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祖华叔(张兆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祖华叔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祖华叔》中国当代作家张兆仁的散文。

作品欣赏

祖华叔

暑假了,十七八岁的我们像一群小鸟飞出镇境山,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飞去。宜昌还是雨雾蒙蒙,一过鸦鹊岭,前面天空渐布彩云,进入当阳境界,阳光灿烂,车上的学生齐声欢呼:还是家乡好啊!

带着这样的心情,我飞过长坂坡,飞过横矛处,飞过官渡印,落在家门口。大门开着,我跑进屋里,本想给祖母一个惊喜,谁知眼前的场景把我愣住。堂屋里,不仅端坐祖母、父亲,还有一个军人。他转过身来,我眼前忽然一亮,顿觉蓬荜生辉。他头戴大檐帽,上身军服雪白,斜扎一根宽皮带,脸庞似关云长的枣红脸型,肩宽腰粗,身材高大,真是英俊魁梧。

祖母和父亲微笑着望着我,军人打量我后说:“你是我大哥的儿子兆仁吧?”祖母说是的。父亲告诉我:“这是你祖华叔。”我喊了声“祖华叔!”祖华叔笑着对我说:“兆仁,我刚从北京回来。一回来,就来看望你祖母和你父亲。因为你父亲是我的救命恩人!”他仿佛又回到战争年代,向我叙述那段难忘的日子:那是一个漆黑的深夜,他在观音寺接受新任务后回到付嘎山,正准备睡觉,突然有人敲门,立刻拔出手枪,警觉地闪到门后细听。

门外,一个黑影贴着门低声说:“是我,快开门。”他见是好友明松大哥,急忙打开门问:“您怎么这时来了?”明松大哥气喘吁吁地说:“你快走,区自卫队要来抓你。”原来,明松大哥家在区公所斜对门,大哥在古镇为人仗义,先前也被拉近自卫队,因不满其做法,便退出来了,但自卫队里有很多朋友,所以,就轻易地获悉此信息。

祖华叔欲告别老母,明松大哥催促说:“来不及了。”并递过一个包袱说:“这是你嫂子给你做的鞋子。快走!”

祖华叔接过包袱,掩上门,手一挥,朝大烟墩集跑去,消失在茫茫的夜色里。

祖华叔还告诉我:“我回到部队后,随大部队转移时,想把你父亲拉进部队,可你父亲因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人,他是长子,走不脱。”

祖华叔讲完尘封的往事,叫我休息几天后去他家玩。

几天后,我便去祖华叔家玩。按他告诉的路线,我出了小东门,拐过白鹤子窝,进了杜家洼。杜家洼北面矗立一座高坡,东南面围绕一转山,洼中如畈,稻田块块,田堤条条。上山必跨过一条沟渠,一条小路丛生茅草,斜上山岗。岗上,前行不远,坐落一简陋房舍,曲尺型的,不高,进深也小。门口有一堰塘,长方形的,堰角荷叶田田,夹着菖蒲。堰塘边是园田,园田外是数不清的稻田,而屋后是荒山,稀稀疏疏的青松闲散极了。

祖华叔的母亲比我的祖母还要瘦弱,一脸沧桑。可怜的老奶奶,自从儿子闹革命,她便承受着多少的苦难,唯有房前屋后的松林知道。她对儿子的惦记,就如山岗上的青松永不凋零。她渴望儿子归来,就如付嘎山上的草丛,绿了又枯,枯了又绿。自从那夜儿子不辞而别,镇上的枪兵们破门而入扑了个空,老奶奶就成天站在山岗上,痴痴地四处张望,风起云涌,雨雪风霜,常常错把松树当做眺望她的儿子,这一望就是二十多年。当儿子领着媳妇和三个孙子站在她面前,喊妈喊奶奶时,孤苦伶仃的老奶奶扔下锄把,抱着儿子孙子嚎啕大哭,就连沉睡的山岗也动容了。

媳妇哪像是大地方来的人,一点也不娇生怪养,喜欢下地干活,虽然捏锄把的手不停地抖动,却依然将倩影绣在田野上。她姓马,被大队安排在付嘎山小学教书,大家都叫她马老师。因为她是北京人,所以家里住了不少的北方来的石油工人。马老师非常热情地接待他们,却独独不待见一个女士,这个女士是镇上的老师,曾是我的邻居。马婶对我说,看不惯她的一些举止。祖华叔常常笑着劝马婶:“青年人,找朋友是这样的。”一九六六年,我要去北京见毛主席,马婶告诉我:她的妹妹参加过《女篮五号》的演出,在西单商场,叫我去找她。我陶醉在两次见毛主席的喜悦中,忘了去找。

或许是为了纪念自己南征北战的经历,祖华叔给儿子取名,一个的尾字是南,一个的尾字是北,还有一个的尾字是东,这是表明自己不忘故乡,因为老家在古镇的东面,那是日出的地方。三个儿子虽然年少,却虎头虎脑,活泼可爱,烙满祖华叔的英俊。

祖华叔是北京空军部队的一个团长,学甘祖昌将军解甲归农。务农之余,他在付嘎山组织起一个宣传队,活跃寂寞的山乡。记得是暑期,祖华叔叫我去看他们演戏。那天傍晚,祖华叔背着锣鼓,领着我前行,绕过一条条水田堤,穿过一片片松林子,来到一座庙宇前。当地人都叫它为付嘎大庙,在我眼里,它并不大,小小的破庙一个。孤零零的一座殿堂,坐落山谷里,似一个老掉牙的穷僧,寂寞打坐在疏林荒草间,没有黄卷经书读诵,只有暮鸦啼叫,没有香火佛灯燃烧,只有落叶四处漫卷。无佛无僧,无碑无炉,偌大的一个天井无桂无花,青苔荣荣,虫声唧唧。殿堂上挂着幕布,亮着煤气灯,祖华叔带领队员们积极地准备着,观众渐渐挤满了破庙。

开演了,报幕的女孩用的是地地道道的淯溪话,唱词也是地地道道的方言,自编的三句半逗得观众笑得前仰后合。还有人看着看着,溜出庙门,在坡上摘来猴楂子,摘来酸巴梨,分给大家吃。老头子抽着自重的叶子烟,吐云吐雾地看戏,老婆婆摇着巴扇赶走蚊子,笑得瘪着嘴看戏。孩子们跑进跑出地嘻嘻哈哈地看戏。 那一夜,我沉醉于乡土味极浓的农村演唱中。

[1]

作者简介

张兆仁,散文在线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