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土白芷(山礬科、山礬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土白芷(山礬科、山礬屬植物))
土白芷,中藥名。山礬科植物山礬的根。植物原形態喬木。性平,味苦辛。有清濕熱,祛風,涼血功用。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土白芷
- 類 別:中藥
- 界 :植物界
- 來 源:山礬的根
- 科 :山礬科
- 屬 :山礬屬
形態特徵
喬木。嫩枝褐色。葉互生;葉柄長0.5-1cm;葉片薄革質,卵形、狹倒卵形、倒披針狀橢圓形,長3.5-8cm,寬1.5-3cm,先端常呈尾狀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邊線具淺鋸齒或波狀齒,有的近全緣;中脈在葉面凹下,側脈和網脈在兩面均凸起,側脈每邊4-6條。總狀花序長2.5-4cm,被展開的柔毛;苞片早落,闊卵形至倒卵形,長約1mm,密被柔毛;小苞片與苞片同形;花萼長2-2.5mm,萼筒倒圓錐形,無毛,裂片三角狀卵形,與萼筒等長或稍短於萼筒,背面有微柔毛;
花冠白色,5深裂幾達基部,長4-4.5mm,裂片背面有微柔毛;雄蕊25-35,花絲基部稍合生;花盤環狀,無毛;子房3室。
核果卵狀壇形,黃綠色,長7-10mm,外果皮薄而脆,朱端宿萼裂片直立,有時脫落。花期2-3月,果期6-7月。
生長環境
主要生於海拔200-1500m的山谷、溪邊灌叢中或山坡林下。分布於西南及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1]
主要價值
中藥名:土白芷(《閩東本草》)
【異名】山礬根。
【來源】山礬科植物山礬的根。
【性味】《江西草藥》:"性平,味苦辛。"
【歸經】《閩東本草》:"入肺、胃二經。"
【功用主治】清濕熱,祛風,涼血。治黃疸,痢疾,風火頭痛,腰背關節疼痛,血崩。
* ①《衡山民間草藥》:"治腰痛,腰背閃挫或筋痛。"
* ②《閩東本草》:"涼血,退熱,止咳,下氣,清火,明目,散熱,除濕,解郁,祛風。治風火頭痛,心煩發熱,黃疸,口渴,血崩,舌瘡,心痛,久痢。"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
選方
① 治黃疸:一山礬根一至二兩。墩豬肚服。(《閩東本草》)二山礬根五錢,陰行草一兩,水煎服,水酒為引,每日二劑。(《江西草藥》)
② 治關節炎:山礬根四兩,豬蹄一隻。水燉,服湯食肉。(《江西草藥》)
小茅香(中藥材)
拼音注音:Xiǎo Máo Xiānɡ
別名:山白芷、土白芷(《生草藥性備要》),黑骨風(《昆明藥植調查報告》),尋骨風、鐵杆香(《四川中藥志》),白牛膽根(《泉州本草》)。
出處:《分類草藥性》
來源:為菊科植物羊耳菊的根。立夏後採挖。
生境分布:產四川、廣東、雲南、福建、湖南等地。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白牛膽"條。
性狀:根長約10~30厘米,粗1厘米許,外表烏黑色。斷面硬心,質脆,有香氣。
性味:辛,溫。
-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辛,性平。"
- ②《分類草藥性》:"性熱。"
- ③《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無毒。"
功能主治:祛風散寒,活血舒筋。治風寒感冒,咳嗽,哮喘,風濕痹痛,月經不調。
①《生草藥性備要》:"祛風疾,散熱毒,治哮喘。"
②《分類草藥性》:"走表散寒,治咳嗽。"
③《昆明藥植調查報告》:"治筋骨酸痛。"
④《實用中草藥》:"疏風解表,祛濕利水。治產後感冒,產後瘀血癌,妊娠小便不通。肝炎,胃痛,消化不良,腹痛,感冒咳嗽,齒漏,頸淋巴結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或浸酒。 [2]
複方
①治傷風頭痛,風濕骨痛:白牛膽根五錢至一兩,合雞蛋煮食。(《泉州本草》)
②治黃疸腫脹:白牛膽鮮根二至四兩。合豬肉煮食。(《泉州本草》)
③治小兒疳積:白牛膽根一兩。清水煎服。(《泉州本草》)
④治牙痛:白牛膽根一兩。煮精豬肉食。(《湖南藥物志》)
摘錄 《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