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十大“冤案”:谁死得最惨!
三国中的十大冤案 |
《三国演义》中的十大“冤案”:谁死得最惨!《三国演义》中的十大“冤案”[1]
一、曹操杀伯奢。
曹操行刺董卓失败后,与陈宫结伴逃亡,途中行至吕伯奢的庄院求宿。吕伯奢是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为了款待曹操,特意出门买酒,让曹操在家等候。期间疑心很重的曹操“闻庄后有磨刀之声”,遂“潜步入后堂”,在偷听到有人说“缚而杀之,何如?”的话后,便与陈宫一起“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当他们得知“误杀好人”后,“急出庄上马而行”,在潜逃途中,正巧碰上了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害怕“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所以趁其不注意“挥剑”将其砍死。一片好心换来了全家被杀,吕伯奢一家九口死的冤枉。
二、曹操杀王垕。
袁术称帝后,曹操大怒,派十七万大军征讨。期间,袁术“坚守寿春”不出战,企图拖垮“粮草接济不及”的曹操。管粮官王垕禀报曹操:“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曹操说:“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王垕问:“兵士倘怨,如何?”曹操说:“吾自有策。”王垕得到命令后,便按照曹操的意思“以小斛分散”,结果招来了将士的“嗟怨”,“皆言丞相欺众”。为了稳定军心,解除“谣言”,对王垕做了一定安慰之后,没容王垕多说一句话,“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然后出榜晓示“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一场“众怨”就这样化解了。王垕得到曹操的指示犯了错误,却被当成了“替罪羊”斩首,王垕死的着实冤枉。
三、袁绍杀田丰。
曹操攻破了徐州后,袁绍准备攻打许都,以铲除劲敌曹操。谋士田丰向他提出了“前操攻徐州,许都空虚,不及此时进兵;今徐州已破,操兵方锐,未可轻敌。不如以久持之,待其有隙而后可动”的合理化建议后,被袁绍否决。田丰叩头强谏“若不听臣良言,出师不利”,再次激怒了的袁绍,被袁绍“囚于狱中”。官渡之战前夕,身在狱中的田丰又向袁绍上书“今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袁绍大怒,“欲斩田丰”,被众官告免。官渡惨败后,袁绍“大悔”当初没有听从田丰的劝告,但恐回去“羞见此人”,便派人去狱中杀田丰。一片忠心为主的满腔热诚换来杀身之祸,田丰够冤的。
四、曹操杀蔡瑁。
蔡瑁是刘表的内弟,掌管着荆州十万水军。刘表的儿子刘琮继位后,迫于形势,在蔡瑁的教唆下投降了曹操。蔡瑁“久居江东,谙习水战”,又给曹操带来了十万水军,这让曹操喜出望外,因为曹操的下一个进攻目标是孙权,自己率领的军队久居北方,不习水战,要想扫灭江东,必须要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强大的水军做支撑。蔡瑁的到来对曹操来说无异于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曹操对蔡瑁也很够意思,封他为镇南侯,水军大都督,同张允一起继续掌管、操练水军,为攻打东吴做准备。愚蠢的蒋干中了周瑜的计,周瑜故意让他偷走了写有“蔡瑁张允谨封”的假书信,使曹操一时间也中了周瑜的反间计,误认为蔡瑁、张允与周瑜暗中勾结企图谋害自己,把他二人怒喝一顿。蔡瑁、张允在“不知其意,惊惶不能回答”的情况下,被“武士推出”砍了头。蔡瑁、张允掌管水军后也算尽心尽力,此时被杀,不但冤枉,恐怕临死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五、孙策杀于吉。
孙策外出打猎时,被仇人许贡的三名家客袭击,脸上中了毒箭,怒气冲天,看谁谁不顺眼。一天,江东的神仙于吉“身穿鹤氅,手携藜杖,立于当道,百姓俱焚香伏道而拜”,被孙策看在眼里,怒在心中。于是把于吉诬蔑为“妖人”,说他“煽惑人心”,便要杀了他。谋士张昭劝他说:“于道人在江东数十年,并无过犯,不可杀害。”母亲也劝他说:“此人多曾医人疾病,军民敬仰,不可加害。”孙策不听劝告,最后还是“叱武士将于吉一刀斩头落地”。一个“代天宣化,普救万人”,对社会、对人民有益无害的道士,被他在怒气之下杀了,不仅冤枉,更是可惜。
六、曹操杀近侍。
“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人”是曹操的做人原则,所以曹操对谁都心存防备,即便是自己的贴身侍卫,也不能掉以轻心,白天还好说,到了晚上睡觉时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防不测。为了提防有人谋害自己,曹操经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有一天,曹操想测试一下近侍是否把他的话记在心里,便假装在睡觉时把被子弄到地上,等近侍上前帮他盖被子时,从床上一跃而起,拔剑杀死了这名近侍,然后装作没有事似的继续睡觉。曹操“醒后”故意一惊一诧的问:“何人杀吾近侍?”其他人便说是曹操在梦中自己杀的。这名近侍的死,不仅证明了他梦中果然能杀人的本领,同时也成了他警告那些利用他睡觉时试图谋害他的人的一副血淋淋的道具。做曹操的近侍,活得紧张,死的冤枉。
七、曹操杀杨修。
曹操曾说:“吾亦犹人也,非有四目两口,但多智谋耳。”这说明曹操对自己的智慧谋略很自信,也很自负。杨修是曹操的“行军主簿”,被曹操“委以军政钱粮”的重任,“早晚多蒙丞相教诲,极有开发”,按理说杨修对曹操应该是非常了解的。“恃才放旷”是杨修最大的毛病,在一个非常自信也极其自负的上司面前,不时的耍些小聪明是非常不理智的,但杨修却偏偏就是这种人,因此“数犯曹操之忌”。一次两次的在上司面前表现自己的过人才智,显露自己的非凡锋芒,上司虽然心里不愿意,嘴上还是会表扬你的,说你“太有才了”。时间长了,次数多了,上司就会记恨你、讨厌你,甚至会抓住机会除掉你而后快。曹操在攻打汉中时,“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据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此时正在气头上的曹操,心情非常郁闷烦乱,胸中有气还不好发作。杨修自作聪明的毛病又犯了,偏偏在这个时候“假传军令”,“扰乱军心”,撞在枪口上,被老早就想收拾他的曹操抓住了机会,砍下了他那颗装满智慧的脑袋。杨修之死是必然的,但也有些冤枉的成分掺杂在里面。
八、吕蒙杀乡人。
用诡计袭占荆州后,为了安抚荆州百姓的民心,削减关羽将士的斗志,传令军中:“如有妄杀一人,妄取民间一物者,定按军法。”有一天吕蒙在雨中巡查时,发现自己的一个老乡“取民间箬笠以盖铠甲”,吕蒙要杀老乡,老乡含泪申辩道;“恐雨湿官铠,故取遮盖,非为私用。”吕蒙当然知道老乡是为了“覆官铠”才“取民间之物”的,但是“号令已出”岂能收回,最终还是不“念同乡之情”砍了老乡的脑袋。吕蒙杀掉老乡,换来了“三军震肃”,老乡因公被杀,确实冤枉的很。
九、曹操杀华佗。
曹操的头疼病犯了之后,痛不可忍,到处寻医问药,效果甚微。有人举荐了名医华佗,曹操很高兴,急忙派人星夜把他请来。在“诊脉视疾”后,华佗认为曹操的病是“小可之疾”,没什么大碍,只要“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就能“除根”。曹操大怒,认为华佗想谋害自己,为关羽报仇,便把华佗“拿下狱中,拷问其情”。“旬日之后”,一代名医华佗被曹操杀死在狱中。华佗一心精湛医术,无意政治斗争,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他的职业道德,却被疑心太重的曹操认作是谋害自己的杀手,华佗的冤情确实很大。
十、刘备杀刘封。
刘封本名寇封,是樊城县令刘泌的外甥,因为刘备见他“器宇轩昂”,非常“爱之”,于是收他为义子,改名刘封。刘备攻取山城上庸后,派刘封、孟达同守上庸。关羽败走麦城后,派廖化突围到距离麦城比较近的上庸搬救兵。刘封与孟达商议出兵救麦城之危时,孟达趁机挑唆、离间关羽和刘封的叔侄关系,并唆使刘封以“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兴兵,恐失所守”为由,拒绝出兵。不久,缺兵少粮的关羽被伏遇害。刘备知道后要杀刘封、孟达,孟达得到消息后被迫投靠曹丕,随后修书一封派使者劝降刘封,被“勃然大怒”的刘封“扯书斩使”,“引军溺战”。刘封兵败回到成都,刘备因其“不救叔父之难”将其斩首。刘封虽然是刘备的义子,但驻守上庸时只是“副将军”,一切军务还是以孟达惟命是从,出兵不出兵孟达说了算。即使出兵,面对“东吴兵精将勇”,面对“曹操亲督大军四五十万”,也无济于事,只会白白送死。刘封死后,刘备闻听刘封曾“毁书斩使之事,心中颇悔”,自己错怪了刘封,刘封死的确实有些冤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