。基生葉為2~3回3出複葉,小葉卵形至長橢圓狀卵形,長3~10.5厘米,寬2~5厘米,先端長銳尖,基部圓形,兩側不對稱,邊緣有尖銳的重鋸齒,兩面均生剛毛,尤以葉脈上為多。花莖直立,高30~50厘米,下部有鱗狀毛,上部密生棕色長柔毛,花幾無梗,成窄圓錐花序;萼筒淺杯狀,5裂,帶黃色;花瓣5,白色或紫色,長約為萼的4倍;雄蕊10,花絲青紫色,花葯青色,成熟後呈米色;心皮2,離生,基部連合,子房半上位。蓇葖果,有多數種子。花期6~7月。果期8月。
生境分部多生于山陽坡地的疏林或草叢中。分布遼寧、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甘肅、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化學成分全草含氫氰酸。花含槲皮素。落新婦屬含2-羥基苯乙酸。
性味①《四川中藥志》:"性涼,味苦,無毒。"
②《貴州草藥》:"性平,味辛。"
功能主治祛風,清熱,止咳。治風熱感冒,頭身疼痛,咳嗽。
①《本草經集注》:"(根)解毒。用葉挼作小兒浴湯,主驚忤。"
②《四川中藥志》:"清熱止汗,治頭痛項強及腰脊疼痛。"
③《貴州草藥》:"清熱解表,祛痰止咳,斂汗。"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8錢;或浸酒。
複方①治風熱感冒:馬尾參五錢,煨水服。(《貴州草藥》)
②治肺癆咳血、盜汗:馬尾參、土地骨皮、尖經藥、白花前胡各五錢。煨水服,一日三次。(《貴州草藥》)
備註同屬植物華南落新婦極似本種,但植株較大,高可達3尺。小葉先端驟狹為長尖頭,花序被腺毛,花白色或淡紅色。與落新婦功效相同。分布長江以南各地。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落新婦 拼音Luò Xīn Fù
英文名Herb of Chinese Astilbe
別名小升麻、術活、馬尾參、山花七、阿根八、鐵火鉗、巴日斯-敖魯素、金尾蟮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本草拾遺》:今人多呼小升麻為落新婦,功用同於升麻,亦大小有殊。
來源藥材基源:為虎耳草科植物落新婦、大落新婦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stilbe chinensis(Maxim.) Franch.et Sav.[Hoteia chinensis Maxim.;Astilbe chinensis(Maxim.) Franch.et Sav.var.davidii Franch.];Astilbe grandis Stapf ex Wils.[A.chinensis var.koreana Kom.;A.koreana(Kom.)Nakai;A.austrosinensis Hand.-Mazz.]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收。
原形態1.落新婦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45-65cm。被褐色長柔毛並雜以腺毛;根莖橫走,粗大呈塊狀,被褐色鱗片及深褐色長絨毛,鬚根暗褐色。基生葉為二至三回三出複葉,具長柄,托葉較狹;小葉片卵形至長橢圓狀卵形或倒卵形,長2.5-10cm,寬為1.5-5cm,先端通常短漸尖基部圓形、寬楔形或兩側不對稱,邊緣有尖銳的重鋸齒,兩面均被剛毛,脈上尤密;莖生葉2-3,較小,與基生葉相似,僅葉柄較短,基部鑽形。花軸直立,高20-50cm,下端具鱗狀毛,上端密被棕色捲曲長柔毛;花兩性或單性,稀雜性或雌雄異株,圓錐狀花序對莖生葉而生出;苞片卵形,較花萼長1.5mm,萼筒淺杯狀,5深裂;花瓣5,窄線狀,長約5mm,淡紫色或紫紅色;雄蕊10,花絲青紫色,花葯青色,成熟後呈紫色;心皮2,基部連合,子房半上位。蒴果,成熟時橘黃色。種子多數。花期8-9月。
2.大落新婦 本種與落新婦的區別在於:小葉片通常短漸尖。圓錐花序寬達17cm;花序軸被腺毛;花瓣白色或紫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1.落新婦 生於海拔400-3600m的山坡林下陰濕地或林緣路旁草叢中。
2.大落新婦 生於海拔400-2000m的山谷、溪邊和林中。
資源分布:1.落新婦 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南及陝西、寧夏、甘肅、山東、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西等地。
2.大落新婦 分布於東北及山東、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性狀1.落新婦 全草皺縮。莖圓柱形,直徑1-4mm,表面棕黃色;基部具有褐色膜質鱗片狀毛或長柔。基生葉二至三回三出複葉,多破碎,完整小葉呈披針形、卵形、闊橢圓形,長1.8-8cm,寬1-4cm,先端漸尖,基部多楔形,邊緣有牙齒,兩面沿脈疏生硬毛;莖生葉較小,棕紅色。圓錐花序密被褐色捲曲長柔毛,花密集,幾無梗,花萼5深裂;花瓣5,窄條形。有時可見枯黃色果實。氣微,味辛、苦。
2.大落新婦 莖直徑1-6mm。表面被褐色長柔毛和腺毛。基生葉為複葉,完整小葉卵形或長圓形,長2-10cm,寬1-5cm,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心形或楔形,邊緣有銳重鋸齒,上面被糙伏腺毛,下面沿脈生短腺毛;莖生葉較小。圓錐花序密生短柔毛和腺毛。有時可見果實,長約5mm。氣微,味苦。
化學成分葉含水楊酸(salicylic acid),2,3,二羥基苯甲酸(2,3,dihydroxybenzoic acid)。
性味涼;苦;無毒
歸經肺經
功能主治祛風;清熱;止咳。主風熱感冒;頭身疼痛;咳嗽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8錢;或浸酒。
複方①治風熱感冒: 馬尾參五錢,煨水服。(《貴州草藥》)②治肺癆咳血、盜汗: 馬尾參、土地骨皮、尖經藥、白花前胡各五錢。煨水服,一日三次。(《貴州草藥》)
各家論述1.《本草經集注》: (根)解毒。用葉挼作小兒浴湯,主驚忤。
2.《四川中藥志》:清熱止汗,治頭痛項強及腰脊疼痛。
3.《貴州草藥》:清熱解表,祛痰止咳,斂汗。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1]
目錄
參考文獻
- ↑ 《中藥大辭典》:落新」,家庭醫生,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