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椽木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红椽木子 | |
---|---|
圖片來源 |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091834&sid=5319946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红椽木子 汉语拼音:Hónɡ Chuán Mù Zǐ |
红椽木子,中药名。为壳斗科植物刺栲CastanopsishystrixA.DC.的种仁。具有健胃消食之功效。常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泄泻。[1]
目录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红椽木子
拼音名:Hónɡ Chuán Mù Z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stanopsis hystrix A.DC.
出处
出自《陆川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刺栲的种仁。
采收和储藏
秋季采收,晒干,剥出种仁。
原形态
常绿乔木,高可达25m。胸径1.5m。树皮灰色至灰褐色,呈块状剥落;幼枝有暗黄色短绒毛和黄色鳞秕,二年生枝几无毛。叶互生;叶柄长0.5-1cm;叶片薄革质,卵形、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7-12cm,宽2-3.5cm,全缘或顶部有数对浅锯齿,上面光亮无毛,下面密生红棕色或黄棕色紧贴的鳞秕,二年生叶下面黄灰色或灰白色,叶中脉凹下,侧脉10-14对,支脉常不明显。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呈直立穗状花序;雌花序长10-18cm,为短穗状花序;果序长约15cm;壳斗具1坚果,球形,连刺径2.5-4cm,4瓣裂,刺长0.8-1.2cm,基部或在中部稍不有分枝,密生;坚果宽卵形,直径0.8-1.5cm,高1- 1.5cm,几无毛,果脐占果面积的1/3-1/4,子叶平突,无毛。花期4-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1900m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南部、湖南南部、广东、海南、广西、贵州西南部、云南南部、西藏东南部等地。
化学成分
茎含17(21)-何帕烯-3β-醇乙酸酯[hop-17(21)-en-3β-yl acetate],无羁萜酮(friedelin),无羁萜-3β-醇(friede-lan-3β-ol),β-粘霉烯醇(glutinol),蒲公英赛醇(tarax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4-豆甾烯-3-酮-6β-醇(stigmast-4-en-3-one-6β-ol)。叶含蒲公英赛醇(taraxerol),22-羟基何帕酮(22-hydroxy-hopanone),和β-谷甾醇。
性味
甘;性温
功能主治
健胃消食。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泄泻
用法用量
内服:炒食或煮食,15-30g.
各家论述
《陆川本草》:滋养强壮,健胃,消食。治食欲不振,脾虚泄泻。[2]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