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理想(張遠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理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理想》中國當代作家張遠遠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理想

屈原於風中踏歌而來,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在那亂世中,他踏着「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的雅歌,「制芰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他用高潔的理想做着同樣高潔的大事,他認為自己是脫離塵俗的真君子,是整片污泥中的那一朵清蓮。然而世間為他準備了孤獨,如同樹木過於秀美必要被風摧殘。屈原走在江邊,自認為是世間獨醒之人的他,此時卻似陷入沉醉,漫步在迷離江畔,秀雅的身姿如玉山之將傾。在遠遠的江面上,飄然而來一位漁夫,撐一支長篙伴和蟲鳴,戴一頂竹笠拂拭風雨,歷史沒有為漁夫留下過多時間,他很快同竹筏消失在茫茫江湖上,只有他的一句餘音裊裊迴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他想告訴屈原,如果可以從道德的雲端下來,與凡塵之理融合,也許他的人生會是另一種境況。是啊,水至清則無魚。人生怎會永遠地陽春白雪?天與地因為相對而共存,高雅與低微因為心境而流轉。但是如果屈原心境通達,也就不稱之為屈原了,保全了生命,損失了椒蘭之德,再無詩韻流長,再無浪漫之唱風靡千年。最終,獨行的屈原,投進了煙波浩淼的江中,層層漣漪泛起的是愛國情懷。此時,水天一色,山脈連綿無邊,江上波光粼粼…………世人也只在回首時,才能聽到他「亦余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餘音。

屈原的曲高和寡如美玉溫潤,椒蘭絕俗,而項羽的理想則鋒利堅挺,豪情萬丈。萬人敵中他可以嗔目而叱,千般險處他能夠大呼馳下,用自己的心志和率性、英氣開創了楚漢分抗的霸業。暴秦政權他屹立於亂世,剛烈不倒;殘殺中他破釜沉舟,斬將刈旗!人曾說——項羽乃匹夫之勇;人曾說——楚項乃漢之敗將;人曾說——項羽是殺人狂魔……歷史的色彩如同器中之水,隨器而幻,依型而塑。對他的評價不一而足。而項羽的恢宏的心靈中,藏着的是絕塵奔騰的萬馬,是細雨迷霧的楚鄉,是慷慨激烈的復國,是千載不平的余憤,是貴族之後的傲氣。「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那個美少年的酒觴盛滿了豪情萬丈,那個瀟灑郎的盔甲溢翻了慷慨風流。兩千多年前的烈烈古風中,抗秦復國的旗幟遮天蔽日,剛性男兒的血性復甦沸騰!有才女愛慕他的鐵漢錚骨——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有英雄不屑他的刀鋒決絕——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歷史的煙雲迷濛,我們撥開真相的何曾勝過一層細紗?殺人如麻,熱血復國,慷慨悲歌,紅顏死交……當年戰爭的哭嚎聲越過時空,當年悲壯的垓下歌烙入丹青,當年流淌的英雄淚氣貫長虹,當年驕霸的身軀無影無蹤。歷史的遺恨讓垂淚閱史的人如痴如醉,時空的阻隔讓傾慕英雄的人戀戀不捨。如果,項羽如同劉邦世故沉穩,那麼以一當十的氣勢從何而來!如果,項羽如同劉邦低微漸著,那麼面對始皇的威嚴,「彼可取而代之」的亢聲又從何緣起!如果,項羽如同劉邦步步為營,西楚王的霸氣又如何與眾不同!歷史的天空閃過幾顆星,轉瞬即逝的明星卻最是悽美。項羽的悲壯失敗,是世人的解讀,也許,項羽覺得,實現理想的途中,一生的無悔,才氣的恣肆才是真的痛快!

英雄有文有武,或是雅香彌越千年,或是霸氣令人追念。而亂世中還有一種理想,那就是秦始皇的一統天下!很多人仰慕他的威嚴,很多人恨惡他的暴政。當時的華夏土地上到處是刀鋒狼煙的哭聲,修長城皇陵的怨聲,捕捉徭役的愴聲。有人說,是秦始皇的暴政塗炭了華夏生靈;有人說,是秦二世的荒淫無度毀滅了千秋霸業。試想:在彼時的歷史中,總要有王者統一天下;在動盪的時勢里,也總要有強硬的手腕統一文化。萬事開頭難!此時的我們評說舊事,事不關己,嬉笑怒罵,隨意恣肆,而那時想做英雄的人卻必須面對戰亂天下!或是在七國中混跡,苟且度日;或是拍案而起,蓋世之氣力拔眾山。秦始皇選擇了千秋霸業,這個理想讓他成為了所有華夏人關注的焦點。他於亂世中一搏而起,滅六國,治亂世,焚儒冊,坑孔生,字同文,車同軌……仿佛那時的天空都是為他而神秘莫測。千秋的霸業無限美好,卻在自己死去的那一刻毀滅,二世和趙高的作為他無能為力,他所能掌控的只有今生,未來還是緊緊握在歷史的巨手中!正如一首歌所唱——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楮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英雄漁樵的口中重生,英雄也在漁樵的眼中沉寂。所以,漁舟唱晚在轟轟烈烈的理想背後被烘托起來,它被認為是喧囂後的美麗,是聰慧的英雄理想實現後的理想。很多人知道,漁舟唱晚的美麗,是於微波粼粼的江中縱情流觴,於燈如紅豆的夜晚中,享受「臥看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的愜意。很多人卻不知道,漁舟唱晚真正的文化魅力是:在壯懷激烈後的塵埃中,酌一杯清酒,抿一口從容,笑一縷紅塵,看一代英雄。

[1]

作者簡介

張遠遠,喜歡文字,在當地文學雜誌發表上百篇詩歌和散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