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海鲢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海鲢(学名:Pachycormus)是北梭鱼及大海鲢近缘的热带海产鱼。在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均有分布,为近海中型鱼类,,偶尔进入咸淡水或淡水,是世界重要的经济鱼类。海鲢于1766年由林奈命名为E.saurus,目前世界有5个种,包括E.saurus、E.hawaiensis、E.affinis、E.machnata和E.lace。

海鲢也被称为梭鱼,广东沿海俗称烂肉梭,游速极快,力量很大。肉食性鱼类,主要以小鱼为食。也是海钓者的喜爱鱼类之一。

体细长,状似狗鱼,被银色细鳞,具沟槽,背鳍与臀鳍可平伏其中。肉食性。牙小而尖锐,腭下具喉板,体长达90公分(35吋),重达13.6公斤(30磅)。幼体透明,如鳗。

简介

海鲢体长约280毫米,呈棒状。头略长,腹面有一喉板。眼大。脂眼睑宽。口前位。上、下颌等长。两颌具绒毛状细牙,牙群窄带状。鳃孔大,假鳃发达。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体被小圆鳞。侧线鳞97~107。背鳍条20~23;臀鳍条14~16;尾鳍深分叉。体背深绿色,体侧和腹部白色;各鳍淡黄色;背鳍和尾鳍的边缘为黑色;胸鳍末端有许多黑色小斑点。

海鲢的身体很强劲,并长有带凹口的异形尾须状尾。骨盆鳍退化了很多,而镰刀状的胸鳍则增长了许多。它在开阔海里游动很快的。

幼鱼会经狭首鱼期(leptocephalus stage)的柳叶形变态,此时全身透明,如

评价

海鲢为暖水性近海中上层鱼类。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水域,有时进入河口区。摄食小虾和小鱼等。

海鲢成鱼为外洋性的洄游鱼类,产浮性卵于大洋。海鲢泳速快,性凶猛且贪食。海鲢是远游鱼种,能长距离双向洄游。许多人知道海鲢的洄游,其中有名的要属"鱼钩飞越"--在淡水和海水间穿游跳跃。海鲢属肉食性鱼类,以小鱼为主,但海鲢的饮食习惯随着生长发育一直在改变,在发育的第一个阶段,它们直接从水中获取营养物质。脱离幼体的年少个体吃浮游生物、小鱼和昆虫。成年海鲢仅吃鱼类和甲壳类生物,主要以捕获沙丁鱼、鳀鱼、鲻科类鱼、锯盖鱼、丽鱼(这类鱼比重最大)以及蟹类为食。由于牙齿过小,海鲢整个吞吃食物。而且它们主要在中层水域捕食。

幼体时期,海鲢的天敌是鱼和浮游生物,成年以后,捕食它们的是牛鲨(低鳍真鲨)、无沟双髻鲨、美洲鳄和各种海豚。面对捕食者的威胁,和许多鱼类一样,海鲢会一种反荫蔽技术。它们的背部一般为黑色,当捕食者从上向下觅食时,那些背部的黑色将它们隐入下方深水的黑暗中。多数鱼类的腹侧面颜色较浅,海鲢则是亮银色,当捕食者从下往上搜捕时,这种颜色将它们隐入浅色的上水面。

海鲢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海域,如印度-西太平洋区,由南非、红海到新加勒多尼亚均有分布。栖秘于沿岸砂底,台湾各地沙泥底海域均可发现。 [1]

参考文献

  1. 海鲢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