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雨前徑山茶簡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徑山茶

來自網絡的圖片

雨前徑山茶簡介徑山茶葉外形細嫩有毫,色澤綠翠,香氣清馥,湯色嫩綠瑩亮,滋味嫩鮮。[1]

據《續餘杭縣誌》記載:產茶之地,有徑山四壁塢及里塢,出者多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徑山寺僧采穀雨茗,用小缶貯之以饋人,開山祖欽師曾植茶樹數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鮮芳特異,即今徑山茶是也。雨前表示的是穀雨前。徑山茶,產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西北境內天目山東北峰的徑山,屬綠茶。徑山茶葉外形細嫩有毫,色澤綠翠,香氣清馥,湯色嫩綠瑩亮,滋味嫩鮮。徑山遂有"茶聖著經之地,日本茶道之源"之美譽。 宋代徑山寺的"徑山茶宴",東渡扶桑"作客",流傳到了東瀛,演變發展為今天之"日本茶道"。

徑山茶外形細嫩顯毫,色澤綠翠;內質嫩香持久,滋味鮮爽;湯色嫩綠明亮,葉底細嫩成朵且嫩綠明亮。它在沖泡時,可以先放水後放茶,而且茶葉會很快沉入杯底的特點是其他名茶所不能有的。

徑山茶多數為穀雨前茶,執行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的細嫩採摘,特級茶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一般只採春茶,大多發芽早的無性系良種早在穀雨節氣前,採摘就結束,這一時段氣溫較低,濕度大,茶山中雲霧多,茶葉生長緩慢、均勻,芽葉細嫩、整齊,有效成分含量高,製成茶葉品質好。穀雨節氣後也采一部分徑山茶,但一般在五一節前結束,這一時段採制的茶葉,質量也較好。同時,5月前,尤其是穀雨前,茶園病蟲數量較少,不需使用化學農藥,能確保茶葉安全。

徑山萬壽禪寺建寺以來飲茶之風甚盛,唐宋時代佛教盛行的《百丈清規》、《禪苑清規》,將僧侶的飲茶列入日常行為,並規定一種儀式,稱為茶禮,並加以提煉以宴請上賓,成為茶宴、這就是著名的"徑山茶宴"。盛唐時,以茶宴請、款待賓客,更被視為清雅風流的待客方式,文人士大夫全熱衷於茶宴的形式。到了宋代,寺院也興起了茶宴,最為著名的即"徑山茶宴"。

中華茶文化的興起與傳播,首推禪宗。徑山也不例外。徑山雖非名山,徑山寺卻因歷代高僧輩出位列名剎。《徑山茶圖考》說明,該地與茶結緣,自徑山寺開山祖師法欽禪師始起;徑山茶還是其親手栽種傳承至今的。《徑山茶圖考》輯錄的大量史載圖文,無一不在對古代徑山寺興廢考辨的同時,又揭示出其對徑山茶興衰存在的莫大關聯,反映出"茶禪一體、茶禪一味"相生互融、緊密依存的歷史真實。由此,加深了人們對茶禪關係在中國茶文化歷史中地位與作用的理解、認同。

徑山是茶聖陸羽的著經之地。此事曾多有爭執,一日湖州,一日餘杭。唐陸羽鴻漸隱居苕雪,著《茶經》之地,常用此泉烹茶,品其名次,以為甘冽、清香,中泠、惠泉而下,此為競爽雲。"現經趙大川先生考證,所渭"苕雪"就是當時餘杭的別名,而"陸羽泉"則明明白白說是"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吳山界雙溪路側,即徑山之東麓。"[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