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黄山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山梅(学名:Kirengeshoma palmata Yatabe)是虎耳草科,黄山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20米。茎直立,无毛,略紫色。叶生于茎下部的最大,叶片为圆心形,裂片具粗齿,叶柄生于茎最下部的最长,生于茎上部的渐短以至于无柄。聚伞花序生于茎上部叶腋及顶端,中部的花最大,苞片披针形;花黄色,花梗中部的较两侧的短,萼筒半球形,花瓣离生,形状稍不等,花柱线形,蒴果阔椭圆形或近球形,种子黄色,扁平,3-4月开花,5-8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安徽浙江日本等国也有分布。生长在海拔700-1800米的山谷林中阴湿处。

黄山梅花大美丽,可作为观赏植物。

植物学史

黄山梅最早发现于日本。1888年8月9日日本植物分类学家矢天部良吉在伊予国爱媛县石锤山首次采集到开花期的黄山梅标本;1890年10月吉永虎马又在同一地方采集到果实期的黄山梅标本,模式标本。1890年,矢天部良吉在日本刊物《植物学》杂志上以英文形式正式首次发表黄山梅这一新属新种,定名为Kirengeshoma palmata Yatabe。人们最初认为黄山梅是日本四国地区的特产,不过后来在纪伊半岛和九州也相继发现。1935年,日本东京大学植物分类学教授中井猛之进在朝鲜半岛全罗南道的白羊山又采集到黄山梅,记载为Kirengeshoma koreana Nakai。另外,1978年鹿儿岛大学教授初岛住彦,按照远藤正喜在大分县祖母山上游溪谷采集的标本,又发表了Kirengeshoma suffruticosa Hatusima。

但是,经过研究发现,上述两植物都是黄山梅种下的变异类型,因而与黄山梅归并,成为黄山梅的异名。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80-120米。茎直立,近四棱形,无毛,略紫色。

叶生于茎下部的最大,圆心形,长和宽均10-20厘米,掌状7-10裂,裂片具粗齿,基部近心形,两面被糙伏毛,生于茎上部的叶渐较小,长、宽均3-7厘米,最上部的叶卵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叶柄生于茎最下部的最长,长达25厘米,生于茎上部的渐短以至于无柄。

聚伞花序生于茎上部叶腋及顶端,通常具3花,中部的花最大,无小苞片,两侧的花较小,具小苞片,有时退化仅具1-2花;苞片披针形;花黄色,直径4-5厘米;花梗长1-3(-4)厘米,中部的花梗常较两侧的短,稍被紧贴柔毛;萼筒半球形,直径7-10毫米,被柔毛,裂片三角形;花瓣5,离生,形状稍不等,长圆状倒卵形或近狭倒卵形,长2.5-3.5厘米,宽10-15毫米,先端急尖;雄蕊15,外轮的与花瓣近等长,内轮的稍短;花柱线形,向上稍狭,长约2厘米。

蒴果阔椭圆形或近球形,直径约1.3厘米,顶端具宿存花柱,干时褐色;种子黄色,扁平,连翅长7-10毫米,宽3-5毫米,周围具膜质斜翅。花期3-4月,果期5-8月。

生长环境

黄山梅为阴性草本,不耐强光照射,喜温凉、湿润、富含有机质的酸性黄棕壤的生境[1]

黄山梅大都生长在海拔高度范围为700-1500米的遮荫度较高的林下石壁或流水的石缝处。与之伴生的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有天女花圆锥绣球金缕梅白檀黄山杜鹃鸡桑小构树等;草本层主要为小升麻三脉紫菀、华南落新妇细辛及己唐松草凹叶景天车前油点草以及六叶葎等,另外还有成片的苔藓蕨类植物。其中天女花、圆锥绣球、小升麻、凹叶景天、苔草以及苔藓植物是其群落组成的主要成分。

繁殖方法

培育条件

选成熟种子。

⑴种子萌发培养基:MS+6-BA1.0毫克/升(单位下同)+IAA0.5+活性炭(AC)0.1%;

⑵增殖培养基:MS+6-BA2.0+IAA0.2;

⑶壮苗培养基:MS+6一BA0.5+IAA0.5;

⑷生根培养基:1/2MS+6.BA0.1+NAA1.0。各种培养基均附加3%蔗糖和0.6%琼脂,pH6.0。培养温度为(25±2)℃,光强为30坎德拉,光照时间12小时/天。

无菌苗的获得

将黄山梅的种子放入30℃的温水中浸种2小时后,在超净工作台上以75%的酒精表面消毒30秒,0.1%的氯化高汞溶液消毒6分钟,再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取出置于培养皿内,先将翅状的种皮剥离,再将各个成熟胚接种到培养基⑴中进行培养。20天后,伸长的胚轴将2片绿色的子叶推出培养基;再经过10天的培养,真叶开始出现,同时2片肥大的子叶逐渐萎缩死亡。

继代增殖培养

将长高的幼苗根部切去,转入继代增殖培养基中继续培养。14天后,幼苗的基部膨大形成绿色的致密愈伤组织,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愈伤组织上面逐渐分化出许多不定芽,形成芽丛。20天后,将密生的芽丛切割成小块,转入培养基⑶中进行壮苗培养。根的诱导和移栽:将培养基⑶株高2-3厘米的幼苗转入培养基⑷中进行生根培养。20天后,即长出淡黄色的小根,每株4-9条不等,较粗短。生根频率约为48%。继续培养10天后,就可将其从瓶中取出,洗净培养基后,植入由河沙和腐殖土各半混合的基质中,放入塑料大棚,前10天保持90%左右的湿度,散射光照10小时/天,移栽成活率达65%。

分布范围

黄山梅仅间断分布于中国日本,为典型的中国至日本特有种。在日本,该植物主要分布于日本的中西部,包括本州的纪伊半岛、九州、四国等地,南韩半岛也有分布;在中国,黄山梅只斑块状分布于华东地区的皖浙交界处,具体包括:皖南山区的安徽黄山自然风景区、歙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和浙西北地区的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昌化龙塘山自然保护区。植株多零星或集群分布。

主要价值

科研:黄山梅为单种属植物,是中国、日本间断分布的典型种类。对于阐明虎耳草科的种系演化以及中国和日本植物区系的关系,均有科研价值。

观赏:花大美丽,可作为观赏植物

保护状况

保护级别:该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等级:无危。

保护措施:已在安徽歙县清凉峰、黄山及浙江临安县西天目山设置自然保护区,对黄山梅进行保护。杭州植物园已引种保存。

濒危原因:繁殖困难,由于黄山梅种子结构很特殊:外被由单层、排列致密的细胞构成的网格状外种皮,即种翅;内种皮与较为发达的胚乳紧密结合,细胞排列紧密,且显著木质化增厚;中央包被着成熟的双子叶胚。由于黄山梅的胚埋于胚乳之中,保护组织坚硬,机械性强,且外罩一层膜质外种皮,这对抵御严寒和病原菌的侵蚀来说是有利的,但同时这一结构又对种子萌发较为不利。机械组织的阻挡,尤其是不易获取氧气和水分以及营养物质而限制了种子的萌发,这可能是造成黄山梅种子在自然条件下萌发率低、实生苗少的原因之一。

保护建议

由于黄山梅具有重要的观赏、药用和科研价值,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个稀有物种,为了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结合本研究结果,特提出以下保护建议:

1、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其保护仅靠少数保护机构是不够的,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尤其是保护区和科研单位要通力合作,共同关注濒危物种的保护现状,并寻找其致濒机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另外,在风景名胜区等地要采取图片、资料等多种形式对游人进行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植物保护的具体工作中来,以尽量减少旅游业开发对黄山梅生存的影响。

2、由于物种与生境的密切关系,就地保护是研究、保护和利用珍稀濒危植物的一有效措施。黄山梅现有分布地虽都位于皖浙交界处的保护区内,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地区没能实现真正的保护,因此建议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在黄山梅的成熟期采集黄山梅的成熟种子,播种到当地适宜生境中,春季适时对幼苗进行管理,这样可以在人工帮助下扩大其种群规模。

3、迁地保护是拯救珍稀濒危植物及其自然群体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黄山梅生境破碎化成斑块状,自然群体数量少、植株数量有限且更新能力较差,因此有必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迁地保护。黄山梅性喜阴湿,适生于中高海拔的林下生境,因而受海拔高度和光照强度影响较大,建议可以先在同一山体的不同山头进行移栽,再在黄山梅现有的四个分布区之间进行相互移栽,以增大基因流。日本已把该植物大批移栽到一些地方植物园内,且成功驯化为园艺植物,其成功移栽的原因可能在于日本地理纬度较我国华东地区高,喜阴凉的黄山梅更易在日本的平原地区移栽成活。因此,也可尝试把部分黄山梅移栽到植物园中并营造类似生境摸索适合其生存的最适条件,为黄山梅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保障。另外,迁地保护要注意取样策略,由于黄山梅居群间虽存在分化,但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居群内的变异水平,因而为了捕获尽量高的遗传多样性,建议遵循少取群体、群体内多取样的基本原则。迁地途径可通过收集种子、冬季移栽根状茎、春季移栽幼苗进行。

4、利用组织快繁技术摸索适合黄山梅的快繁体系,成功移栽后使其再回归自然群体,同时这也可为其迁地保护以及开发利用提供技术保证。

5、截止到2005年,对其致危过程和致濒机制尚未能完全清楚。因此,应运用多学科手段加强对其地理起源和生物学特性,特别是繁育特性的深入研究,从而揭示其濒危机制并制定相应的科学保护策略以保护黄山梅这一重要的濒危物种。

视频

美景如画!安徽黄山宫粉梅金缕梅进入最佳观赏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