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油画( painting ),指用干的油调配的颜料所作的绘画。油画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汉代有油帛的记载,明代髹饰录[1]记载了诸种油画技法。油画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兴盛起来,并传播到各地。欧洲油画一说大约15世纪时由荷兰人发明,一说由中国传入,其说待定。

传统油画以亚麻子油调和颜料称为油彩绘制。在经过处理的布或板上作画,因为油画颜料干后不变色,多种颜色调和不会变得肮脏,画家可以画出丰富、逼真的色彩。油画颜料不透明,覆盖力强,所以绘画时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使绘画产生立体感。油画适合创作大型、史诗般的巨作。成为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现在存世的西方绘画作品主要是油画作品。绝大部分壁画作品也是用油画颜料和创作方式制作的。19世纪后期,由于科技发展,许多新材料应用于油画领域,如丙烯颜料或油漆而不局限于狭义的油彩等。

目录

历史

油画的前身15世纪欧洲的蛋彩画[2]。油画逐渐代替了蛋彩画。油画是将颜料溶解在植物油里,蛋彩画是将颜料融进蛋清里。

分类

按照题材,油画大致分为三类: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

按照画法,油画又分为:古典油画直接画法油画,以及两者混合画法。

油画技法包括挫、拍、揉、线、扫、跺、拉、擦、抑、砌、划、点、刮、涂、摆等多种技法,其中,比较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透明画法,和厚涂画法,还有直接画法。

透明画法

透明画法在19世纪以前基本上一直是欧洲油画的基本技法。 这种技法步骤比较多,要先在各种有色底子上用底料做出符合自己理想的素描关系或肌理效果,然后再在上面用透明颜料进行罩染并最后完成它。

理解起来非常简单,意思就是把一层颜色单独罩在另一层颜色上,下面的颜色就像隔着一块彩色玻璃;而不是用两种颜色相调和直接产生第三种颜色,第三种颜色是视觉调和的结果,而不是一种直接的物理调和。

这种护画法画起来比较麻烦,制作时间长,要等形体塑好后放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待它完全干透,再一层层敷以透明颜色,用棉花或布或手指蘸透明色去擦,使色彩(色相)范围一层层往上罩透明色,在解决并保留形体的基础上,一点一点的去解决色彩问题。所以,现代画家很少人完全采用这种多层次的透明画法。

它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透明色重显,也就是用被稀释的颜料进行多层次的描绘,并使下层的颜色能透过上层隐约显示出来与上层形成变化微妙的色调。它与物理调和派生的第三种颜色虽有相同的色相,但视觉效果不一样,前者更为深沉,具有珠宝般的光泽。二是薄底透明罩色,这种画法就是说在绘画过程中用深棕色或银灰色画出较严格的素色油画,等到画面干了之后罩上透明色,以提高整个画面的透明度。

厚涂画法

这个画法,还有一个名字叫“土豪画法”[3]。厚厚的颜料一层一层的往上铺,都是用钱堆出来的啊!

厚涂画法和透明画法比起来比较任性(毕竟是土豪画法),它可以在颜料不干的情况下,或者在已画好的颜色上,用更厚的颜色进行叠加覆盖。厚涂目的是突出重点、塑造质感。堆砌而成的三维实体,给油画作品带来厚实的外观。

对待这种技法要粗暴一点。它比较适用于粗糙结实的画板,因为太薄或者太弱支撑不住他一层层的厚颜料啊,还有,作画时,大多数要用油漆刷子或者刮刀,像那种细细的小画笔,根本hold不住它。

伦勃朗是最早使用“厚涂画法”的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人脸亮部的颜色很厚,因此在阿姆斯特丹有人讽刺他的肖像画可以用鼻子挂起来。

直接画法

直接画法是现在油画最常用的技法,它也叫为直接着色法,就是指在画布上作出物体的大致轮廓后,凭借对物体的色彩感觉或者对画面色彩的构思铺设颜色一次性完成,在作品画完之后如果有什么不正确或者瑕疵可以用画刀刮去继续上色调整,和厚涂法有相似之处,就是在绘画过程中所使用的颜料都比较浓厚,色彩饱和度也很高,笔触清晰,让人很容易与画面内容产生共鸣。

这种画法一般不考虑色彩重叠所产生的色彩,不作利用底色的计划,有时干了也可以继续画。初学者大都采用这种画法作画[4],或多用于创作及生活中现场的写生,收集人物形象或环境素材速写中以及用于油画创作多人物构图中,逐个去刻画人物形象。

它的长处就是感受强烈,色泽鲜明,用笔生动,衔接好,不吸油,激情表现,感情充沛。如列宾的画,多数是一遍画成的,画的也比较快。

直接画法一般是需要很有自信的,因为每一笔都会影响最后完成的画面,虽然可以修改,但都必须是最小限度的,这样才不会破坏画面的清新效果。

常用油料

一、是调色油,供调配颜料和绘画之用。从古至今一直被画家所使用,其中核桃油是古代大师们运用最广泛的调色油;

二、是稀释剂:包括松节油等,供稀释颜料和光油之用。松节油可稀释调色油,用于减轻调色油含量,适用于油画最初几遍的涂层;

三、是树脂油:主要供上光之用。

可以起到保护画面、提高画面色彩在观感上的饱和度的作用[5]

视频

油画 相关视频

油画透明技法是如何形成的?
零基础也能一学就会的油画
油画的绘画意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