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世紀之辯》

《世紀之辯》是余秋雨寫的一篇散文,出自於余秋雨的散文集《霜冷長河》。

目錄

原文欣賞

   本世紀很不平靜,戰亂多,變革多,因此辯論也多。有不少辯論,在驅除謬誤、開發民智上起到很好的作用,但也有很多辯論並非如此,有時甚至成為一種早就設定結局的批判,一種居高臨下的宣講,一種不要仲裁也無法仲裁的混戰。

在無序的環境中,那些自以為最會講話的人一開口就是謊言和惡語,使人們更害怕辯論。「何以息謗?」曰「無辯」。但在無數善良人的訥言無辯中,歷史被歪曲,是非被顛倒,理性被蒙塵。

即便是許多正派的學者,由於缺少正常辯論的訓練,立論時也很少考慮到另一些可能,另一種思路,只能正面闡述,無法應付駁難,甚至一遇到駁難就以為有人作梗,頓起意氣,造成一起起不愉快的事件。

這一切,都需要普及一種科學而正常的辯論演示,這種演示中,有平均的機會,有公正的裁判。辯題的觀點和立場只作為一種抽籤而得的話題,圍繞着話題而衍發出來的邏輯力量、心理素質、平等意識、共處觀念、臨危風度、應時智慧等等,卻是更重要的比賽項目。

在二十世紀臨近結束的時候,中國居然有億萬電視觀眾在觀看這麼一種辯論,不是像中國先秦縱橫家那樣具有明確的政治企圖,也不是像古希臘的雄辯家那樣具有深刻的哲學目的,而只是為了展示一種公平地在對手面前闡述自己觀點的程序和方法,這是這個世紀的其他任何時候都難於想象的。

這次中國名校大學生辯論賽總的說來是成功的,但顯然又不能評價太高。一切還都處於試驗階段,可批評和可研究的問題仍然不少。例如,大概受了幾屆國際大專辯論賽的影響,儀式性的表演遠勝實質性的較量,事先準備多,當場急智少,各自闡述多,短兵相接少,劍拔弩張多,君子風度少,零碎機敏多,整體智慧少。這些毛病的改進,還有待時日。誰都知道這些毛病不屬於哪個辯論隊,而是屬於我國知識層的總體素質,暴露一下,是好事。

寫到這裡,突然想起十多年前的一件往事,一位我認識的教授要去參加一位研究生的論文答辯,教授夫人一聽「答辯」兩字就大驚失色,因為這位教授就是因為當初多「辯」了幾句而蒙罪數十年之久的。夫人大聲叮囑:「千萬別再去辯了!千萬別再去辯了!」

教授夫人的喊聲猶在耳側,而今天,有沒有能力參與正常的辯論,已成為判別一個年輕人是否具備現代人素質的重要標誌。

時間過得真快。[1]

《信客》作者余秋雨簡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我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者、散文家。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辭職後繼續從事教學和寫作。主要著作有《戲劇理論史稿》(198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藝術創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識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山居筆記》(1998年,文匯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入載多部世界名人錄。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獎。《山居筆記》獲海外華文文學最高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第一名。此篇《信客》選自《文化苦旅》[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