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綿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歐綿馬 | |
---|---|
圖片來源 | http://www.downqq.com/bencao/240662.html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歐綿馬 漢語拼音:ōu Mián Mǎ |
歐綿馬,中藥名。為鱗毛蕨科植物歐洲鱗毛蕨Dryopterisfilix-mas(L.)Schott的根莖。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驅蟲,利水消腫的功效。主治感冒發熱,乙腦,痄腮,麻疹,崩漏,腸寄生蟲病,水腫,小便不利。[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歐綿馬
拼音名:ōu Mián Mǎ
別名:貫眾、鱗毛蕨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ryopteris filix-mas(L.)Schott[Polypodium filix-mas L.]
來源
藥材基源:為鱗毛蕨科植物歐洲鱗毛蕨的根莖。
採收和儲藏
全年均可採收。挖出後,除去葉,洗淨,曬乾。
原形態
植株高60-100cm。根莖粗壯,直立或斜生,堅硬,連同葉柄基部密被灰褐色、闊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15-30cm,上部的鱗片狹披針形;葉片厚紙質,卵狀披針形,長40-70cm,寬20-30cm,短漸尖,羽片兩面及葉軸被黑褐色、披針形膜質鱗片,二回羽狀全裂或深裂;羽片披針形,先端漸尖,寬2-4cm,深裂至葉軸;裂片密集,純頭,全緣或有鋸齒;下部的羽片為二回羽狀;小羽片稍延長;葉脈分叉。孢子囊群大,背生於中脈兩側排成1-3行;囊群蓋圓腎形,凹部較深。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林下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新疆北部地區。
化學成分
根莖含副綿馬素(paraaspidin),白綿馬素(albaspidin),綿馬酸(filixic acid),黃綿馬酸(flavaspidic acid)即黃綿馬酸(flavaspidic acid)BB,低綿馬素(desaspidin)BB,綿馬酚(aspidinol),十三烷(tridecane),十四烷(tetradecane),十五烷(pentadecane),十六烷(hexadecane),1-十七烯(1-heptadecene),2,6-二正丁烷基對甲苯酚(2,6-di-n-butyl-p-cresol),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山萮酸(behenic acid),角鯊烯(squalene)。
藥理作用
- 1.驅蟲作用:歐綿馬能使絛蟲蟲體麻痹,脫離腸壁而顯驅蟲效果,作為對絛蟲及十二指腸鈎蟲驅除藥歷史悠久。其有效成分綿馬酸鎂鹽比粗提取物油樹脂的驅蟲效果強5-7倍,毒性也增大2倍。
- 2.抗微生物作用:水煎劑有抗單純瘡瘍病毒作用。乙醇提取物有抗皰疹性口炎病毒作用。歐綿馬所含間苯三酚衍生物對乳酸桿菌有較強的抗菌活性,尤以綿馬酸作用最強,對酵母菌僅綿馬酸具有抑制作用。
- 3.毒性:歐綿馬毒性較大,現已少用。它在胃腸道不易吸收,但如腸中有過多脂肪,則可促進吸收而致中毒。它能麻痹隨意肌、心肌,對胃腸道有刺激性,嚴重時導致嘔吐、下瀉,還能引起視力障礙,甚至失明(視網膜血管痙攣及傷害視神經)。中毒時引起中樞神經系統障礙,出現震顫、驚厥乃至延腦麻痹。綿馬酸鎂鹽40mg/kg灌服,即可引起狗精母細胞變異、腹瀉、消瘦,劑量增大至40-80mg/kg,給藥10-15天,可損害視神經,引起失明,也可損害大腦白質。小鼠灌胃的半數致死量為298mg/kg,大鼠為1076mg/kg,豚鼠為273mg/kg。
性味
苦;微寒;有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驅蟲;利水消腫。主感冒發熱;乙腦;痄腮;麻疹;崩漏;腸寄生蟲病;水腫;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研末,2-4g。
注意
本品有毒,宜慎用。孕婦禁服。[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