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藎園」的秋(馬來敏)

「藎園」的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藎園」的秋》中國當代作家馬來敏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藎園」的秋

記得我在中篇小說《征程》里有過描寫藎園的細節,因為那是講述濟寧縣城解放的故事,武工隊夜襲被日軍占領的戴莊醫院和保護藎園的園林風貌以及德國教堂也是一段重要的篇章。不過那時的藎園在二戰後德國教會勢力還沒有完全被削弱,保存比較完整。布局緊湊、山石嶙峋、古木深深、路徑盤桓,處處彰顯着皇家園林的風範。

而歷史無時無刻不在演繹着一幕幕有盛到衰、有榮及枯的鬧劇,藎園自然逃脫不了蹉跎命運。「文革」開始後,藎園受到動亂的嚴重衝擊,又加之醫院工程擴建,部分園林被損壞後建上了宿舍等生活設施,藎園的面積僅剩原址的四分之一。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許多廳堂亭台又被改建,園林景點改的面目全非,令人扼腕嘆息。

時光如梭,三百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戴莊花園」也就是藎園的前身是著名山水畫家戴鑒的私人別墅。到了康熙年間,兵部郎中李澍將其買下,更名為「藎園」。「藎」字有兩層含義,一是成長于山野的一種普通小草,有自謙之意;二是忠心,表示對朝廷的滿懷赤誠。李澍官場得意,富甲一方,不斷進行營造完善,修池堆山,疊石築亭,安台建榭,蒔華秀木。曾有「塵世蓬贏」之雅稱。再加上後人三代考中進士,憑藉着從政所得的經濟實力,繼續擴建藎園。又以朱欄臨風,積翠成香,流水潺潺,鳥語花香,林木繁盛,曲徑通幽,移步換景而聲名遠播。逐成為當時濟寧的「園林之冠」,眾多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到藎園休閒遊玩時,都以題詩作賦為榮。

後李澍家道敗落,其後裔將園林賣給德國天主教會魯南教區主教安治泰,開始在此修建教堂並開展傳教活動,又聘請貴族出身的漢學家威廉.馮.漢斯為其繪畫設計,把藎園面積擴大了四倍,形成了中國傳統園林與歐式園林元素相互融合的大型園林建築。到新中國成立後,德國傳教士相繼回國,中央衛生部委託山東省衛生廳在這裡設置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四康復醫院」,後改名「戴莊精神病醫院」。

如今的藎園,一個不太被人熟知的名字,一處幾乎被人遺忘的園林。歷經滄桑,染盡凡塵,洗去鉛華,靜靜地寄寓於濟寧城北的一隅。

藎園可以說命運多舛,但就現存的建築規模看,依然掩飾不住昔日的華麗與輝煌。每當踏進攜滿三百多年春秋故事的月亮之門,那種凝重和滄桑會迎面撲來。「遊目騁懷」的石匾篆書,蒼勁不失古樸,淳厚不失逸氣,讓人感受到明末文學家夏大觀當時遊園的心境。

時值八月,秋意漸濃,此時的園林沐浴在湛藍的天空下,日光從樹葉的空隙中斑駁的撒在地面上。園內糠椴、銀杏、流蘇、青檀、古槐、檜柏、榔榆、黃連、菩提等古樹名木五十餘種,不少樹齡已跨越了兩個世紀,雖然飽經風霜,卻依然繁茂蔥蘢、風骨猶存。

漫步園林,在蟲鳥嘰啾中更感覺一種幽靜和空靈。看遠處波光粼粼,那一定是荷塘的所在了。塘中有一亭一榭,三面有橋,可謂是榭亭相連、曲泓橋影。說實話塘中的荷這個時節是最美的,有許多在層疊透明的花瓣中泛着嫩黃色的小小蓮蓬,向四周伸展着金絲般的細蕊。微風拂過,深綠色的荷葉輕輕擺動,搖曳出層層漣漪,有薄如蟬翼的花瓣徐徐飄落於水面,悄然無聲,不曾驚得攀停在連枝上的蜻蜓。

我仰慕蓮的高雅,透着粉紫,亭亭玉立,污泥陪襯了它的品格。它的嬌美,它的芳馥,都無私綻放在了秋天。而當寒風呼嘯、霜染秋林時,它沒有喧譁,沒有遺憾,只是靜靜地走完花開花落的一生。那些凋零的寂寞,那些黯然的惆悵,甚至連一絲蟬鳴聒噪都沒有的時候,在深秋的殘陽下,看着那些枯枝敗荷,沒有一字一句的依戀,卻點點滴滴皆是繾綣。

藎園的秋景很多,就是喜歡這一塘荷,所以是經常來的。它就像我心裡的一個音符,時常在夢裡婉轉。美國作家梅.薩蔡說過一句話:「如果一個人專心致志的看一朵花、一塊石頭、一棵樹,草地、白雪、一片浮雲,這時啟迪性的事物便會發生。」其實啟迪性的東西到不一定有多少,只不過感覺在時光縱橫的阡陌中,能遇到一處可心的所在,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細細想來,人生處處皆風景,又何必來去匆匆?到不如放慢腳步,靜下心態,為年華寫詞,與光陰說禪。攜一縷花香染透的風,去聆聽花開花落的聲音[1]

作者簡介

馬來敏,現居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中國詩歌網》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