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典》:小茴香
《中國藥典》:小茴香 |
拼音Xiǎo Huí Xiānɡ
英文名FRUCTUS FOENICULI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乾燥成熟果實;其根、葉和全草也可藥用。秋季果實初熟時采割植株,曬乾,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全草和葉夏秋可采,根四季可采,洗去泥土,曬乾。
性狀本品為雙懸果,呈圓柱形,有的稍彎曲,長4~8mm,直徑1.5~2.5mm。表面黃綠色或淡黃色,兩端略尖,頂端殘留有黃棕色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時有細小的果梗。分果呈長橢圓形,背面有縱棱5條,接合面平坦而較寬。橫切面略呈五邊形,背面的四邊約等長。有特異香氣,味微甜、辛。
鑑別(1)本品分果橫切面:外果皮為1列扁平細胞,外被角質層。中果皮縱棱處有維管束,其周圍有多數木化網紋細胞;背面縱棱間各有大的橢圓形棕色油管1個,接合面有油管2個,共6個。內果皮為1列扁平薄壁細胞,細胞長短不一。種皮細胞扁長,含棕色物。胚乳細胞多角形,含多數糊粉粒,每個糊粉粒中含有細小草酸鈣簇晶。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2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茴香醛對照品,加乙醇製成每1ml含1μl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5μl、對照品溶液1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17:2.5)為展開劑,展至8cm,取出,晾乾,噴以二硝基苯肼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紅色斑點。
含量測定照揮髮油測定法(附錄Ⅹ D)測定。
本品含揮髮油不得少於1.5%(ml/g)。
炮製小茴香:除去雜質。
鹽小茴香:取淨小茴香,照鹽水炙法(附錄Ⅱ D)炒至微黃色。
性味辛,溫。
歸經歸肝、腎、脾、胃經。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用於寒疝腹痛,睾丸偏墜,痛經,少腹冷痛,脘腹脹痛,食少吐瀉,睾丸鞘膜積液。鹽小茴香暖腎散寒止痛。用於寒疝腹痛,睾丸偏墜,經寒腹痛。
用法用量3~6g。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小茴香 拼音Xiǎo Huí Xiānɡ
英文名Fructus Foeniculi
別名谷茴香、谷茴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果實。秋季果實初熟時采割植株,曬乾,打下果實。有時鹽炒用。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0.6~2m,全株有粉霜,有強烈香氣,莖直立,上部分枝,有棱。葉互生,2~4回羽狀細裂,最終裂片絲狀,長0.4~4cm,寬約0.5mm;下部葉具長柄,基部鞘狀抱莖,上部葉的柄一部或全部成鞘。復傘形花序頂生,無總苞和小總苞;傘幅8~30,不等長;花梗5~30;花小,金黃色。雙懸果矩圓形,果棱尖銳,具有特異芳香氣。花期6~7月,果期10月。
生境分部各地有栽培。主產山西、內蒙古、甘肅、遼寧。
化學成分含茴香醚、α-茴香酮、甲基胡椒酚(methylchavicol)、茴香醛等。
性味性溫,味辛。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理氣和胃。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小茴香 拼音Xiǎo Huí Xiānɡ
別名蘹香、蘹香子、茴香子、土茴香、野茴香、大茴香、谷茴香、谷香、香子、小香
出處1.
2.《新修本草》名蘹香子,云:「葉似老胡荽極細,莖粗,高五六尺,叢生。」3.《本草圖經》云:「七月生花,頭如傘蓋,黃色,結實如麥而小,青色。」4.《本草蒙筌》云:「小茴香,家園栽種,類蛇床子,色褐輕虛。」5.其後《綱目》亦有「茴香宿根,深冬生苗作叢,肥莖絲葉。」等記載。
依據上述植物特徵,再參考《本草圖經》所附"蘹香子"及"筒州蘹香子"圖的形
來源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茴香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oeniculum uulgare Mill
採收和儲藏:8-10月果實呈黃綠色,並有淡黑色縱線時,選晴天割取地上部分,脫粒,揚淨;亦可採摘成熟果實,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0.4-2m。具強烈香氣。莖直立,光滑無毛,灰綠色或蒼白色,上部分枝開展,表面細縱溝紋。莖生葉互生;較下部的莖生葉葉柄長5-15cm,中部或上部葉的葉柄部或全部皮鞘狀,葉鞘邊緣膜質;葉片輪廓主國闊三角形,長約30cm,寬約40cm,四至五回羽狀全裂;末回裂片絲狀,長0.5-5cm,寬0.5-1cm。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徑3-15cm;小傘形花序有花14-30朵,花柄纖細,不等長,長0.3-1.2cm;花小,無萼齒;花瓣黃色,倒卵形或近倒卵形,淡黃色,長約1.5mm,寬約1mm,中部以上向內鄭曲,先端微凹;雄蕊5,花絲略長於花瓣,花葯卵圓形,淡黃色,縱裂;子房下位,2室,花柱基圓錐形,花柱極短,向外叉開或貼伏在花柱基上。雙懸果長圓形,長3.5-6mm,寬1.5-2mm,主棱5條,尖銳;每棱槽內有油管1,合生面有油管2,胚乳腹面近平直或微凹。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我國各地均有栽培。
資源分布:原產地中海地區。
栽培生物學特性 喜濕潤涼爽氣候,耐鹽,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選地勢平坦、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輕鹼性黑土為宜。前茬以玉米、高粱、蕎麥和豆為好。
栽培技術 多用種子繁殖。春播3-4月:秋播9-10月,條播,按行距25cm開溝,溝深5-7cm;亦可穴播,按行株距30cm×30cm開穴。種子拌細土後均勻散入溝或穴中,覆土1.5-2.5cm,稍鎮壓。每1hm2用種量15-30kg。10-15d出苗。
田間管理 苗高10-12cm間苗,每穴卵苗2株,苗高20-23cm時,每穴留苗1株。生長初期中耕宜淺,施氮肥為主;開花前期增施磷、鉀肥,促進開花結實。天旱要適時灌溉。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灰斑病,可於播種前將種子用50℃水浸3-5min,晾乾後播種。蟲害有黃翅茴香螟為害果實,可用7216微生物殺蟲劑粉噴撒,防治幼蟲,效果可達87%-99%。
性狀性狀鑑別 雙懸果細圓柱形,兩端略尖,有時略彎曲,長4-8mm,直徑1.5-2.5mm;表面黃綠色至棕色,光滑無毛,頂端有圓錐形英傑棕色的花柱基,有時基部有小果柄,分果長橢圓形,背面隆起,有5條縱直稜線,接合面平坦,中內色較深,有縱溝紋。橫切面近五角形,背面的四邊約等長。氣特異而芳香,味微甜而辛。
以粒大飽滿、黃綠色、氣味濃者為佳。
顯微鑑別 分果橫切面:外果皮為1列切向延長的扁平細胞,外被角質層。中果皮為數列薄壁細胞;有6個油管,果棱間各1個,接合面2個,內含紅棕色油脂;維管束位於果棱部位,周圍有大形網紋細胞,韌皮部位於木質部兩側上方。內果皮為1列細胞。種皮細胞扁平,蚋含棕色物質。種脊維管束位於接合面的內果皮與種皮之間。胚乳細胞含糊粉粒和少數脂肪油,糊粉粒含細小草酸鈣簇晶。胚小,位於胚乳中央。
化學成分果實所含揮髮油的組成很複雜,主要成分為反式-茴香腦(trans-anethole 63.4%),其次為檸檬烯(limonene13.1%),小茴香酮(fenchone l2.1%),其他有愛草腦(estragole4.7%),γ-松油烯(γ-terpinene 2.7%),α-蒎烯(α-pinene 1.9%),月桂烯(myrcene 0.7%),β-蒎烯(β-pinene 0.4%),樟腦(camphor0.2%),樟烯(camphene 0.1%),甲氧苯基丙酮(methoxyphenyl acetone 0.1%)及痕量的香檜烯(sabine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對-聚傘花素(p-cymene),1,8-桉葉油素(1,8-cineole),4-松油醇(4-terpineol),反式-小茴香醇乙酸酯(trans-fencho- lacetate),茴香醛(anisaldehyde)等。果實脂肪油中經鑑定的十六種脂肪酸組成有:10-十八碳烯酸(10_octadecenoic acid 38.0%),花生酸(arachic acid 31.4%),棕櫚酸(plmitic acid 21.2%),山嵛酸(behenic acid 2.8%),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 2.2%),硬脂酸(stearic acid 2,2%),月桂酸(lauric acid 0.2%),十五碳酸(pentadecanofc acid 0.2%),二十一碳酸(henicosanoic acid 0.2%)等。果實還含豆甾醇(stigmasterol),傘形花內酯(umbelliferone),由棕櫚酸、花生酸、山萮酸與大於十八碳的高級醇所成的蠟混合物,β-谷甾醇(β-sitosierol),花椒毒素(xanthotoxin),α-香樹脂醇(α-amyrin)歐前胡內酯(imperatorin),香柑內酯(bergapten)及印度榲桲素(marmesin)。
藥理作用1.對消化道系統的作用:1.1.對胃腸運動的影響:小茴香對家兔在體腸蠕動有促進作用。茴香腦2.5×10(-5)g/ml對小鼠離體腸管有興奮作用,濃度增高則出現鬆弛作用,鬆弛的腸管對乙酰膽鹼亦無反應。小茴香揮髮油對小鼠離體腸管初期為興奮作用,隨後則使之弛緩,此鬆弛作用約為罌粟鹼的25%,茴香腦約為28%,茴香酮約3%,茴香醛約為4%,檸檬烯約為2%,桉葉油素約為1%。揮髮油作用於豚鼠迴腸縱行肌肌束,增強其收縮,EC50為6-7μg/ml。小茴香丙酮浸出物對鵪鶉離體直腸有興奮作用,有效成分是茴香腦,收縮反應是組胺樣作用。將充水的微小氣球植入兔幽門括約肌層,記錄氣球內壓的變化觀察胃運動,在靜注戊巴妥鈉抑制胃運動的狀態下,口服小茴香24mg/kg,可使胃運動出現有意義的恢復,尤以給藥後30分鐘和35分鐘時,與對照組比較有非常顯着差別。
1.2.抗潰瘍作用:小茴香600mg/kg十二指腸或口服給藥,對大鼠胃液分泌的抑制約38.9%,對Shay潰瘍胃液分泌的抑制為34.9%,而對應激性潰瘍胃液分泌的抑制為33.8%。但小茴香末口服或十二指腸給藥,不論對阿司匹林誘發的大鼠潰瘍或應激性潰瘍均無明顯效果。
1.3.利膽作用:小茵香有利膽作用,能促進膽汁分泌,並使膽汁固體成分增加。
2.對氣管的作用:小茴香揮髮油對豚鼠氣管平滑肌有鬆弛作用,將揮髮油溶於12%乙醇給麻醉豚鼠灌胃,可使氣管內液體分泌增加,切斷胃神經不產生影響,認為此作用不是通過胃反應引起。
3.對肝的作用:對部分肝摘除大鼠,給小茴香揮髮油10天,肝組織再生增加,肝的重量比對照組增加。
4.性激素樣作用:雄大鼠給小茴香丙酮浸出物15天,睾丸、輸精管的總蛋白含量減少,精翼和前列腺的總蛋白則明顯增加,這些器官的酸性、鹼性磷酸酶活性降低;雌大鼠用丙酮浸出物10天,出現陰道內角化及性周期促進,乳腺、輸卵管、子宮內膜、子宮肌層重量增加,認為小茴香有雌激素樣作用。另有報道,認為有效成分為茴香腦及其聚合物如二聚茴香腦。
5.其他作用:小茴香揮髮油、茴香腦對青蛙都有中樞麻痹作用,對蛙心肌開始稍有興奮,接着引起麻痹。對神經肌肉呈箭毒樣麻痹,肌肉自身的興奮性減弱,由小茴香提取的植物聚多糖有抗腫瘤作用。揮髮油對真菌孢子、鳥型結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滅菌作用。
鑑別理化鑑別 (1)取本品粉末0.5g,加已醚適量,冷浸1h,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ml,加7%鹽酸羥胺甲醇液2-3滴,20%氫氧化鉀已醇液3滴,在水浴上微熱,冷卻後,加稀鹽酸調節Ph3-4,再加1%三氯化鐵已醇溶液2滴,顯紫色。(檢查香豆素)(2)取本品粉末0.5G,加已醚適量,冷浸1h,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ml,加0.4%-2,4-二硝基苯肼2mol/L鹽酸溶液2-3滴,顯橘紅色。(檢查茴香腦)(3)薄層色譜 取木品粉末(60目)2g,加已醚6ml,冷浸4h,濾過,濾液濃縮至干,殘潭用氯仿溶解至1ml作供試液;另取茴香腦氯仿溶液為對照品。分別上點樣於同一硅交G-1%CMC薄層板上,以石油醚-醋酸已酯(8.5:1.5)展開,用2,4-二硝基苯肼試劑顯色,供試液色譜在與對照品液色譜的相應位置顯相同色斑。
炮製1.1.小茴香《朱氏集驗方》:「去土石。」1.2.《衛生寶鑑》:「搗細用。」1.3.《仁術便覽》:「去枝梗。」1.4.《本草述》:「淘淨。」現行,取原藥材,除去梗及雜質,篩去灰屑。
2.1.炒小茴香《博濟方》:「炒。」2.2.《蘇沈良方》:「微炒。」2.3.《本事方》:「炒令香。」2.4.《醫學啟源》:「炒黃色,搗碎用。」2.5.《本草乘雅半謁》:「隔紙焙燥。」現行,取淨小茴香,用文火炒至微黃色,略具焦斑,或炒至深黃色,取出放涼。
3.1.鹽制小茴香《朱氏集驗方》:「鹽炒,去鹽。」3.2.《仁術便覽》:「青鹽水拌炒。」3.3.《良朋匯集》:「加鹽炒黑。」現行,取淨小茴香,用鹽水拌勻,吸盡後,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每小茴香100kg,用食鹽2kg。
4.1.制小茴香《普濟方》:「青鹽酒炒。」4.2.《醫學入門》:「酒浸一宿,取出炒黃色,搗碎。」現行,將大青鹽加入黃酒、醋和童便的混合液中化開,投入淨小茴香,拌勻,稍悶,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每小茴香100kg,用大青鹽1.7kg,黃酒、醋及童便各6.25kg。
飲片性狀:小茴香參見「藥材鑑別」項。炒小茴香形如小茴香,表面微黃色至棕黃色,具焦斑,香氣更濃。鹽小茴香形如小茴香,表面淡黃色,香氣更濃,略有鹹味。制小茴香形如小茴香,表面淡黃色,具香氣,略有酒、醋氣,味微咸。 貯乾燥容器內,鹽小茴香、制小茴香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歸肝;腎膀胱;胃經
功能主治溫腎暖肝;行氣止痛;和胃。主寒疝腹痛;睾丸偏墜;脘腹冷痛;食少吐瀉;脅痛;腎虛腰痛;痛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炒熱溫熨。
注意陰虛火旺者禁服。
1.《本草匯言》:「倘胃、腎多火,得熱即嘔,得熱即痛,得熱即脹諸證,與陽道數舉、精滑夢遺者,宜斟酌用也。」2.《本草述》:「若小腸、膀胱並胃腑之證患於熱者,投之反增其疾也。」3.《得配本草》:「肺、胃有熱及熱毒盛者禁用。」
各家論述1.1.《本草圖經》:「《本經》不載所出,今交、廣、諸番及近郡皆有之。入藥多用番舶者,或雲不及近處者有力。三月生葉,似老胡荽,極疏細,作叢,至五月高三四尺;七月生花,頭如傘蓋,黃色,結實如麥而小,青色,北人呼為土茴香。茴、蘹聲近,故云耳。八九月采實,陰乾,今近道人家園圃種之甚多。」1.2.《本草衍義》:「蘹香子,今人止呼為茴香。《唐本》注似老胡荽,此誤矣。胡荽葉如蛇床,蘹香徒有葉之名,但散如絲髮,特異諸草。」1.3.《救荒本草》:「今處處有之,人家園圃多種,苗高三四尺,莖粗如筆管,旁有淡黃挎葉,抪莖而生。袴葉上發生青色細葉,似細蓬葉而長,極疏細如絲髮狀。袴葉間分生叉枝,梢頭開花,花頭如傘蓋,結子如蒔蘿子,微大而長,亦有線瓣。采苗葉炸熱,換水淘淨,油鹽調食。」1.4.《綱目》:「茴香宿根深,冬生苗,作叢,肥莖絲葉,五六月開花如蛇床花而色黃,結子大如麥粒,輕而有細棱,俗呼為大茴香,今惟以寧夏出者第一。其他處小者,謂之小茴香。自番舶來者,實大如柏實,裂成八瓣,一瓣一核,大如豆,黃褐色,有仁,味更甜,俗呼舶茴香,又曰八角茴香(廣西左右江峒中亦有之),形色與中國茴香迥別,但氣味同耳。北人得之,咀嚼薦酒。」1.5.《植物名實圖考長編》:「按胡荽結子時,極與茴香相類,《衍義》未細考老胡荽形狀,以斥《唐本》注,殊誤。但力稍緩耳。」(《醫林纂要·藥性》)2.論小茴香治疝之功:劉若金:「茴香之主治在疝證,世醫漫謂(疒頹)疝有濕熱不宜用,殊不知疝之初起,皆由於寒水之郁,而氣化不宣,乃有濕,由濕郁不化,乃有熱,是初起之疝,固即宜用之矣。至濕郁不化而為熱,雖曰宜酌,然熱之成者,因於濕也,濕之為病者,由於陽虛也,就外淫而論,固未有不因於寒以鬱熱者,即不因於外受,亦必由腎中之陽虛,乃致陰不得化而邪盛,令陰中之陽轉郁,遂病於肝以為疝也。試參滑壽及杜名醫之治案,俱用楝實、茴香,蓋別有利濕熱之味以助其奏功,斷不能舍此溫散的劑能致火於水者,俾正入膀胱寒水之經以責效也。至於專屬小腹,或膀胱,非病於疝者,則此二腑若因熱以為患,又能不切切致慎乎哉。或曰,此味所療,如腰痛、泄瀉、積聚、虛勞腹痛種種諸證,亦藉其致火於水,以益腎中之元陽乎?曰,諸證投此味,或輔或使,種種不離前義,然不如治疝之專而且多者,以其為功於寒水之經有最切耳,第與附子補陽除濕之義,各有攸當也,須細審之。」(《本草述》)
摘錄《中華本草》
《全國中草藥匯編》:小茴香 拼音Xiǎo Huí Xiānɡ
別名茴香、香絲菜、蘹香
來源為傘形科小茴香屬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成熟果實;其根、葉和全草也可藥用。秋季採摘成熟果實,除去雜質,曬乾。全草和葉夏秋可采,根四季可采,洗去泥土,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全株表面有粉霜,具強烈香氣。莖直立,上部分枝。基生葉叢生,有長柄;莖生葉互生,葉柄基部擴大呈鞘狀抱莖,三至四回羽狀複葉,最終小葉片線形。夏季開金黃色小花,為頂生或側生的復傘形花序,無總苞或小總苞;傘幅5~25,長2~7厘米不等;花梗5~30,長4~10毫米;花兩性,萼齒缺,花瓣5,上部向內捲曲,微凹;雄蕊5;子房下位,2室。雙懸果卵狀長圓形,長4~8毫米,分果常稍彎曲,具5棱,具特異芳香氣。
生境分部全國各地普遍栽培。
栽培喜濕潤氣候,不耐寒,一般土壤均可栽種。種子繁殖,北方4月、南方9月播種,條播,行距1.5~2尺,開淺溝,溝深1寸左右,均勻撒種,覆土後鎮壓,每畝播種量3~4斤,15天左右出苗。苗高3~4寸,間苗,株距3~5寸。為了防治灰斑病,可於播種前將種子用50℃水浸3~5分鐘,晾乾,或用六六六粉拌種,用量0.3~0.5%。
化學成分果實含揮髮油約3~8%,其主要成分為茴香醚(anethole,C10H12O)50~60%、右旋小茴香酮(d-fenchone,C10H16O)18~20%、右旋及左旋檸檬烯、蒎烯、二戊烯、茴香醛等。胚乳中含脂肪油約15%、蛋白質約20%。此外,尚含有維生素A樣物質、澱粉、糖類及粘液質等。葉含黃銅甙茴香甙(fenicularin為槲皮素-3-L-阿拉伯糖甙)、山奈醇-3-阿拉伯糖甙、山奈醇-3-葡萄糖醛酸及槲皮素-3-葡萄糖醛酸。
藥理作用對於豚鼠實驗性結核的治療,茴香醛可增強小量雙氫鏈黴素的效力。
炮製鹽茴香 將揀淨的原藥材,噴灑鹽水,拌勻,稍悶,放鍋內炒至黃色,取出晾乾(每100斤加鹽3斤用開水化開)。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行氣止痛,健胃散寒。主治:胃寒痛,小腹冷痛,痛經,疝痛,睾丸鞘膜積液,血吸蟲病。
用法用量1~3錢。
複方1、胃寒痛:小茴香、乾薑各3錢,甘草2錢,水煎服。
2、疝痛:小茴香、巴戟天各3錢,橘核2錢。水煎服。
3、早、中期血吸蟲病:小茴香研成細粉,製成水丸;亦可將小茴香部分用乙醇滲漉,部分研成細粉,製成浸膏片。日服3次,每次服用相當於生藥4.5~13.4克的藥丸或藥片。兒童酌減,飯後溫開水送下。15~20日為一個療程。部分病人服藥後有胃腸道反應,但能自行消失。孕婦忌服。
備註1、個別地區誤作小茴香用的原植物有下列二種:①蒔蘿Anethum graveolens L.雙懸果寬橢圓形,扁平,長3~5毫米,寬2~3毫米,厚約1毫米,背棱稍突起,側棱延展成翅。東北、西北等地誤作小茴香用。果實中含揮髮油。主要成分為香芹酮(Carvone,C10H14O)、檸檬烯(Limonene C10H16)。②田(艹頁)蒿Carum buriaticum Turcz.山西等地以其果實作「山小茴」,均應注意鑑別。
2、茴香蟲 Papilio machaon L.(鳳蝶科),為寄生在茴香植株上的幼蟲。性味甘、平。主治胃痛、疝痛。烘乾研末,成人每服3條,小兒酌減,用酒或溫開水送下。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