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青云禅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青云禅寺,1985年起由住持释定根重兴,后由其高徒释弘养扩建。青云禅寺,1988年起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已具丛林规范,又是一处人间佳境,驰名海内外。

中文名称 青云禅寺

地理位置 汕头市

景点级别 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 建 明嘉靖五年(1526)

寺庙简介

青云禅寺,西侧曲径通幽,转过峭立石壁,有一巨石叠成的天然石洞,俗称“大肚石佛”的弥勒洞,上书“青山岩”。它可能是青云岩的发祥地。

古寺现状

现有的青云禅寺,坐东北向西南,总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全寺占地面积240亩。朱红的寺墙,金黄的琉璃瓦,香烟袅袅,经鼓声声。三山门(1990年落成)、天王殿(1989年落成)、大雄宝殿(1986年落成)、观音阁、伽蓝殿、法堂、千佛藏经楼(1998年落成)、念佛堂、方丈室、上客堂、斋堂、执事楼、塔院、释迦宝塔、华严宝塔、八曲亭、接仙亭及护法玄帝庙皆焕然一新。醴陵青云禅寺,原名东禅寺,又称“南岳行宫”和“君山别墅”。坐落在醴陵城东青云山北麓云盘岭下。云盘岭民国《醴陵县志》称“营盘岭”,以清康熙时吴三桂叛乱,有乌、龚二将镇醴陵筑城此山守御叛军而得名。其逶迤联峙之山即“东山”,为古渌江八景之一“东台集凤”所在,位于今湘东医院与市电力局联结部位。东禅寺始建于明,其前身原名“东山寺”由此而来,“禅”与“山”乃一音之转。旧县志载东山寺“久废”不存,明隆庆间县拔贡生肖来凤在其故址创东禅寺,则实际二寺为一。来凤字君山,曾任湖南永兴知县,后笃佛奉禅屡有举建。题“梦碧泉”摩岩石刻于浦口仙子岩,筑“苦竹庵”(今已不存)于其上,皆其所为。其族人后裔肖德亭、肖吾亭、肖德元等对东禅寺在清嘉庆、光绪时曾二度修葺。因寺中主祀南岳圣帝,为朝圣焚香之别所,故名“南岳行宫”。

寺名由来

民国二十一年(1932)仍由肖姓维持修葺。因同年丁仙山又建成新的“南岳行宫”,遂改名为“君山别墅”,并附设私塾族学于其内,以纪念和继承先辈“君山”的精神和事业。1949年以后,庙宇被居民占住[1] 。1989年,醴陵市政协委员释德禅法师携徒释一苇从北门白云庵迁此,正式更名为“东禅寺”,并由神祠转为佛寺。1993年,释德禅以筹集之善款,立修南岳圣帝、木雕观音、地藏菩萨、弥勒佛、玉雕释迦牟尼佛像各一尊,初拟寺院扩建规划。1996年,释德禅法师圆寂,留舍利十余粒。法嗣释一苇继承其事业,带领信徒奉行“慈悲天下,觉悟众生”的人间宗教,打破陈规,完善管理,使寺庙香火日益繁盛。并竭财力从缅甸迎请来释迦牟尼佛、东方琉璃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以及千手观音和文殊、普贤菩萨,护法韦驮等七尊大玉佛像。多为崇高巨制,以备供奉。为宏扬新构,继承师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释一苇的努力和各界协力推动下,2006年,醴陵市政府对东禅寺的改扩建作出整体规划,以挖掘宗教文化、保护文物古迹、创建旅游景点为指导,并决定更寺名为“青云禅寺”。

主体建筑

现有寺宇将改建成山门和圣帝殿。山门造型为三拱排楼式,高8米,宽9米,楼角飞檐,门、楼合一;圣帝殿充分利用原有空间,以平顶屋面设计成为大雄宝殿的前坪[2] 。从边门登级而上,即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两侧分别建为钟鼓楼、观音殿、海会阁。大雄宝殿在原庙后依山而建,外二层内三层混木结构,歇山式顶;琉璃盖瓦、檐角飞翘。殿前立六根青石盘龙柱,高约5米,透雕工艺,气势灵动飞扬。其它建筑也都采用统一的唐派古朴庄严之风格。2007年,规划工程已正式启动。大雄宝殿已巍然耸立,楼阁在望。整个工程建成以后,一个匠心别具、造型古朴,流光溢彩、金碧辉煌的“青云禅寺”,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眼前。它雄踞“前有照(水),后有靠(山)”的一方风水宝地,成为醴陵又一的新景观。

规模之大

青云禅寺,规划建成后总占地7816平方米,比原面积近400平方米扩大10倍以上。总建筑面积4282平方米,主要新增有山门、圣帝殿、钟鼓楼、大雄宝殿、观音殿、海会阁(即舍利塔)等建筑,均采唐派风格,背山临水,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