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菜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生菜会流行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南海顺德一带,是一项有300多年历史的传统习俗活动。

坑口生菜会

坑口生菜会是广州市荔湾区芳村坑口村村民到观音庙上香之后开展的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廿六所有观音庙都向民间打开“银库”借贷,市民纷纷前来上香向观音借钱,祈求新的一年工人的开工,农民的开耕,商人的开业,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过上好日子,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观音开库日”。

活动

摸蚬摸螺

传说几百年前坑口山顶有一泉眼,泉水流经观音庙旁的石槽,槽中长有很多蚬、螺。据称人们到坑口观音庙除了上香借钱外,重要的是有计划生育的妇人必到“石槽”摸上一把,当一手抓到的是螺,预示来年生男,抓到的是蚬,则生女。如摸到螺而真的贵子降临,必須到坑口生菜会上香烧爆竹以谢恩赐。每年来这里摸蚬摸螺的妇人成千上万,只要有碰巧遇到降贵子的,爆竹之声就连绵不绝。這項傳說远近闻名,香港东南亚一带的华侨都慕名而来。

对台戏

坑口生菜会从农历24到29一连6日(旧称前三日后三日),會设置戏台和比武台,提供演唱粤曲,舞狮的和比武的表演場地。据说早期开设的对台戏,參與的團體都着力演出自己的拿手好戏。哪一台演得精彩,观众就转向哪一台。后来改为连台戏,即一排二三个戏台同时演出,观众根据爱好自行选择。此外,还有数十头醒狮汇演,锣鼓、鞭炮齐呜;卖武的、杂耍的、江湖术士等也同时各显身手表演。

生菜包

为供人们观赏之余家人朋友共聚用餐,附近的商家便推出用生菜叶包着特制的饭菜(通常有蚬肉碱菜等馅料)俗称生菜包,供人们边观赏边享用,而生菜会之名也由此而来。

风俗

上香

上香的過程相當講究。除了通常的元宝蜡烛冥纸外,还有大小不同的两种香、带根的生菜,风车等。上香的人在庙前放下所有供品,低头,双手合拾说出你的祈望,然后将元宝、蜡烛、冥纸等投入庙前的火炉焚烧,点燃大小香,小香、香烛插在香炉上,大香、生菜(谐音生财)、风车(转运)带回家,表示将借到的钱财带回家、生财、行好运;使用的香越大支越显得诚心,大香會在家门口插上直到燃烧完为止。坑口的生菜会的香特别大原因于此。

时间

农历25日的晚上11點至26日的凌晨1點是生菜会的第一个时辰,旧称子时,这时前来上香的人特别多,意在上头炷香。意味著今年向观音借钱,明年当然要来还,还了再继续借,循还往返,了无终止、祈求年年丰衣足食,日子一年好过一年。除了农历正月26日观间开库日外,每月的初一、十五也是人们前来上香的日子,故此观音庙香火不断,人财两旺。

由来

生菜会,起源于明末清初,式微于1949年中共建政後初期。生菜会吃生菜,起初是为了“迎生气”。《广州府志》记载,“迎春日……啖生菜、春饼,以迎生气。”许多人会后还购买“盈盈满筐”的嫩绿生菜回家,以取其生机(见1884年创刊《点石斋画报》)。后来,生菜会与观音信仰联系在一起,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说:“在珠江三角洲务实重商的社会气氛中发展,生菜会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开生菜会的目的变成求财和求子。

生菜会的日期定在白衣观音诞,即农历正月二十六,地点在观音庙附近,活动除观戏、听曲之外,就是朝拜观音、摸螺求子,食生菜包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生菜包的材料几乎都含有寓意,如生菜寓生财,粉丝象征长寿,酸菜表示子孙,蚬肉表示显贵发达,韭菜表示长长久久,吃生菜包希冀人财两旺,长久发达。清末民初时,生菜会盛极一时。谚云:“正月生菜会,五月龙母诞。”生菜会成了广州、南海一带民间的一个盛大的节日。

1986年,南海县官窑、盐步两镇官方对传统生菜会作了彻底的“改革”,把会期改为元宵节,内容上摒弃了“迷信[1] 陋习”,以醒狮比赛为主要竞技项目,以生菜会共叙乡情,联谊四方,开展贸易洽谈和物资交流。据其声称,改革后的首届生菜会,参加者有10万人。

清朝時期,在西關大觀河志喜橋附近,每逢觀音誕、觀音開庫、生菜會,這一帶便搭起了大大小小的棚屋,賣各種小吃、鮮花香燭及擺番攤賭博、算命解簽,連綿數里,熱鬧非凡。

參考文獻

  1. 迷信,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