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國)之我觀(杜秀香)
作品欣賞
(典籍里的中國)之我觀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正是因為我們有浩如煙海的典籍,有煌煌「二十四史」,有一代又一代人篤定心志,傾盡心血的著書立傳,中國五千年文明才得以延續不斷,生生不息。
《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開篇巨著《漢書》,是由東漢班彪、班固、班昭兩代人接續編纂而成。全書一百二十卷,八十餘萬字,共百篇,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起於漢高祖元年,終於新朝四年王莽被誅,歷時十二世,跨越二百三十年。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位列「二十四史」,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四庫全書》曾說:「馬班之史,李杜之詩。」中國詩壇有李杜並肩的神話,中國史書亦有雙峰並峙的奇觀,就是司馬遷的《史記》與班固的《漢書》。《史記》開創了紀傳體通史的先河,《漢書》則開闢了紀傳體斷代史的先例,且影響了後世官修史書編纂體例兩千多年。司馬遷文采斐然,豪氣凜然,不拘形跡,慷慨任氣,班固則格局謹嚴,史料翔實,思想正統,堪稱「國史」。《漢書》改《史記》之「書」為「志」。其「十志」內容貫通古今,規模宏大,記事豐富。其中《刑法志》第一次系統敘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具體律令的規定;《地理志》記錄了當時各郡國行政區劃、歷史沿革、戶口數字、物產經濟、民情風俗;《藝文志》考證了各種學術別派的源流,記錄了存世的書籍,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食貨志》上卷談「食」,即農業經濟狀況;下卷論「貨」,即商業和貨幣的情況,是當時的經濟專篇。
舞台,是目光聚集之處,燈光匯集之地,是最適合造夢的地方。《典籍里的中國》透過《漢書》,讓我們得以夢回大漢,得以窺見那個大漠孤煙,旌旗獵獵,名將輩出,馬鳴蕭蕭的大漢王朝,得以窺見那個天下一統,長治久安,為我們民族命名,為我們文明烙印的偉大時代。如果王朝有顏色,周朝一定是綠色,那是中華文明的春天,是少年的生機勃勃;秦朝一定是紅色,那是火的涅槃,是血的慘烈;漢朝一定是黑色,那是水的洶湧磅礴,是夜的雄渾悲壯;唐朝一定是黃色,那是李世民的英明,武則天的雍容,是唐玄宗的浪漫,楊玉環的明艷……
因為《漢書》,西漢,從此獨當一史。後世文人更是將其奉為案頭卷,枕邊書,縱使沒有紅袖添香,依然挑燈夜看。北宋蘇舜欽,有一次住在岳父家,某天躲在書房內獨自飲酒,卻不叫送菜,他岳父甚是奇怪,禁不住偷窺,卻發現他正在讀《漢書》。當讀到張良聘勇士埋伏在博浪沙,企圖以大鐵椎擊殺秦始皇時,蘇舜欽飲酒一盅,嘆道:「當浮一大白也」;當讀到勇士僅誤擊副車時,蘇舜欽又飲酒一盅,嘆道:「惜乎不中」。他岳父搖頭微笑:「有這樣的下酒菜也不枉了。」於是,「以漢書下酒」的典故流傳至今。
與蘇舜欽不同,蘇東坡對《漢書》的鐘愛表現在全書背誦。據傳,蘇東坡「過目成誦」。一天,有位朋友去看他,等了好久,蘇東坡才出來見他。客人很不高興。蘇東坡解釋道:「我正在抄《漢書》。」客人聽了甚是不解,憑蘇才子「過目成誦」的天賦,還用得着抄書?蘇東坡說:「我讀《漢書》到現在已經抄寫三遍了。第一遍每段抄了三個字,第二遍每段抄兩個字,現在只要抄一個字了。」客人半信半疑地挑了幾個字一試,蘇東坡果然應聲能背出有關段落,一字不差。學霸的世界,我們不懂,《漢書》的妙處,可見一斑。
常常有人疑惑不解:學史有何用?故紙堆里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王朝興替早成了過去式,被時間拋諸腦後。班固給了我們答案:「究其終始強弱之變,明鑑戒焉。」學史明智,鑑古知今。史書存在的最大意義便是讓後人看到歷史大勢,總教訓,求經驗,從中明悟治亂之道,確立治世之本,為後世鏡鑒,為世人謀福。
放眼世界,中國是公認的歷史記錄最完整的國家。中國上古史官記述《尚書》,開史書之源;周公藏書於金匱,一腔赤誠;孔子作《春秋》,微言大義,而亂臣賊子懼;春秋時期,齊國史官為如實記錄史事,兄弟三人兄死弟繼,讓兩千多年後的我們依然知道「崔杼弒其君」;太史董狐不懼權勢,不阿權貴,一句「趙盾弒其君」留下「秉筆直書」的成語和美名,「董狐筆」也成為剛正不阿的代名詞;司馬遷為著《史記》,忍辱含垢,宵衣旰食;班固為修《漢書》,從青春到白頭,用了整整一生;陳壽屢遭貶斥,失意病卒,卻留下赫赫六十五卷《三國志》;司馬光辭官歸隱,十四年專心編纂《資治通鑑》,從而有了「史學兩司馬」的美談……他們窮盡一生,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將千古興亡,銘記於器,篆刻於竹,揮墨於紙,流傳於世。他們世代相繼,以撰書寫史為己任,為史書而生,也為史書而死。他們讓每一個華夏子孫皆知我們從何處而來,將去向何方,生當如何,死亦怎樣?
《典籍里的中國》選用了以班昭的視角去演繹班家兩代人修《漢書》、護西域的千秋功績。中國歷史上向來不缺牛人,牛人家族也不少見,建安文壇,曹家父子分了三杯羹;唐宋八大家,蘇家父子獨占三席。可要說最牛家族,還得是班家。班固,作為東漢史學家,一部《漢書》名垂千古;作為東漢文學家,一首《兩都賦》被昭明太子選進《文選》,大名鼎鼎的《封燕然山銘》亦是出自其手。其父班彪,採集前朝歷史遺事,從旁貫穿奇聞異事,寫下《史記後傳》數十篇,從而肇創《漢書》,後著賦、論、書、記、奏事等共合九篇。其弟班超,出使西域三十餘年,收復西域五十多個國家,建立西域都護府,被封定遠侯,我們熟悉的成語「棄筆從戎」「聲東擊西」「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皆因此人而生,被史家盛讚「文采超一流,武略超一流」。其妹班昭,續寫《漢書》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從而最終完成這部巨著。後人推崇備至的《百官公卿表》,即是八表之一。這篇表首先講述了秦漢分官設職的情況,各種官職的權限和俸祿的數量,然後用分為十四級、三十四官格的簡表,記錄漢代公卿大臣的升降遷免,把當時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變遷清清楚楚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天文志》則保存了上古至漢哀帝元壽年間大量有關星運、日食、月食的天文資料。隨後,她奉旨講授《漢書》,為它流傳後世可謂功莫大焉。因夫家姓曹,她被弟子尊稱為「曹大家」。她還被詔入宮成為皇后、妃嬪及公主們的老師,後又被鄧太后奉為「國師」,作《女戒》。對,你沒看錯,就是被古代女子們奉為德行必修課聖經的《女戒》(呃,先膜拜一下)。她是第一位進入修撰「二十四史」行列的女史學家,也是第一個見諸正史的女教育家。莎士比亞說:「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非也!非也!
不止如此,歷史上著名的班婕妤,就是漢成帝之時被趙飛燕謀害不成,而以一首《團扇歌》流傳至今的班婕妤,是他們三兄妹的姑祖,也就是我們說的「姑奶奶」。真所謂:一門父子三詞客,兩漢最牛是班家。
故事最後,早已兩鬢斑白,垂垂老矣的兄妹三人隔着生死,面對着父親班彪,感傷卻無憾。班固說:「修《漢書》,我用了一輩子。」班超說:「守護西域,我用了一輩子。」班昭說:「完成班家修史心愿,我用了一輩子。」曹操曾無比羨慕地說:「生子當如孫仲謀。」班彪卻無比自豪地說:「古人說'虎生三子,必有一彪』,我的三隻小老虎,各成一彪。」[1]
作者簡介
杜秀香,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濟南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網高級作家,中國鄉村人才庫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