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物故事。[1]
目录
故事内容
2010年4月28日,北大百年讲堂发布“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袁隆平名列榜首。主办方给他的评语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上,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人物小传】
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最初他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育种和栽培,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由于对杂交水稻事业的贡献,他先后获“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国内大奖和联合国“科学奖”“世界粮食奖”等国际大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典型事迹】
“杂交水稻之父”
“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曾这样评价袁隆平。
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这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
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经过千辛万苦,他终于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植株。1974年袁隆平配制种子成功,1975年大面积制种成功。当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杂交水稻。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十年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交口称誉靠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党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人们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
现在,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杂交水稻,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专门立项支持在世界一些产稻国家发展杂交水稻。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上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感悟: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只有不畏艰险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袁隆平为解决我国和世界粮食问题作出了积极、伟大的贡献。在这项造福人类的伟大科学成就背后,体现的是一位科学家不断求索、知难而进的科学精神和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
稻穗下乘凉的梦想
袁隆平不是那种只有大而无当的理想的人。他的理想渗透到他做人的每个方面,那就是他广博的同情心。
所有认识袁隆平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他真心实意地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有一次,他的助手在他出差期间做了个小手术,袁隆平回来后知道了,就在她的办公桌上压了500元钱,并留下纸条叮嘱她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所有跟随袁隆平一起出差的人都知道,他们一定会得到袁隆平在当地买的各种小礼物,这些礼物虽然不值什么钱,却能带来温暖。袁隆平还是一个没有架子、没有“等级”观念的人,他喜欢和所有人开玩笑,喜欢和他遇到的勤杂工、农民、退休老头老太太们闲聊,听他们亲切地称呼自己“老袁”。
袁隆平不会忘记每一个帮助过杂交水稻事业的人。他常常向人们提起赵石英、陈洪新等人。赵石英作为原国家科委九局局长,陈洪新作为原湖南省农业厅厅长,都为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袁隆平后来多次去看望这些人,并把他们的贡献记在心里,挂在嘴边。
袁隆平曾经做过一个梦,这个梦后来广为流传:在杂交水稻研究的紧张时刻,袁隆平带着满腹思绪进入梦乡,结果在梦中他惊喜地发现,他种的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感悟:做事先做人,只有志存高远、心怀善念、大爱无疆的人才能为人类作出伟大的贡献。一项复杂、浩大的工程需要众人齐心协力才能完成,袁隆平在荣誉面前不贪功,他谦虚、礼让的品质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袁隆平稻穗下乘凉的梦想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美丽画卷,充分体现了一位科学家造福天下苍生的伟大愿望。
参考资料
-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儿童故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