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店小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李家店小学位于宁河县东棘坨镇,创建于清咸丰8年(1859),历史悠久。
简介
当时有名的孝廉官——马良,常时扶贫济困、广行善事,誉满乡里。为了让家乡人学点文化,摆脱愚昧,动员家族,在自家地里修房一间,无偿施教。至同治8年(1870)学生发展到40人之多。由于年老身衰,力不胜任,便聘请了第三铺人党夫子(秀才)任塾师,又扩建教室两间,活动场地约200平方米。至光绪4年(1879)考取国子监太学生邢国玺、李镇岁、杨荫荣等38名,因党夫子执教有方,成绩显著。这些学生为他树碑立传,刻竖石碑《荣授国子监太学生宣丞党老夫子老先生德教碑》,歌功颂德,以作留念(现还存放在校园里)。光绪31年(1905),废除科举制度后,至民国元年前(1911)此间先后聘请马文元、邢子玺、蒲志仁、翟世川、马荣卿等人任塾师,有学生在20-30人之间,教科书有《三字经》、《千字文》、上下《论语》、《四书》、《五经》等。熟师待遇,大体是每人每月1升小麦。民国元年至30年(1941)称为“易学”,每年有学生40人左右,开设国文、算术等课程,塾师待遇增至1.5升。民国28年,刘兆麟任校长,聘蒲寿生、杨宏基为教师。民国31年(1942)称完小,学制6年。县教育局委任杨宏基为校长,聘请刘帅伯、董士选、何鸿蛟等人为老师,学生猛增至90多人。老师实行工资制,月工资额25万(相当于现在的25元)左右。新建教室两座(民助),因教室不足,又利用庙堂一座,时至民国36年(1947)又委任刘兆麟为校长,原教师继续任教,又增聘田俊清为教员。民国37年,由何秀峰取代刘兆麟校长。民国38年(1949)正式委任马维林(原校创始人马良之后裔)为校长。增聘董随昌、马向庭为教师,学生增加到120人,设6个教学班。该校毕业生计达80多人,其中考取举人1人,贡生1人,秀才9人。曾任过国民党要职的有:蒲鹏杨(举人),四川中江县县长,十四县海察;刘帅伯,国民党交通骑兵团团副;翟一伍,国民党省政府秘书,后赴任天水县县长;何明山,陇渭十二县海察等。
1949年解放后,李家店小学由区政府接管。同年,区政府又选任马维林续任校长。1950年从新整顿学校,聘教师6人,组织学校教学工作。学制仍为6年制(四、二分段),当时有教职工7人,学生150多人,废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和旧的教学科目。设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体育、图画等科目。1950-1952年教师沿用薪粮旧制,每月标准150-200斤小麦之间。1953-1955为工资分段制。1955年后半年执行货币工资制。1956年,全国实行工资改革,正式评定级别,按级别定工资。当时教师中最高工资为63元,最低工资为31.5元。1956年,教育局派田应麟任校长,教师同前。1954年春,王孟雄(襄南黑石头人)由县教育局行文通知为校长。1956年新建大教室一栋(两座),此时教师有董万杰、陈昌武、牛相乾、景俊贤、张甲繁、田介江、陈玉章等。学制仍为六年制,设六个教学班,学生达220多人。
1959年开始,由于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等因素,学生时有辍学。1960年后期停办,1961年秋陆续复课。但校址被公社所用,学生合并在李店中学就读。同年7月任周宗汉为副校长,主持教学工作。1963年秋分设,从新搬到李家店小学,当时教师有:杨景辉、王效文、姚重华、杨雪峰、董应诚。学生仅有110多人,至1965年增至220人。又增派刘铎、贾惠芳、蒲振绪、杨启学为教师。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贯彻“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精神,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教材进行改革,内容减化,其课程设置为:低年级开设毛泽东思想、语文、数学、革命文艺等。高年级开设毛泽东思想、语文、数学、军体、科学常识等科目。同年,由于批判资产阶级当权派,周宗汉停职,由葸乐天代校长,学生整顿参加红小兵,组织闹革命。1969年夏,学校成立了革命委员会,贫下中农代表进驻学校,对学校实行一员化领导。学校贯彻落实“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的指示,开展革命大批判,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社会活动量,减少了文化课的学习。1969年秋实行复课闹革命,改秋季始业为春季始业,由田奠川负责学校工作,随后批示为校长,此时教员有:杨景辉、董应诚、王效文、贾惠芳、史名远、南刚、司重功、陈福堂、董怀智、马明华等。
1978年,恢复了高考制度,当时由马明华负责,杨逢春任副校长,又改春季招生为秋季招生,充分重视了教学质量。李家店小学由杨逢春负责于1979-1980两年平整场地,新建教室两栋(四座),当时教师有:马养胜、杨怀义、常思勤、李景春、刘振甲、王黎辉、翟万儿、张凤兰等,学生240多人,设立五个教学班。
年又由周宗汉任校长,其间征收校址面积达500多平方米,为后来建修教室、宿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4年秋,调成淑阜任李家店小学校长,杨逢春任副校长,常怀礼任教导主任,后因常怀礼调出,于1987年由李发明任教导主任。教员有:周宗汉、崔宗奇、马养胜、张海锋、刘振甲,次年调入翟鹏玺、郑思忠、郑彦军等。经县、乡支持1986年新建砖木结构教室一栋(两座)、住室四间。1987年改为六年制乡中心小学,增设了学前班,学生增至290多人。1988年,又争得教育局拨款,新建砖木结构会议室一大间,住室两弄九间,彻底改善了办学条件。同年,接受“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次年又接受联合国驻亚太地区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女童项目”实验,均取得了可佳效果。“注提”实验中马养胜获得省级教学能手,李旭东荣获地级教坛新秀,“女童项目”实验被省教科所评为“女童项目”实验先进集体并授奖。两项实验,为普及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通过实行乡村社干部包入学、学校校长包管理、教师包教学等措施,普初成果相当显著。1995年,地、县验收时:入学率为99.3%,巩固率为98%,毕业、升学率均为100%。此间,学校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被定西地区评为“教育教学管理先进集体”、被省教科所评为“女童项目”实验先进集体,并荣获“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教师中受县级表彰的3人,地级表彰的2人,省级表彰的2人,部级表彰的1人。
1997年秋,调周建国同志任校长。此时,成淑阜任党支部书记,杨逢春任副校长,李发明任教导主任,教员有:翟鹏玺、郑思忠、杨怀义、董志武、刘振甲、陈晔、孙建国,陆续派进陈伟鹏、李富裕、邢宏斌、张斌武、马永霞、陈振国、陈君船、邢均强、王聪玲等青年教师。李家店小学1996年被列为国家贫困地区“义教工程”项目学校,总投资55.9万元(国家投资36.9万元、乡政配套19万元),其中土建50.5万元,桌凳、仪器、图书等配套资金5.4万元,1998年实施,新建砖混结构单面教学楼一栋(教室12个,办公室6个)总面积1110平方米,由陇西县建筑设计室设计,通渭县锦华工司四分工司承建,工程于1998年9月15日开工,1999年9月18日竣工交付使用,同时新建商品房11间,一次性完成校门、花园、升旗台、厕所等配套工程,彻底改善了办学条件。现有建筑面积1548平方米,固定资产达66万多元。
近况
现有学生498人,其中女236人,设12个教学班(其中设学前班1个),有教职工18人,其中中师13人,高中4人,初中1人。现有高级教师6人,一级教师3人,二级教师6人,末评职称3人,教师合格率达94.4%。
在教育教学方面,以素质教育为指向,彻底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1]转轨。学校设三个教研组(文、理、体美劳),开展教研活动,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
李家店小学创建140多年来,历经沧桑。如今,在新一届领导班子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校舍建筑面积逐渐增多、教学设备逐渐齐全、教学条件逐年改善、育人环境逐渐优化,教育经费由解放初匠0.6万发展到现在的5.4万,解放初教师工资最高63元,最低31.5元,到现在最高904.5元,最低450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育教学研究风气甚浓,争得国际友人田家炳、马志海、曹华资助图书1500多册,开办了《认养乡村学校图书室》,“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和“女童项目”实验,成绩显著。教师开拓创新精神甚浓,如成淑阜写的《论女童实验》经省参与的基层评选报国家课题组批准获一等奖;《在情景交融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定西教育杂志总第七期发表;《培养学生“情感智商”是实施素质教育[2]必不可少的环节》获《中国教育论坛——世纪小学版》评选活动一等奖。李发明撰写的《学法指导是教法之根本》获定西地区教育论文二等奖,公布于教育通讯九八年十月第一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登在甘肃教育通讯99第七期;《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获中国教育研究论坛一等奖,并发表于《中国教育研究论坛——世纪小学版》。
当前,李家店小学正伴着新世纪的乐章,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以求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 ↑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而不应该是一种教育模式 ,搜狐,2020-10-30
- ↑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改革纪事·素质教育 探寻素质教育的真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11-21