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廢除文科學部」的衝擊

內容簡介

2015年,日本國內傳出文部科學省要「廢除大學文科學部」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從學界到產業界的震盪。儘管最終證明只是虛驚一場,但這一波巨大恐慌也讓不少有識之士重新審視了日本社會長期以來重理輕文的問題,其中影響力最大的莫過於前東京大學副校長、著名社會學家吉見俊哉的這部著作。 理科能創造經濟價值因而「有用」,而文科只是「教養」的點綴,真是如此嗎? 人為什麼要學習?大學只是用來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地方嗎? 18歲的高中畢業生、35歲的職場人、60歲的退休者分別能在大學中獲得什麼? 在日新月異的未來社會中,什麼樣的人才不會落伍? …… 本書將圍繞上述問題逐一回答,徹底顛覆「文科無用」的社會「常識」。

作者簡介

吉見俊哉1957年出生於東京都。著名社會學家,東京大學教授、副校長。研究領域為都市論、文化社會學。代表性著作有:《博覽會的政治學》(中公新書)、《媒體時代的文化社會學》(新曜社)、《媒體文化論》(有斐閣)、《世博會幻想一一戰後政治的束縛》(築摩新書)、《親美與反美——戰後日本在政治上的無意識》(岩波新書)、《何謂大學》(岩波新書)等。

譯者

王京歷史民俗資料學博士,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民俗學、日本文化等。譯作有柳田國男《食物與心臟》、《都市與農村》、《鄉土生活研究法與民間傳承論》(合譯)、福田亞細男《日本民俗學方法序說》等。 史歌文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日語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日本思想史、日本文化等。譯作有柳田國男《海上之路》《關於婚姻》等。

原文摘錄

價值尺度絕非一成不變。以數十年為單位回看歷史,不難發現價值尺度的變化。例如,20世紀60年代與今天,價值尺度已經迥然不同。1964年舉辦東京奧運會的時候,以所謂「更高、更快、更強」的發展型價值尺度來衡量現實是理所當然,社會也在這一尺度下提出了種種對「有用」的需求。新幹線、首都高速公路,都是從當時這一價值尺度出發而追求的「未來」。從超高層大廈到東京灣開發,經濟增長期的東京一路追逐着這一價值。但進人21世紀後,我們的價值觀有了些許不同。人們開始推崇可長期使用、可回收再利用的手段,慢節奏、更愉快、花費更多時間去發揮作用的方式受到重新肯定。這就是價值尺度發生了變化。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