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网络 的图片

白毫别名茵陈牛至白毫田耐里因尘马先绵茵陈绒蒿细叶青蒿安吕草

拉丁文名ArtemisiacapillarisThunb.管状花目、菊科、牛至属植物蒿经冬不死,

春则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茵陈。至夏其苗则变为蒿,故亦称茵陈蒿。

中国民间现尚有以米粉作茵陈糕、团的习惯。茵陈作菜,要采嫩苗,

老的药用是茵陈蒿。故有"二月茵陈,五月蒿"的说法。

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的低海拔地区的河岸、低山坡地区。

茵陈有两个采收期,春季采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的习称"茵陈蒿"。

基本信息

中文名:茵陈[1]

拉丁学名:ArtemisiacapillarisThunb

别称:牛至、田耐里,因尘,马先,绵茵陈,绒蒿,细叶青蒿,安吕草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合瓣花亚纲

目:管状花目


科:菊科

亚科:野芝麻亚科

族:塔花族

属:牛至属

种:茵陈

分布区域:中国主产于陕西、山西、山东、安徽等地。外国有日本、朝鲜等

亚族:百里香亚族

形态特征

商品通称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

茎细小,长1。5~2。5cm,直径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

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

叶片长1~3cm,宽约1cm ;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尖锐。气清香,味微苦。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芳香;根茎斜生,其节上具纤细的须根,

多少木质。茎直立或近基部伏地,通常高25-60厘米,多少带紫色,

四棱形,具倒向或微蜷曲的短柔毛,多数,从根茎发出,

中上部各节有具花的分枝,下部各节有不育的短枝,近基部常无叶。

叶具柄,柄长2-7毫米,腹面具槽,背面近圆形,

被柔毛,叶片卵圆形或长圆状卵圆形,长1-4厘米,

宽0.4-1.5厘米,先端钝或稍钝,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或微心形,

全缘或有远离的小锯齿,上面亮绿色,常带紫晕,具不明显的柔毛及凹陷的腺点,

下面淡绿色,明显被柔毛及凹陷的腺点,侧脉3-5对,与中脉在上面不显著,下面多少突出;苞叶大多无柄,常带紫色。

花序呈伞房状圆锥花序,开张,多花密集,

由多数长圆状在果时多少伸长的小穗状花序所组成;苞片长圆状倒卵形至倒卵形或倒披针形,

锐尖,绿色或带紫晕,长约5毫米,具平行脉,全缘。花萼钟状,连齿长3毫米,

外面被小硬毛或近无毛,内面在喉部有白色柔毛环,13脉,多少显著,萼齿5,

三角形,等大,长0.5毫米。花冠紫红、淡红至白色,管状钟形,长7毫米,

两性花冠筒长5毫米,显著超出花萼,而雌性花冠筒短于花萼,

长约3毫米,外面疏被短柔毛,内面在喉部被疏短柔毛,冠檐明显二唇形,

上唇直立,卵圆形,长1.5毫米,先端2浅裂,下唇开张,长2毫米,3裂,

中裂片较大,侧裂片较小,均长圆状卵圆形。雄蕊4,在两性花中,

后对短于上唇,前对略伸出花冠,在雌性花中,前后对近相等,内藏,

花丝丝状,扁平,无毛,花药卵圆形,2室,两性花由三角状楔形的药隔分隔,

室叉开,而雌性花中药隔退化雄蕊的药室近于平行。花盘平顶。

花柱略超出雄蕊,先端不相等2浅裂,裂片钻形。

小坚果卵圆形,长约0.6毫米,先端圆,基部骤狭,微具棱,褐色,无毛。

花期7-9月,果期10-12月。

主要价值

全草入药,可预防流感,治中暑、感冒、头痛身重、腹痛、呕吐、

胸膈胀满、气阻食滞、小儿食积腹胀、腹泻、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皮肤搔痒及水肿等症,

其散热发表功用,尤胜于薄荷。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作香薷收购及使用。

全草又可提芳香油,鲜茎叶含油0.07-0.2%,干茎叶含油0.15-4%,

油的比重(15℃)0.868-0.910,旋光度(20℃)-20°-70°,

含醇量(以香草醇计)2-3%,含酚量(以麝香草酚计)约含7%,

除供调配香精外,亦用作酒曲配料。此外它又是很好的蜜源植物。

药材简介:

茵陈英文名:Capillary Wormwood Herb,

其他别名:芦蒿,白蒿,松毛艾

来源: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

采制: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

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茵陈蒿"。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用法用量:6~15克。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备注:用于湿热熏蒸而发生黄疸的病症,可单用一味,

大剂量煎汤内服;亦可配合大黄、栀子等同用。

若小便不利显著者,又可与泽泻、猪苓等配伍。本品退黄疸之效甚佳,

故除用于湿热黄疸之外,对于因受寒湿或素体阳虚发生的阴黄病症,

也可应用。但须配合温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药同用,以奏除阴寒而退黄疸的作用。

摘录:《中国药典》

食疗汤水:以茵陈、煎好的鲫鱼,用猛火煲一小时饮用,

可有效的疏肝、清肝热,是广东人常用的食疗汤水。

主要功效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等。

药理学研究有利胆,保护肝功能,解热,抗炎,降血脂,降压,扩冠等作用。

茵陈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

茵陈蒿、白藓皮各50克。上二味粗捣筛。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

茵陈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纲目》)

茵陈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

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

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 张仲景茵陈蒿汤)

茵陈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100克,附子一个作八片,

干姜(炮)75克。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茵陈治感冒,黄疸,漆疮:茵陈五钱。 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茵陈治疬疡风病(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茵陈蒿两握,

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次以此汤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氏纂要方》)

遍身典疸:用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眼热红肿:用茵陈蒿、车前子等分,煎汤,以细茶调服数次。

大热黄疸:用茵陈切细煮汤服。生食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痒疟,利小便。此方名茵陈羹。

风疾挛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缩):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匀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

茵陈治遍身风痒生疥疮:茵陈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千金方》)

茵陈治风瘙瘾胗,皮肤肿痒:茵陈蒿50克,荷叶25克。上二味捣罗为散。

每服5克,冷蜜水调下,食后服。(《圣济总录》茵陈蒿散)

參考來源

  1. 茵陈_中药材_,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