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由來詳解秦楚三百年恩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由來詳解秦楚三百年恩怨要理解「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個話的意思。首先先要弄清楚幾個問題。
第一:這句話,到底是一個「誓言」還是一個「預言」。如果是誓言,那麼表達的就是楚國人的性格和決心,就好像我們常聽說的哪怕殺到一兵一卒也絕不後退這樣的話。那麼三戶無疑就是一個虛數。[1]
但是如果把他理解成是一個預言-----預測未來的某一個時刻一定有事情要發生,比如唐朝史書里也記錄過一個有名的預言:「唐三世以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結果武則天真的就當了皇帝。
如果是預言,那麼這三戶就不是虛數,而是有所指,雖然做預言的人沒有明確說是那三戶。
第二:如果是預言的話,是事情發生之前真的有人那麼說過,還是後來寫歷史的人根據已經發生的歷史事實,附會上去,增加事件的神秘性。因為按古代人的理解,一切自有定數,自有天意。這也是很多古代歷史學家對歷史事件的一個態度。
其實真相到底是怎樣,我們今天已經無法給出確定的考證,但是我們不妨推測一下。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說這個話的人,故楚南公曰: 楚雖三戶 , 亡秦必楚也!
楚南公是個什麼來歷呢?《史記項羽本紀》《集解》里有一條注,說楚南公「楚人也,善陰陽」。虞喜的《志林》里說:「南公者道士,識興廢之數,知亡秦者必於楚。」
由此我們大概知道楚南公按《漢書藝文志》的分類,應該屬於陰陽家,所以他說的這句楚雖三戶 , 亡秦必楚也,應該是一個預言。
他做出這個預言的依據是什麼,他沒說,史書也沒有記錄。但是我們看虞喜志林里的話,後世的人大概也是把他這個話當成預言來看。為什麼呢?很簡單,因為預言後來實現了。
說到這裡,在往下說之前,先要糾正題主的一個說法,就是秦國把楚國按在地上摩擦,這個是不符合史實的,雖然因為楚懷王的昏庸,楚國最後是被秦打敗了,但是也是費了很多的力氣,摩擦是不存在的。
相反的就是六國之中,能與秦抗衡,給秦的統治帶來不安定的,就是齊國和楚國,這兩個國家又有不同的特點。齊是靠「文」反,比如齊魯的儒生譏諷秦始皇封禪,「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東郡刻石事件(這其實是齊國人造出來的一個預言),目的也是要反秦的統治。
齊國是文化之邦,文化人多,主要是製造輿論對秦造成威脅。
而武力反秦,就要說是楚國了,秦楚之戰,激烈持久,楚國也曾經敗過秦的二十萬大軍,楚國在王翦的60萬大軍的攻打下很快滅亡,根本原因不是楚國軍隊太弱,不堪一擊,實際是於楚懷王的昏聵也有很大的關係,更多的是輸在了政治上,所以楚國人內心裡是不服氣的。
我們讀《高祖本紀》裡面秦始皇說「東南有天子氣」,所以要東遊以厭之,秦始皇活着的時候最憂慮的就是楚地,東遊的時候還派人去楚地掘地,其實就是挖斷楚脈。
這就說明秦始皇自己也認為武力反秦的主力將來一定是楚,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秦始皇的東南之憂並不是庸人自擾,而是根據形勢作出的判斷。
陳勝起事,張楚建立後,齊魯的儒生也紛紛來歸陳,天下最強的兩股反秦的勢力合流。
現在回頭來說「三戶」,楚南公的話如果按照後世歷史發展出來的事實,把他的話當成一個預言的話,那麼三戶很好理解,就是「陳勝、項羽、劉邦」這三戶。
而史記記錄這個話,實際上就等於說是劉邦最後建立漢朝是天命所歸。
我個人的看法是就算楚南公真的說過這個話,那也只是楚南公對楚人仇秦情緒的利用, 並對其加工提煉, 使楚懷王客死秦國這一事件能在楚國民間長保持的一種手段,時刻提醒楚人不忘亡秦之恨。
六國都與秦有着深仇,陳勝起事的時候,距離楚王大約87年,這中間, 韓、趙、 魏的人可能已經淡忘了,而楚國人在楚雖三戶 , 亡秦必楚的預言的激勵下,把這個預言變成了一個誓言,時機出現,反秦的浪潮就從楚而起,蔓延開了。
所以我的看法就是這個話里的三戶開始只是一個虛數,為的是表示決心,後來漢建立之後,為了顯示天命所歸,那這個三戶就變成了「陳勝、項羽、劉邦」。
因為據田餘慶先生考證,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五星占》中列出的世系紀年裡,有秦,張楚,漢的紀年,而沒有秦二世的紀年。
司馬遷修《史記》,混亂中不亂的地方是:歷史由秦至漢,其間必有楚的法統地位存在,不容抹殺。
所以田餘慶最後的結論是這說明:非張楚不能滅秦,非乘秦不能立漢。
這個大概就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真實意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