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湄潭县永兴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湄潭县永兴镇隶属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1935年建永兴乡,1952年设区,1992年建镇,位于湄潭县城东北部,东与凤冈县城接壤,南接天城镇湄江街道,西邻鱼泉街道,北靠复兴镇,总面积168.5平方公里,辖13个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6.2万人(集镇人口1.8万人)。200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永兴古镇命名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同年,获得“中国商业名镇”称号,2012年,确定为全省100个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同年,被纳入全省100个省级省列30个示范小城镇之一。2014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15亿元,完成财政税收96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3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151元。2018年9月,永兴镇入选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1]

中文名: 永兴镇

行政区类别: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

所属地区: 贵州省东北部

地理位置: 贵州湄潭县永兴镇

面 积: 168 km²

电话区号: 0851

邮政区码: 564101

人口数量: 5.8万人

著名景点: 万亩茶海

机 场: 新舟机场、龙洞堡机场

火车站: 遵义站(高铁)、遵义西站

车牌代码: 贵C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永兴镇位于贵州省湄潭县城东北部,东与凤冈县城接壤,南接天城镇、湄江街道,西邻鱼泉街道,北靠复兴镇,总面积168.5平方公里,辖13个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6.2万人(集镇人口1.8万人)。200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永兴古镇命名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同年,获得“中国商业名镇”称号,2012年,确定为全省100个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同年,被纳入全省100个省级省列30个示范小城镇之一。

地形地貌

永兴境内地势较为平缓,多呈坝地兼丘陵状,平均海拔817米,湄江河和蒲水河两条河流在境内交汇,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可谓有山皆绿、有水皆青。

气候

永兴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交通

永兴距湄潭县城20公里,距遵义78.65公里、贵阳208.65公里、重庆290公里。326国道、杭瑞高速、在建的黔北高速及拟建的昭黔铁路交汇于此,这里是黔北通往黔东和湘西的交通要塞,特别是随着杭瑞高速、黔北高速、昭黔铁路等交通路网的逐渐形成,永兴交通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经济

近年来,永兴镇党委、政府始终按照以“拉路网、兴市场、建新区、改老城”小城镇建设和“打基础、兴产业、建民居、焕新颜”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按照“三年大变样、五年大振兴”的近期目标和到2020年集镇建成规划区达10平方公里、建成区2.5平方公里、集镇常住人口达3万人以上的城乡统筹协调的中期目标以及最终把永兴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特色商贸旅游古镇的远景目标,全力推进永兴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2014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15亿元,完成财政税收96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3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151元。2015年永兴省级示范小城镇涉及在建项目建设32个,总投资约19.4亿元,计划完成投资5亿元,2015年计划实现投资5.6亿元,占年度计划数的112%。完成招商引资5个,到位资金3750万元,新增城镇人口584人、就业人口490人,新增企业个数13个。永兴镇将坚持以旅游商贸为主线,以全面改善民生为根本,全力促进经济扩量提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建管水平,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加快“生态田园新镇、旅游商贸富镇、历史文化名镇”建设步伐,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精致小城镇,让茶海古镇、生态永兴书写新的篇章,绽放新的辉煌!

历史沿革

永兴古镇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曾为黔北四大商业重镇之一,素有“一打鼓(今金沙县)、二永兴、三茅台、四鸭溪”的说法。永兴场,昔名马桑坪,明万历二年(1574年)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开市更名兴场。集镇一街八巷,呈柳叶状。街道两旁遮檐长伸,街中两米宽的石板路为骆马道。朝南的下街逢雨而成洼地,三五天不能下脚行走。为行走方便,街道两边各置十二步石墩形成"二十四步干跳墩"。上街龙泉堡属典形的插花地,有"一脚踏三县"之说,即西南为平越府湄潭县,东南为镇远府施秉县(江外飞地),西北为石阡府龙泉县各辖。由于当时特殊的地理条件组成的集镇,形成各地行商的理想"金三角"。集市商贸的繁荣应该与此分不开。永兴长期市场繁荣,经济活跃,辐射面广,是临近县、乡镇的商业流动中心和农副土特产品及各类物资的重要加工和集散地,是黔北与省外商品交流的主要商埠之地,2006年获得“中国商业名镇”称号。1940年,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时,湄潭和永兴同为其院校所在重要之地,在这里的7年时间里,浙大与永兴结下了不解之缘,2006年,其分校旧址浙大教授楼、李氏古宅、欧阳曙宅等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永兴古镇命名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正在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如今,永兴古镇被划定的核心保护区范围有11.46公顷,历史建筑群以风火墙为单元,每一单元临街为店铺,店铺向后延伸是牌楼,上方用青花瓷片镶嵌为花草或字样,穿过牌楼便是主仆居住的四合院,四合院均为悬山穿斗式木结构,小青瓦,檐口配瓦当、滴水;现存保存较好的四合院40余个,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和研究价值。欧阳曙公寓位于永兴镇四街,属悬山穿斗式木结构,小青瓦屋面配瓦当,坐西向东,占地576平方米,其中天井占96平方米。由欧阳孔章建造于嘉庆年间。浙大西迁在永兴时的文娱活动场所和保管室,浙大教授束星北、费巩曾住于此。已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李氏古宅位于永兴镇三街,属穿斗式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坐东向西,占地200平方米,其中天井占16平方米。该住宅建于李金成的父辈(大约在光绪年间),李金成,民国年间“长兴荣”花纱经营商号的主人,民国二十四年任永兴商会主席,民国二十二年与人合伙开办“金瑞祥”钱庄,庄票在永兴场流通达两年之久。1940年浙大西迁部分学生居住地。李氏祖籍于江西南昌,其祖乾隆年间经商定居于永兴场,乾隆三十年首倡捐修万寿宫(江西会馆)。已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浙大教授楼又称“张氏阁楼”,位于永兴镇三街新西巷(张家巷),属穿斗式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坐北向南,占地200平方,建筑风格区别于当地。民国年间,由永兴场经营酒类的富商张春浦建成。1940年建造房屋时逢浙大西迁于湄潭,设一年级新生部于永兴。竺可桢校长带新生部主任储任科与张春浦协商,将正在建造的房屋按浙大的要求施工,竣工后整幢租赁给浙大为教授居住。已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中国茶海又名万亩茶海,位于永兴镇集镇东北方向3公里处,地处326国道两旁,交通便利,是国内最大的连片茶园,长约25公里,宽约4公里,总面积达6万亩(核心区域约1万亩)。1986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在湄潭考察时称之为“万亩茶海”,2010年获得“贵州十大魅力旅游景区”称号。其前身是1939年民国政府中央实验茶场,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的茶叶科研生产机构。上世纪50年代,中国茶海成为贵州省农业厅直属国营湄潭茶场;2010年12月完成产权转移,现由湄潭县人民政府管辖。2013年,茶海核心区茶园面积7300余亩,茶海核心区域年生产茶青(大宗茶)达1715.5万斤,投产茶园年亩产值达6110元,年总产值达4460.3万元。这里丘陵起伏跌宕,身临其中,满目葱绿,清新的空气,伴着浓浓的茶香,沁人心脾,犹如置身于绿色的海洋,极具旅游开发价值。“中国茶海”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已列为湄潭县和遵义市“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2013年9月29日作为第二届遵义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主会场成功召开了大会;正在全力推进五星级酒店、游客接待中心、观海楼、风情一条街等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

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这里是“中国第一米”—“茅贡米”的原产地。据《湄潭县志》记载,清朝嘉庆年间,曾先后任山东蒲台、肥城等八县知县的永兴茅坝人朱龙鼎,带“茅坝米”入朝进贡,嘉庆皇帝1799年下旨钦赐“湄潭永兴茅坝米为宫中御膳用米”;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西迁至湄潭和永兴办学时,校长竺可桢先生曾给于高度评价,誉之为“黔中之宝”,邓小平赞誉为“米中茅台”。2002年确认为中国市场放心健康食品;2003年以第一名荣获全国十大优质大米金奖,之后连续五届蝉联全国稻博会金奖,被誉为“中国第一米”。永兴优质稻种植面积达3万亩,核心种植区2000亩已经实行田园直购,以此为基础的2012年确定的全省100个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正在建设中。这里是“中国驰名商标”---“湄潭翠芽”的核心基地。湄潭是贵州茶业第一县,永兴是湄潭茶叶基地面积第一镇,镇内现有茶园4.3万余亩,茶叶加工企业(作坊)125家,2014年实现茶叶综合收入2.79亿元。1939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并在永兴成立分场,引进了当时国内外先进的茶叶栽培、管理及加工技术,还完整地保存了当时留下来的茶树品种和加工生产线,开启了中国现代茶叶科学研究之先河,被茶界誉为现代茶工业遗址,现有连片茶园总面积达6万亩(核心区域约1万亩),有世界第一的“万亩茶海”之美誉这里是“中国驰名商标”——“老干妈”的发源地。永兴辣椒以味道好、品质优、产量高而扬名省内外,全镇有优质辣椒基地1.2万余亩,年产约3000万斤鲜椒和500余万斤干辣,主要销往重庆、四川等市场。这里是西南第二大禽蛋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700余吨。同时,这里还有永兴板鸭、皮蛋、草莓、西瓜、野山羊肉、大闸蟹等农特产品,它们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所获荣誉

2020年7月29日,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

视频

贵州这个地方,茶不仅是它的名片,还敢称“中国茶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