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熏炉
|
|
|
中国古时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
熏香炉也叫香熏或者香炉,最初采用青铜为材料,汉代的博山炉就是青铜制成的。
从汉代以后,香炉的材质逐渐丰富起来。宋代出现了瓷制的博山炉,但是它禁不住香粉的烧烤,很快就变成了文人的把玩之物。诸如此类,以后出现的玉质香炉、翡翠香炉等等,也都是一种用来陈设或者把玩的观赏品。与实用器相比,陈设器的价值也许更高,一般都是文人雅士,大户人家才置备的器具。
基本释义
基本用途
古时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
形状构造
圆形,大腹,两侧有环,青铜制。宫廷及富贵人家多有之。若熏衣被,可外加竹笼,即称为“熏笼”。
古文记载
《艺文类聚》卷七十引汉刘向《熏炉铭》:“嘉此正器,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谢惠连《雪赋》:“燎熏炉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
历史
熏香的历史在我国由来已久。
先秦时人们 是将一些带有特殊气味或芳香味的植物直接焚 烧,利用焚烧时的烟气来驱逐蚊蝇或是净化室内 空气,去除浊气,以达到除潮祛湿、强身健体的 功效,罕见特定的熏香器。
战国时期,始出现铜制熏炉,今仅见于陕西凤翔县姚家岗所出的凤鸟衔环铜熏炉。
秦王朝历时短暂,考古资料少 见,今可见咸阳博物馆所藏铜熏炉,炉体圆球 形,座上有阴刻篆文 “大吉”字样,年代姑且 认定为秦 [2] ,但此时未见有外来香料输入的记 载,可见,此时用香之风大约同前。
汉时,凿通 西域,香料之路繁荣,外来香料大盛, 《史记· 货殖列传》中记: “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 犀、玳瑁、果布之凑。” [3] [原 《集解》引韦昭所言释为果、布, “果为龙眼、离支之属”。学者韩怀准纠释,认为果布为马来语的对音,即龙脑。《后汉书·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中 亦记: “旧交址土多珍产,明玑、翠羽、犀象、 玳瑁、异香、美木之属,莫不自出。” [4] 此时由 于香料品种的增多与变化,人们更加关注对不同 香料的利用与处理,从上层到平民,无不喜香、 用香,随着用香之风的盛行,熏炉十分流行,形 制多样,制作精良,进入了熏炉的大发展时期。
其实,熏香并不完全是古代文人生活中的点缀,它还有熏香衣物、消除疲劳以及驱散蚊虫等作用。汉代以后,香炉的材质逐渐丰富起来。宋代出现了瓷制的博山炉,但是它禁不住香粉的烧烤,很快就变成了文人的把玩之物。诸如此类,以后出现的玉质香炉、翡翠香炉等等,也都是一种用来陈设或者把玩的观赏品。与实用器相比,陈设器的价值也许更高。
传统熏香炉,古代的熏香炉是金属或陶瓷做的外表有着精美图案的火炉,在里面点燃碳火,时时撒上香料或散香。现代的“熏香炉”则是使用加热方法(一般是煮水)使香精的气味散发在空气中以调节环境气氛的一种器皿,它结合了陶瓷艺术、蜡烛火焰和芳香养生于一体,兼具实用、收藏、欣赏价值之功能。其构成由“炉体”、加热用蜡烛和香精(通常加入水中与水蒸汽一起挥发)。使用时,将选择好的适当香型的香精滴入适量于开敞或封闭的容器上,同时加入少许的水,再将蜡烛放入炉膛中点燃即可! 汉代熏炉编辑
起源
现代俄罗斯民族是从过去东斯拉夫人中不同部落所组成的南北两个民族混合组成的。基因分析证明现代俄罗斯人与波兰人或乌克兰人没有多少区别(因为父系都被瑞典人换过血)。北欧的俄罗斯人和芬兰-乌戈尔人也有许多基因类似处(现代芬兰人也是原始芬兰人跟瑞典人的混血)。芬兰-乌戈尔人曾经在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北地区生活,在斯拉夫人北迁的过程中他们有些被同化。[1]
参考文献
- ↑ 熏炉——从王权贵府飞入百姓家的袅袅青烟,网易, 202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