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食物里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食物里程。原图链接

食物里程(food miles)就是食物从生产出来,直到运送至消费者中(或者中)的运送距离,依据food mile calculator的估算,台湾食用的美国面粉,其运送里程高达12,649公里,来自澳洲的面粉,其运送里程为7312公里,诸如此类。

概述

食物里程用来了解食物生产对环境冲击的一种评估因子,尤其长程的食物运送必然需使用能源来驱动运输工具或贮存食物,增加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因此也将影响全球暖化的程度,例如,同样是面粉,如果是在台湾生产,其食物里程就会比从美国或澳洲进口的的面粉要少很多。这是因为食物的运送的里程不同,其食物里程也就不同,产生的环境冲击也因此而异。

差异

二次大战前,一卡路里的化石燃料可生产2.3卡路里的食物,而现在,10卡路里的化石燃料仅可生产1卡路里的超市食品”。之所以产生这么巨大的差异,在于工业化与全球化的粮食生产模式的崛起。

除了消耗能源以及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之外,长途运输的食物当然会比较不新鲜,因此在味道上也会比较差。另外为了长途运输,有可能会对食物作一些加工处理。

化工处理

美国的鱼类可能在美国沿岸捞捕之后,千里迢迢送至中国,由较廉价的劳工处理后,再运回美国贩售。美国的玉米生产则集中于俗称玉米带的几个州,采收后不仅可供应畜牧饲料,还可经工业化处理后,产生包括糖浆、甜味剂、酒精等五花八门的各种工业化食品生产所需材料。

过去,在地生产的食物多半由当地民众直接消费食用,运送里程往往不远;现在的食物生产则是透过工业化的模式,使用大型机具,且集中于特定地区生产,之后再配送至各地,或者透过工业化加工生产出多种食品之后,再运送至全球各地贩售,这样的生产模式大大增加了食物的运送里程。譬如类似这类的食物生产模式,都让食物里程大为增加,加速能源消耗与全球暖化的速度。[1]

地球暖化

交通工具排碳量

同样的运送里程,因为运输工具的不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环境冲击。根据研究资料指出,同样运送1公吨的的食物,若采用空运的话,每公里将排放高达 6800g二氧化碳,若是采用路运,以卡车运送1公吨的的食物每公里将排放 1800g 的二氧化碳,但是采用铁路运输则只排放 180g,若是采用远洋运的话,排放量降至140g二氧化碳。还有,运送过程是否需要冷藏或冷冻,或者特殊处理方式等等,需要耗用能源却无法纳入里程估算,都让计算食物里程对地球暖化的确实影响更为困难。

降低对环境冲击

人们应思考“食物里程”带来的冲击,这是现代相当重要的环境饮食概念。台湾近年来也开始倡议“吃在地”与“吃当令”,即是类似的概念。“吃在地”可以降低食物里程的环境冲击,“吃当令”则可以减少食物生产与贮存过程中的能源使用。

有鉴于工业化生产模式大大增加食物里程,于是有人倡议“百哩饮食100 miles diet”的概念,也就是尽量食用生活周遭方圆百哩(160公里)以内生产的食物,以抵抗全球化的饮食消费趋势。这样的限制确实可能因而减少食物摄取的种类,却可以降低饮食对环境的冲击。

节能减碳

节能减碳是当前因应全球暖化的重要方式,在饮食节能方面,近二年出现“食物里程(Food Mile)”的观念。食物里程指的是从农场(农、畜的生长地)到消费者购买地(市场、商店)所运送的距离,或是说我们巴和食物原产地之间的距离。里程高,表示食物经过漫长的运送过程,一路上交通工具所消耗的汽油,和随之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增加暖化对环境的冲击。所以,远距离的消费,间接成为地球暖化的帮凶!

“吃当地”和“食当季”

因此,饮食的“食物里程”要低,对环境的影响会比较小,所以要尽量减少购买冷藏空运的肉类,多吃“当季”和“当地”生产的食物。除了新鲜和少污染,另一个好处是活络本地经济,改良都市与农村的关系。[2] “低食物里程”的另一好处是减少了进口商、经销商等中间人的加成,让食物链两端的农人和消费者都能够得到最好的待遇。因此,支持在地农业不但符合缩短食物里程的要求,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良方。

粮食自给

从饮食习惯入手

台湾的地方物种丰富而多样,生产的食物即可以供应日常饮食所需,只可惜数十年来因为国人饮食渐渐西化,加以肉类食用量偏多,政府鼓励休耕使得主食水稻的生产减少,至此面粉与肉等方面大量仰赖进口。若以台中市为中心,则整个台湾几乎都在“百哩饮食”的范围内,只要食用“台湾生产”的食物,即可符合“百哩饮食”之要求,不仅可以降低食物里程的环境冲击,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台湾的粮食自给率。

参考资料

  1. 食物里程概论食在很重要
  2. 食物里程环境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