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花蘑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花蘑芋

 

 

 

花魔芋(学名:Amorphophallus konjac K.Koch)是天南星科磨芋属植物,块茎扁球形,直径7.5-25厘米,顶部中央多少下凹,暗红褐色。叶柄长45-150厘米,基部粗3-5厘米。花序柄长50-70厘米,粗1.5-2厘米,色泽同叶柄。浆果球形或扁球形,成熟时黄绿色。花期4-6月,果8-9月成熟。

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山区至泰国越南菲律宾日本中国;在中国分布于陕西、甘肃、宁夏至江南各省。 生于疏林下、林椽或溪谷两旁湿润地,或栽培于房前屋后、田边地角,有的地方与玉米混种。

块茎可加工成磨芋豆腐(又称褐腐)供疏食。磨芋干片含淀粉42.05%,淀粉的膨胀力可大至80-100倍,粘着力强,可用作浆纱、造纸、瓷器或建筑等的胶粘剂。块茎入药能解毒消肿,灸后健胃,消饱胀。主治流火、疔疮、无名肿毒、瘰疬、眼睛蛇咬伤等。 也是一种球茎类的观赏植物。

形态特征

块茎扁球形,直径7.5-25厘米,顶部中央多少下凹,暗红褐色;颈部周围生多数肉质根及纤维状须根。叶柄长45-150厘米,基部粗3-5厘米,黄绿色,光滑,有绿褐色或白色斑块;基部膜质鳞叶2-3,披针形,内面的渐长大,长7.5-20厘米。叶片绿色,3裂,1次裂片具长50厘米的柄,二歧分裂,II次裂片二回羽状分裂或二回二歧分裂,小裂片互生,大小不等,基部的较小,向上渐大,长2-8厘米,长圆状椭圆形,骤狭渐尖,基部宽楔形,外侧下延成翅状;侧脉多数,纤细,平行,近边缘联结为集合脉。 花序柄长50-70厘米,粗1.5-2厘米,色泽同叶柄。佛焰苞漏斗形,长20-30厘米,基部席卷,管部长6-8厘米,宽3-4厘米,苍绿色,杂以暗绿色斑块,边缘紫红色;檐部长15-20厘米,宽约15厘米,心状圆形,锐尖,边缘折波状,外面变绿色,内面深紫色。肉穗花序比佛焰苞长1倍,雌花序圆柱形,长约6厘米,粗3厘米,紫色;雄花序紧接(有时杂以少数两性花),长8厘米,粗2-2.3厘米;附属器伸长的圆锥形,长20-25厘米,中空,明显具小薄片或具棱状长圆形的不育花遗垫,深紫色。花丝长1毫米,宽2毫米,花药长2毫米。子房长约2毫米,苍绿色或紫红色,2室,胚珠极短,无柄,花柱与子房近等长,柱头边缘3裂。浆果球形或扁球形,成熟时黄绿色。花期4-6月,果8-9月成熟。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山区至泰国、越南、菲律宾、日本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陕西、甘肃、宁夏至江南各省。 生于疏林下、林椽或溪谷两旁湿润地,或栽培于房前屋后、田边地角,有的地方与玉米混种。 喜温暖和阴湿的气候环境。但不能积水。要求在硫松肥沃、通气排水、高含有机质的微酸性或中性的沙质土壤中生长。

繁殖方法

花蘑芋是一种再生能力较强的植物,不但可以用育种的方法,进行有性繁殖;而且还可将大块球茎切开,只要每块茎块上带有主芽,就能萌发长出一棵新株。

块茎

花蘑芋的球状块茎,可待秋末、初冬叶片祜萎时,挖起收集,或者等到来年春季,再挖起块茎,作为种块进行繁殖。分块茎繁殖可在3月下句或4月上句进行。繁殖前,挑选地势稍高、土层深厚、疏松肥沃、通气排水较好的沙质土壤的地方。施足堆积的干杂肥,或禽畜类干粪,然后进行40-45厘米的深翻,把肥料埋入土壤中,使之具有较强的肥力。然后整细耙平,按照70-80厘米的株行距挖深穴,穴内再填腐熟的厩肥,肥上盖沃土一层,就可进行分茎块栽培。中国长江流域地区大约在4月上句,花蘑芋硕大的球茎开始萌发,莳养者可根据块茎萌发的主芽,进行切制,每块切下球茎只要有主芽即可。切口涂抹硫磺粉,或洁净的草木灰,使之尽快干燥,一般上午切好下午栽培,覆盖细沙土,其厚度为2.5-3.5厘米。栽好后用喷壶喷一次过表水,喷水不宜过多,土壤不能太湿,防止块茎刀口感染腐烂,3-4天后可喷一次透水,使其新芽能够吸收水分,一般7-10天,伤口便开始出现愈合组织,新芽基部开始萌发新根,20天左右新芽便破土而出,说明分球茎繁殖成功。

播种

采种:花蘑芋的果实为浆果,9-10月果实成熟,成熟时果皮由绿色转变为绿黄色,或橘黄色。莳养者便根据果实的成熟度,采收堆放数日,掰开浆果取出种子,清洗干净后略加晾干,用冷湿河沙进低温层积贮藏,待到次年春暖花开时便可进行播种繁殖。

圃地准备:可选房前庭院和屋侧地方,有半荫蔽或散射光照的地方最好。施足有机液体肥,待表土吸干肥水后,再施一层堆积的干杂肥,然后进行深醐,把肥料全部埋入土壤中,再整细理沟,制作露地苗床。苗床的大小可根据种子的多少而定,一般长度为400-500厘米,宽为100-120厘米,高为20-25厘米。

播种方法:播种前,将花蘑芋种子筛出,用45℃左右的温水浸泡24小时,待其种子充分吸足水分膨胀后,捞取沉于盆底的种子,直接播种在苗床中,覆土盖好种子,然后把水喷透,床上覆盖层稻草,保持土壤湿润从播种后到出苗前,要经常检查土壤墒情,随时均匀地补充水分,苗床不能忽干忽湿,或者过干过湿。同时还要注意种子是否外露,或被大雨冲刷床面。种子发芽出土后,要及时揭去稻草,使其接受弱阳光照射,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才能完全暴露在阳光下,待真叶长出后,施次磷钾肥料。促进幼苗健壮成长,一股5月初便可作定植栽培。

栽培技术

整地栽植

原有的块茎可在4月上旬栽培,用种子培育的苗株可在5月上、中旬进行。栽培以前,要在栽培场地施足基肥,如腐熟的干杂肥,厩肥,人畜粪尿等,施后进行深翻,整细耙平,再按每平方米50毫升福尔马林,加水10-12升稀释,直接喷酒在场地上,并立即用塑料薄膜覆盖,24-48小时后揭开薄膜,翻晒数日,便可进行栽培。幼苗或块茎的栽培,可按70-80厘米的株行距,挖深穴,穴底填一层有机肥,肥上盖土,再将幼苗或块茎栽培穴中,覆土厚度为2.5-3.5厘米,先浇半透水,3-4天后把水浇透。一般块茎5月就能发出新芽。

水肥管理

施肥:花蘑芋是一种生长极其繁茂的植株,因而特别喜欢固体的迟效性肥料。所以,在栽培场地要提早施足基肥,使其土壤疏松肥沃。在整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期,还要追施有机液体肥料。5-6月可在植株周围20厘米处进行环状挖沟,施一次腐熟的有机液体肥料浓度为1:1或1:2,待土壤吸干肥水后,再填一层干杂肥,然后回土填平。次日把水灌透。这样栽培场地的土壤长期疏松肥沃,而又不损伤植株,花蘑芋根系在湿润的土壤中,均匀地吸收水分和养分,从而繁茂地进行生长。7-8月,花谢以后,再按上述方法,追施一次含磷、钾元素为主的有机肥料,并进行中耕除草,使之养分集中,供植株茎块增长需要。花蘑芋在大周期的生长过程中,一般只施两次追肥,植株就能旺盛生长。

浇水:花蘑芋性喜温暖湿润,特别喜欢土壤疏松透气,所以,植株周固不能积水,栽培场地要选地势稍高的地方,以利排水。新栽培的花蘑芋,刚开始浇水要少,特别是经过切割的块茎,浇水要更少,以免刀口感染造成块茎腐烂。但是,植株进入营养生长阶段,要保持土壤绝对湿润。露地栽培的植株,要经常灌水,开花以前,最好毎7-10天灌透水一次。如果土壤过干,可每星期灌水2次。如果雨水多,不但不灌水,而且还要理沟排水,防止水涝淹死植株。花谢以后,植株进入块茎生长期,这要结合第二次施肥,把水灌透,使其土壤湿润、疏松、肥沃。土壤中水分充足,就能有效地溶解各类营养元素,供植株吸收,使之块茎硕大。一般可每星期灌水一次,直到秋末初冬,叶片枯萎时为止。

温度光照

光照:花蘑芋性喜温暖和阴温的生态环境,忌夏季的强阳光曝晒。所以,栽培花蘑芋要选房前屋后的半荫蔽或有散射光照的地方,对其生长特别有利。从莳养实践中得知,花蘑芋的叶片在光照度为3000-5000勒克斯时,便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在生长最旺盛的5-8月,也只需要18000-25000勒克斯的光照度就可以了。莳养者在知道花蘑芋对光照的要求后,就应人为的与其创造适宜生长的光照度,植株才能旺盛生长。

温度:花蘑芋生长最适宜的生物学温度为25-30℃,最低生物学温度为12℃,最高为38℃,也就是说它在12-38℃的温度范围内也能生长。如果温度过低或过高,超过它的两个基点温度,植株就要进行休眠、或半休眠,停止生长。所以,栽培花蘑芋必须在气候较为稳定的4月中旬进行。这时,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平均气温都在17.5℃,最高可达25℃。这种温度就有利于块茎新芽的萌发。10月以后,最低气温都在10℃以下,所以花蘑芋便枝枯叶萎,进入冬季休眠了。

主要价值

食用:块茎可加工成磨芋豆腐(又称褐腐)供疏食。

经济:花蘑芋干片含淀粉42.05%,淀粉的膨胀力可大至80-100倍,粘着力强,可用作浆纱造纸瓷器或建筑等的胶粘剂

药用:块茎入药能解毒消肿,灸后健胃,消饱胀。主治流火、疔疮、无名肿毒、瘰疬、眼睛蛇咬伤、烫火伤、间日疟、乳痈、腹中痞块、疔癀高烧、疝气等。

观赏:花蘑芋是一种球茎类的观赏植物。生性强健,茎干粗壮直通,多不分枝,秀叶着生茎干顶端,翡翠碧绿,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花态奇特,佛焰苞形色兼备,五彩缤纷,十分美丽。宜于中国亚热带的广大地区的公园、庭院作绿化美化栽培。

植物毒性

全株有毒,以块茎为最,中毒后舌、喉灼热、痒痛、肿大。民间用醋加姜汁少许,内服或含嗽,可以解救。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参考资料

1. 磨芋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2. 磨芋 . 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引用日期2019-04-10]

3. 李祖清主编.花卉园艺手册[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06,第993-997页

4. 花魔芋 .中国自然标本馆[引用日期2019-04-10]

5. 花蘑芋 .《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引用日期2019-04-11]

6.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引用日期2021-06-15][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