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关肃霜(1928年-1992年3月6日),女,原名关鹔鹴,满族,湖北荆州人,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旦角,京剧演员,专攻武旦。她出身艺人家庭,父亲关永斋是京剧鼓师。

关肃霜
出生 (1963-04-27) 1963年4月27日(61岁)
武汉
国籍 中国
别名 关大毛
职业 演员
知名作品 《打焦赞》《扈家庄》《战洪州》《黛诺》

关肃霜生前任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剧协主席、省京剧院院长。


中文名称 关肃霜 出生日期 1928年
别名 关鹔鹴 关大毛 逝世日期 1992年3月6日
职业 京剧演员 出生地 武汉

目录

人生履历

1950年1月 在云南大戏院任演员

1951年4月 参加昆明举办的戏曲改进协会筹委会第一期艺人讲习班学习

1951年11月 人云南大戏院管理委员会委员

1952年 赴重庆参加西南文代会并演出 《大英节烈》

1954年 任慰问全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团副团长,参加慰问演出活动。

1955年 赴上海参加华东戏曲观摩会演,并带回一些剧本

1956年 经李建业、秦竹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艺术代表团,赴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国访问演出。回国后,留北京香苏盛琴、李丽芳学戏。是年,参加云南省戏曲会演,主演《战洪州》获演员一等奖

1957年 赴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会,演出《泗州城》《打焦赞》,荣获两枚金质奖章。尔后应邀到前苏联各地巡回演出。

1958年云南大戏院改名为昆明京剧团,任团长。与徐敏初一起,主演现代京剧《白毛女》。

1959年 任云南省京剧出省巡回演出团副团长,到北京、天津、武汉、南京等地演出。在北京参加庆祝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期间,经夏衍介绍拜梅兰芳大师为师。

1960年初 和徐敏初结为百年之好,在昆明饭店举行简朴而又热闹的婚礼。省市领导于一川、刘明辉等出席了婚礼仪式

1960年6月 成立于男生京剧院,任副院长、一团演员

1961年到大理、临沧参加中缅友好活动,并慰问边防部队

1962年8月 参加昆明举行的纪念京剧大师梅兰芳演出

1963年9月 赴北京主演《谢瑶环》和《多沙阿波》,并应邀到周总理家做客。

1964年 到潞西县三台山景颇族地区深入生活,赴北京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主演《黛诺》,受到戏剧界的重视和好评。同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4年底江青提出要关肃霜改变演出《战火中的青春》,到山东体验生活

1965年6月 江青来信,谈改变《战火中的青春》的创作问题,秋季赴广州,为广交会中外来宾演出,并到深圳为港澳同胞演出受到好评

1969年 到云南民族学院参加省级文艺团体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被审查。江青指名调关肃霜到北京,安排在《红色娘子军》剧组,因种种原因不愿留下来,呆了二十多天便返回昆明

1989年5月徒弟钰存演出《谢瑶环》关肃霜为其配演剧中武则天一角。

1970年初 在云南省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学习班《海港》剧组任演员

1975年 赴北京参加全国文艺调演 主演《孔雀岭》

1975年11月 任云南省京剧团革委会副主任

1976年8月 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传统戏资料片,后因毛泽东去世、"四人帮"被粉碎,提前赶回昆明

1977年7月 参加六场京剧《豹子湾战斗》演出,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五十六周年。同年底演出大型新编历史剧《红灯照》

1978年1月28 日 关肃霜丈夫、云南省京剧院著名演员徐敏初因病在昆明逝世。2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4、5月到湖南省汉剧院学习,移植京剧《闯王旗》。8月率团到禄丰县各公社演出

1979年 恢复云南省京剧院建制 在一团任演员,参加中央慰问团为边防部队演出。同年赴北京拍摄戏曲彩色艺术片《铁弓缘》,参加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主演京剧现代戏《佤山雾》,并获演出一等奖。11月,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这一年被评选为省劳动模范

1980年 任中国云南京剧团副团长,赴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士和列支敦士登等国访问演出,大获成功。同年,主演的电影艺术片《铁弓缘》,荣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

1981年1月 经省委批准,任云南省京剧院院长,到西北银川、兰州等地演出,并收徒。宁夏电视台录制了其主演的《白门楼》、《辛安驿》等剧目。同年9月,在昆明参加纪念京剧大师梅兰芳是十二十周年的演出活动

1982年2月 《北京日报》报道月月寄款义务赡养在北京的失子老人胡淑贞、冯琪的感人事迹。全国各地一些包干也发表了类似的报道和评论。兼任云南省京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

1982年3月 组团赴上海、苏州、南京长沙等地巡回演出

1982年7月 参加云南省戏曲现代戏调演,主演创作的大型京剧《娜蒂秀》

1982年10-11月 率队赴怀化、洪江、广州、深圳演出受到好评。《关肃霜表演艺术散论》一书,由云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人民日报》发表关肃霜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并配发短评。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向各地转发关肃霜先进事迹的报告,号召向关肃霜学习。年底被评选为省级文化系统优秀党员

1983年3月 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3年5-9月 应邀赴大庆、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长春、沈阳等地,为观众献艺。

1983年10月 收长春京剧团的邢美珠、大连京剧团的侯丹梅、阜新京剧团的李晓玉为徒。同年,被评选为省劳动模范

1984年7-8月 参加中国云南京剧团 任艺术指导,赴芬兰、瑞典惊醒访问演出,主演《打焦赞》《霸王别姬》。

1984年11月 带徒赴武汉、江陵、沙市市、桂林等地演出

1985年1月 应邀赴楚雄演出,并收楚雄彝族自治州滇剧团陈月娥为徒

1986年3月 参加中国文联代表团出访日本国,在东京、箱根、精度、奈良、神户、大阪和仙台等地,进行了艺术交流活动。在全国第二届戏曲电视剧评奖大会上,关肃霜主演的的京剧《谢瑶环》电视片,被评为荣誉奖

<p style="text-ind

ent:2em;">1988年3月 率领云南省京剧团赴香港演出,主演《铁弓缘》《战洪州》等剧目,被报界誉为"京剧怪杰"

1988年9月 在云南省首届民族艺术节上作告别演出

1989年3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赴北京参加第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1989年4月 当选为云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

1989年9月 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被推荐为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特邀代表,赴北京参加大会

1989年11月云南省妇联受全国妇联委托,向关肃霜颁发了全国"三八"红旗手证书

1988年10月 赴天津演出《铁弓缘》、《白蛇传》、《拾玉镯》、《十八扯》、《辛安驿》、《花田错》。

1991年3月 赴北京参加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纪念活动,领衔主演《盗库银》《战洪州》《伯牙碎琴》单个剧目,文唱武打,风采焕然,技惊四座。之后被聘请为全国京剧振兴指导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亲自授予聘书

1991年10月 被英国伦敦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收入目录,并约稿写本人小传

1992年2-3月 在昆明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活动,先后演出《雷峰塔》《水漫金山》节目,接收最后一批弟子

1992年3月6日 在昆明家中急病突发猝然仙逝

1992年9月 关肃霜被荆州博物馆列为江陵第二十三位历史名人,并未其树碑

1992年10月 生前演唱的《黛诺》荣获中国唱片总公司授予的我国第二届"金唱片奖",云南省京剧院副院长毛云婷、关肃霜的女儿徐巧玲赴京代其领奖

人物生平

关肃霜,原名关大毛,为满族正黄旗驻防荆州旗人的后代。生于武汉。是京剧鼓师关永斋的女儿。

她自幼受到艺术熏陶,父亲教她唱《女起解》、《贺后骂殿》,8岁开始练功,三十年代末,她曾向雪艳香学艺,不到半年,这位启蒙老师因家庭所累,辞她而去。她15岁时,她正式拜京剧名旦戴绮霞为师,不但写了契约,还被改从师姓。从此,戴绮霞的丈夫王韵武教把武功、把子,跌打翻扑等基本功。戴绮霞教她文戏。她刻苦练功,不但学习花旦戏,还学习老生戏、花脸戏、小生戏、武生戏和老旦戏,并注意向话剧、楚剧、汉剧和杂技演员学习表演。她随师边学边演,经过勤学苦练,强记博采,16岁在汉口第一次登台演出《虹霓关》,前演夫人,后演丫环,初露锋芒。1946年随师到上海搭班,在连台本戏《蜀山剑侠传》中扮演侠女,能唱能演,能翻能打。她的武打表演,在当时上海剧坛引起轰动。她以俊俏英武的扮相、甜美圆润的唱腔、文武兼备的艺技崭露头角,蜚声艺苑。她不论在信阳城、还是在武汉、长沙或上海,都是文、武、生、旦,无一不演,每演必技压群雄。不论唱、念、做、打、舞俱可称奇绝。令人眼花缭乱的是枪、鞭、足、靠旗打出手的艺技,反串小生激昂苍凉、倜傥潇洒、举重若轻的情状,无不令人赞叹不已。一九四八年,这位挂头牌、挑大梁的"梨园怪杰"满师独立。从此,她在艺怨中恢复了自己的本姓。

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在昆明挑班演出的关肃霜从此扎根昆明,开除了攀登艺术巅峰的学习、钻研及探索创新。一九五九年,她拜梅兰芳为师,先后向梅师及程砚秋等大师求教,学到了许多表现少女内心的精湛艺术技巧,使她的舞台表演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后来她演的《宇宙锋》、《玉堂春》、《霸王别姬》、《人面桃花》、《红娘》等戏,唱、念、做、打、舞,情真意切,喜怒哀乐发自内心,与早期演技相比,更高一筹。

1992年3月6日凌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因病逝世,终年64岁。

关肃霜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作,多年来,她塑造了白素贞、小青、穆桂英、杨排风、陈秀英、谢瑶环、黛诺、叶娘、娜蒂秀众多古代和现代及少数民族妇女形象,显示出她多方面的表演才能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现代京剧《黛诺》是她主演的具有云南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主要剧目。传统剧目《铁弓缘》,集中体现了关肃霜的艺术成就。

最后演出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关肃霜演出她的拿手好戏之一《水漫金山》时,做戏极为细腻、认真,一招一式优美自然、柔中带刚和纯熟到家,颇能淋漓尽致、酣酣畅畅地表现出彼时彼刻白娘子的复杂心情和艰难困苦的处境。武打场面更是经过精心设计和从多年实践中认真构思、提炼、安排和组织的,所以布局严密、配合默契、精华荟萃、巧夺天工,颇能发挥和施展关肃霜唱、念、做、打全能的特长和表演技艺,体现她集文武花旦于一身的杰出才能和流派风韵。在这折戏中,关肃霜不但有短剑对打、双刀对打、长枪对打、满台飞枪等和许多独具特色的身段表演和艺术造型,而且有时还要双管齐下,边舞边打、边打边唱,这就大大增加了这折戏的表演程序和难度,使其成为在全国独树一帜的艺术珍品。1962年,郭沫若先生到昆明时,看了关肃霜《水漫金山》等戏的演出后就曾题诗称赞她的演出说:"舞姿轩昂回落照,歌喉嘹亮遏行云。身披铁锁温侯活,水漫金山白氏真。"

水漫金山

1992年,在昆明召开的第三届艺术节上,根据文化部的明确指示,在3月3日艺术节的闭幕式上,云南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要领衔演出她的代表作--大型京剧舞蹈《水漫金山》作为压轴戏。由于要更换演出舞台和时空,关肃霜提出演出水平又要比过去的大大提高一步,因此,她在两个月前就带领全团演职人员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之中,在每一次的单练、合练、走台和彩排时,她都从不缺席,更不用他人替代,处处以身作则,事必亲躬。当时的云南省京剧院副院长张树勇看着这位老艺术家每次排练都一丝不苟,严肃认真,辛苦至极,便心疼地劝她说:"关老师,您太累了,走台您不必每一次都参加,更不要'走出来'。比划一下就成了。"关肃霜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不行,这是为艺术节排戏,大家都辛苦,100多号人参加排练,我这个当头的不参加能说得过去吗?"她就是这样整天为艺术节操劳奔忙,全心全意地准备着这次重大的演出。

笔者回忆

根据当时的不少报刊报道和笔者的回忆,在那年的3月3日晚上,整个春城华灯璀璨,满街喜气洋洋,人们沉浸在盛大节日的欢乐气氛之中。昆明东风体育馆装饰一新,馆内犹如歌舞的海洋,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在此举行闭幕演出。木鼓、铜鼓、铃鼓、手鼓、象脚鼓、太阳鼓交替叩响,组成了一支气势恢宏雄奇的鼓的交响曲。在此鼓乐声中,180朵绿色"花童"从高原云海中托起一轮太阳;随着,刘长瑜、于魁智、虎美玲、刀美兰、关贵敏、德德玛、毛阿敏、姜昆、唐杰忠等名家纷纷登台献艺,各自亮出了自己迷人、拿手的绝活。

精美绝伦

最后,关肃霜领衔的大型京剧舞蹈《水漫金山》登场,精美绝伦的京剧艺术把数万名观众仿佛带入到了一个神话的世界。只见她扮演的白娘子为着忠贞不渝的爱情,率领着众水族迎战代表封建势力的法海差来的天兵天将。众水族挥舞的几十面彩旗形成滚滚的波浪,以白娘子为轴心的五组演员同时出手表演,就像一朵盛开的梅花,五十杆花枪同时飞舞,往来穿梭,辉煌灿烂,光彩夺目。真是戏驾着彩,彩托着戏,戏与彩把演员与观众联成一片。演员演得尽情,观众看得尽兴。但是,从关肃霜的亮相中,内行人还是看出了她已力不从心,显出了疲态。是啊,她的确太累了,实在需要好好地休息一下。然而,还没等它卸装,早有100多名演员和员工拥来要求与她合影,要求她签名。她一一满足人们的愿望,直累得她精疲力尽,站立不稳,只好躺在长椅上请人帮她卸装。


逝世

三天后,3月6日凌晨,不幸的事终于发生了,关肃霜终因劳累过度,得了心肌梗死一类的病而不幸与世长辞,《水漫金山》成为了她最后一次辉煌的演出和绝响,她为京剧事业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诚哉,贤人也!

人物故事

关肃霜,原名关鹔鹴,1928年出生,湖北荆州人。

她是满族,出身艺人家庭,父亲关永斋是京剧鼓师。

自幼受艺术熏陶,随父学唱"梅派"《女起解》、"程派"《贺后骂殿》。童声清脆,悦耳动听。8岁开始练功,1943年15岁时在武汉拜著名旦角戴绮霞和武生王韵武为师。戴教关肃霜花旦戏,王教她武功、把子功和跌打翻扑等基本功。

关肃霜学戏刻苦,进步很快。随师边学戏边演出,1944年登台献演《虹霓关》,一赶二,前演夫人,后演丫环,青衣、花旦两个角色转换,初露锋芒。16岁成名,蜚声艺苑。

抗战胜利后,她于1946年随师到上海搭班,在《蜀山剑侠传》中扮演侠女,唱、念、做、打全面,引起了轰动。媒体称赞关肃霜是"奇女子",在江南一带颇具名声。

扎根云南

1949年,新中国诞生,正在云南昆明挑班演出的关肃霜从此扎根云南。

身在云南,若想在京剧界占有一席之地,就要有新玩艺、新创造。她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学、练、看、演,把京剧各个流派、各个行当、各个剧种的艺术精华吸收过来,化进自己的再创造之中,使之达到通、精、化的境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树立了允文允武、婀娜多姿、明快、稳健、含蓄自然的表演艺术。1959年,关肃霜拜梅兰芳为师,学到了许多艺术技巧,使她的舞台表演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与早期演技相比更高一筹。饰青衣端庄大方,唱腔流畅,婉转自如,韵味隽永。演花旦戏《红娘》等剧目,口齿清脆,体态轻盈,表演细腻。反串小生,扮相英俊,风流倜傥,唱得潇洒,在《白门楼》一剧中,演活了吕布。她在唱念中毫无旦角娇媚的痕迹,字字喷出响彻行云,高亢中带有凄厉之声,行腔时抑扬跌宕,颇见功力。

关肃霜长期生活在云南边疆,她经常下村寨体验生活,搜集少数民族素材,先后创演了《多沙阿波》《黛诺》《佤山雾》等反映彝族、景颇族、佤族少数民族生活的剧目,在其中的表演、开打颇多创造。

20世纪60年代早期,关肃霜率团在上海演出。在《白蛇传》一剧中,关肃霜饰白素贞,文唱武打一人演到底。在《盗仙草》《水斗》两折中的"打出手"有新的突破,一改仅用左右脚踢枪的老程式,加上前翻身、后翻身、侧身踢枪的绝技。

靠旗出手

关肃霜技艺超群,全面发展,可谓"文武兼备,通才名伶"。她擅长武旦、刀马旦,亦擅文戏青衣、花旦、花衫,反串小生、净角也别具一格。

特别是表演《铁弓缘》《战洪州》两剧,关肃霜创造了"靠旗出手"的武打绝技。8杆枪在空中朝她飞来,只见她沉稳迅速,用靠旗接枪,再用旗杆打回,或接枪后挑起来旋转几圈再打出去。左右开弓,前打后挑,惊险万分,让全场观众兴奋异常,跺脚叫好。今日,各地院团的武旦演员在踢枪打出手时,都学习运用了关肃霜的"靠旗出手"技艺。

《铁弓缘》集中体现了关肃霜的艺术成就,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成影片,并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

关肃霜主演的《黛诺》,1964年在北京"全国京剧现代观摩演出大会"演出时,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全国有十多个省、市京剧院团学演《黛诺》,中国戏曲学院还把此剧作为本校教材。首都京剧界名伶马连良、张君秋、李和曾等也学唱《黛诺》中的名段。一时间,关肃霜演唱的(南梆子)"山风吹来一阵阵……"在戏迷中流传开来。

鞠躬尽瘁

一代红伶关肃霜演技出众,引起戏剧家、专家的关注。1962年,郭沫若在昆明观看了关肃霜演出的《水漫金山》,题诗赞曰:"舞姿轩昂回落照,歌喉嘹亮遏行云。身披铁锁温候(吕布)活,水漫金山白氏真。"

许多青年旦角慕名投帖,拜关肃霜为师。关肃霜经过严格筛选,一生收近50人为弟子,其中最有成就的传人是邢美珠、李静文、候丹梅、李佩红。桃李满天下,关肃霜的艺术流派形成了气候。

1992年,云南省在昆明举办第三届艺术节。在闭幕式上,关肃霜领衔压轴演出经典武旦戏《水漫金山》。两个月前,她就带领全团演员投入紧张的训练。在每一次单练、合练、走台和排彩时,年逾花甲的关肃霜从不缺席,也不用他人替代。事必躬亲,处处以身作则。3月3日晚上。在鼓乐声中,《水漫金山》开演,只见关肃霜扮演的白娘子率领众水族,与法海差来的天兵天将拼死搏斗。这天,关肃霜太累了,但她强打精神,在谢幕后仍为100多名观众、演员签名。最后站立不稳,躺在长椅上请人帮她卸装。

3天后,3月6日凌晨,关肃霜终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死,与世长辞,享年64岁。她为京剧事业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个人作品

关肃霜演花旦口齿清脆、体态轻盈、表演细腻,饰青衣端庄大方、唱腔流畅、婉转自如、韵味隽永,她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练、学、看、演,把各个流派、各个行当、各个剧种的艺术精华都化进自己的再创造之中,使之达到精、通、化的境界,从而形成了她自己的独特风格,建树了允文允武、婀娜多姿、明快、稳健、含蓄、自然的关肃霜表演艺术。

关肃霜的嗓音宽宏圆润,唱腔珠圆玉润、婉丽别致、亲切可人,台风婀娜多姿中又见英俊稳健。

她还擅长反串小生,她演《白门楼》,把吕布演活了。开始的〔西皮二六〕她唱得潇洒、倜傥,加上得意忘形、不可一世的表演,充分表现出这个有勇无谋酒色之徒轻佻狂妄的心理状态。后面,吕布身披锁链已成阶下囚,但表面上还很蛮狂。斥骂貂蝉,唱的也是一段〔西皮二六〕。这段〔二六〕与开始的〔二六〕在运腔使调上都有显著不同,这段〔二六〕吐字发音挺拔、激越,唱出了吕布愤恨、恼怒、骄横的情绪,突出了他愚妄的性格。后边大段的〔娃娃调〕是这出戏的主要唱段,关肃霜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演唱才能。她那宽厚圆润的嗓音、刚柔相济、高低自如的演唱技巧,总是博得台下一阵阵掌声。最为难得的是她在唱念中毫无旦角娇媚的痕迹。她字字喷出响彻行云,高亢中带有凄厉,行腔时抑扬跌宕。〔导板〕后出场,猛见刀斧手的手中钢刀,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原先的狂傲一扫而光,把吕布色厉内荏、贪生怕死的本来面目刻画得淋漓尽致,使人物的内心活动也得到了充分表达。关肃霜在《白蛇传》中饰演白素贞,对"出手"也进行了突破。她改双鞭为剑,用剑打出手难度很大,她不但攻克难关,而且把出手处理得合情合理,惊险绝伦。她在《铁弓缘》、《战洪州》等戏中扎大靠,创造的靠旗打出手也堪称一绝。

她创演的现代京剧《黛诺》,在北京"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演出时,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好评。

全国有十多个省、市京剧团学演《黛诺》,中国戏曲学校还把此剧作为本校的教材。首都京剧界名人张君秋、马连良、李和曾等也曾学唱,并给予热情鼓励。而剧中关肃霜演唱的〔南梆子〕"山风吹来一阵阵",也在群众中流传开来。

代表剧目

关肃霜戏路宽广,技艺方面,她长于武旦和刀马旦,反串小生、净角也别具一格。

代表作有《打焦赞》、《扈家庄》、《战洪州》、《白门楼》、《周瑜归天》、《铁弓缘》、《辛安驿》、《白蛇传》、《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等等。她长期在云南边疆,先后演出了《多沙阿波》、《黛诺》、《佤山雾》等反应彝族、景颇族、佤族少数民族生活的剧目,在中颇多创造。

个人生活

关肃霜的弟子有邢美珠、李佩红、李焕弟、李丽、林燕、赵琳、李静文、吴艳华、李萍等近五十余名,分布在各省市、各剧种之中。她不但不遗余力地指教、关怀这些入室弟子,而且对任何青年演员都予以提携帮助,可谓桃李满天下。

成就荣誉

已故云南省京剧院院长关肃霜,是京剧舞台上的一朵奇葩。她曾于1956年、1957年和1980年三次出国访问演出,在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中获金质奖章。

关肃霜一生从艺48个春秋,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成为京剧界代表人物。

视频

关肃霜、杨洁京剧电影《铁弓缘》,口齿清脆,体态轻盈,表演细腻-国语7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